有毒?中药煎糊了还能喝吗?
2021-01-14

有些人会在家中煎中药,为了让中药的药效“煎”出来,有时煎中药的时间会延长,一不小心,中药就煎糊了。有些人舍不得倒掉中药,加点水稍微煎煮继续服用,有些人则会倒掉药水进行第二煎。不过这些做法其实都是在浪费时间,切忌将“煎中药”变成“熬中药”。

煎糊药效改变 不可中途加水

煎中药时,有些时候忘了煎煮时间,药汁煎得比较干,甚至药物煎糊。有人在第二煎的时候会多加些水,以为可以把头煎的药量熬出来,药效会更加突出。其实对于被煎糊的中药中的有效成分已经随着煎煮挥发掉了,特别是对于解表、芳香化湿的中药,不能够长时间煎煮。如果已经煎糊了,基本这些药效成分已经丧失,药物没有意义,喝了以后效果也不会好;对于有一些中药,煎糊以后会产生有害物质,特别是动物药、虫类药。这些药物中含有蛋白质的成分,如果煎糊了会使蛋白质高温变性,产生对身体不利的物质,常见的比如胶类的龟板胶、鹿角胶,或者是虫类的全蝎、蜈蚣等等,如果煎糊了一定不能够再喝;同时中药煎糊了以后,会使药物的口味进一步裂化,产生苦、焦等口味,使患者更加难以接受。

煎药用水宜选用水质洁净新鲜的自来水、井水、蒸馏水等。对于加水量,传统上一般以浸泡后淹没药材2——5厘米,如遇花、草类药物或煎煮时间较长者应酌量加减水量,水应一次加足,不可中途加水,更不能煎干了加水重煎。


掌握火候时间 煎出最佳药效

煎药火候有“武火”和“文火”之分,火候的控制主要取决于不同药物的性质和质地。一般治疗外感病的发汗解表药,宜用武火(大火)急煎;滋补调理类中药煎煮时间需延长,宜“文火”久煎,药效达到最佳;附子、乌头等毒副作用较大的中药宜“慢火”久煎,以降低其毒性,安全用药。

除了掌握火候外,控制煎药时间也是避免煎糊的重要一环。为了保证药物的有效成分充分溶出,煎药前需浸泡30分钟左右,煎煮时间一般为沸后20——30分钟,煎好的药液量约为200——300毫升较为适宜。解表剂、清热剂、芳香药为主的方剂可用“武火”迅速煮沸后,改用“文火”15——20分钟即可,以免香气挥散,药性损失;补益类中药则需煎煮40——60分钟。


易煎糊中药要包煎、烊化

有些人在煎药的时候虽然严格控制了火候和时间,药还是很容易煎糊。这与中药本身的性质有关,有些中药确实是比较容易煎糊,需要做处理后再煎煮或使用。

有些中药有毛,可能对咽喉有刺激性,有些细小、质轻的中药如蒲黄等容易漂浮水面不便煎煮,或者有些含淀粉、黏液质较多的中药直接入水煎煮则易糊锅。如车前子,入汤剂时都应用纱布包裹入煎煮,这种方法称为包煎。胶类药材如阿胶等,与他药同煎,容易粘锅、熬焦,或粘附于其他药渣上,既造成浪费,又影响其他药材有效成分的溶出,因此应单独烊化处理,也就是将胶类药物放入水中或已煎好的药液中加热融化,再服用即可。


煎药容器选择

煎煮中药一般选用砂锅、砂罐或不锈钢器皿,切忌铁、铝等金属器具,以免发生化学反应而降低药效。容器大小要适宜,煎药时应加盖,防止有效成分挥发和煎液量减少。对于一些质轻漂浮在水面的药物,在煎熬至水沸后,最好翻动一下,便于药性的充分煎出。


特殊中药的煎煮方法

1、先煎:入汤剂时,有效成分不易煎出的药应先煎一定时间后,再纳入其余药物同煎。

2、后下:含挥发性有效成分,久煎易挥发失效的药物,或有效成分不耐煎煮,久煎容易破坏的药,入汤剂时,宜后下微煎,不必入煎(如大黄、番泻叶用于泻下通便的药物)。

3、另煎:部分贵重药材与其他药同用时,入汤剂时宜另煎取汁,再与其他的煎液兑服,以免煎出的有效成分被其他药的药渣吸附,造成贵重药材的浪费。

4、冲服:入水即化的药(如芒硝等)、液体类药(如蜂蜜、饴糖等)及羚羊角、沉香等加水磨取的药汁,不宜入煎,应该直接用开水或药汁冲服。


有毒?中药煎糊了还能喝吗?

有些人会在家中煎中药,为了让中药的药效“煎”出来,有时煎中药的时间会延长,一不小心,中药就煎糊了。有些人舍不得倒掉中药,加点水稍微煎煮继续服用,有些人则会倒掉药水进行第二煎。不过这些做法其实都是在浪费时间,切忌将“煎中药”变成“熬中药”。

煎糊药效改变 不可中途加水

煎中药时,有些时候忘了煎煮时间,药汁煎得比较干,甚至药物煎糊。有人在第二煎的时候会多加些水,以为可以把头煎的药量熬出来,药效会更加突出。其实对于被煎糊的中药中的有效成分已经随着煎煮挥发掉了,特别是对于解表、芳香化湿的中药,不能够长时间煎煮。如果已经煎糊了,基本这些药效成分已经丧失,药物没有意义,喝了以后效果也不会好;对于有一些中药,煎糊以后会产生有害物质,特别是动物药、虫类药。这些药物中含有蛋白质的成分,如果煎糊了会使蛋白质高温变性,产生对身体不利的物质,常见的比如胶类的龟板胶、鹿角胶,或者是虫类的全蝎、蜈蚣等等,如果煎糊了一定不能够再喝;同时中药煎糊了以后,会使药物的口味进一步裂化,产生苦、焦等口味,使患者更加难以接受。

煎药用水宜选用水质洁净新鲜的自来水、井水、蒸馏水等。对于加水量,传统上一般以浸泡后淹没药材2——5厘米,如遇花、草类药物或煎煮时间较长者应酌量加减水量,水应一次加足,不可中途加水,更不能煎干了加水重煎。


掌握火候时间 煎出最佳药效

煎药火候有“武火”和“文火”之分,火候的控制主要取决于不同药物的性质和质地。一般治疗外感病的发汗解表药,宜用武火(大火)急煎;滋补调理类中药煎煮时间需延长,宜“文火”久煎,药效达到最佳;附子、乌头等毒副作用较大的中药宜“慢火”久煎,以降低其毒性,安全用药。

除了掌握火候外,控制煎药时间也是避免煎糊的重要一环。为了保证药物的有效成分充分溶出,煎药前需浸泡30分钟左右,煎煮时间一般为沸后20——30分钟,煎好的药液量约为200——300毫升较为适宜。解表剂、清热剂、芳香药为主的方剂可用“武火”迅速煮沸后,改用“文火”15——20分钟即可,以免香气挥散,药性损失;补益类中药则需煎煮40——60分钟。


易煎糊中药要包煎、烊化

有些人在煎药的时候虽然严格控制了火候和时间,药还是很容易煎糊。这与中药本身的性质有关,有些中药确实是比较容易煎糊,需要做处理后再煎煮或使用。

有些中药有毛,可能对咽喉有刺激性,有些细小、质轻的中药如蒲黄等容易漂浮水面不便煎煮,或者有些含淀粉、黏液质较多的中药直接入水煎煮则易糊锅。如车前子,入汤剂时都应用纱布包裹入煎煮,这种方法称为包煎。胶类药材如阿胶等,与他药同煎,容易粘锅、熬焦,或粘附于其他药渣上,既造成浪费,又影响其他药材有效成分的溶出,因此应单独烊化处理,也就是将胶类药物放入水中或已煎好的药液中加热融化,再服用即可。


煎药容器选择

煎煮中药一般选用砂锅、砂罐或不锈钢器皿,切忌铁、铝等金属器具,以免发生化学反应而降低药效。容器大小要适宜,煎药时应加盖,防止有效成分挥发和煎液量减少。对于一些质轻漂浮在水面的药物,在煎熬至水沸后,最好翻动一下,便于药性的充分煎出。


特殊中药的煎煮方法

1、先煎:入汤剂时,有效成分不易煎出的药应先煎一定时间后,再纳入其余药物同煎。

2、后下:含挥发性有效成分,久煎易挥发失效的药物,或有效成分不耐煎煮,久煎容易破坏的药,入汤剂时,宜后下微煎,不必入煎(如大黄、番泻叶用于泻下通便的药物)。

3、另煎:部分贵重药材与其他药同用时,入汤剂时宜另煎取汁,再与其他的煎液兑服,以免煎出的有效成分被其他药的药渣吸附,造成贵重药材的浪费。

4、冲服:入水即化的药(如芒硝等)、液体类药(如蜂蜜、饴糖等)及羚羊角、沉香等加水磨取的药汁,不宜入煎,应该直接用开水或药汁冲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