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种植产业高质量发展步伐加快
2021-08-10

中药材种植业是中医药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规范、保护和发展中药材种植业可以推动中医药产业链各环节的高质量发展。根据国家统计局2021年3月发布的《农业及相关产业统计分类(2020)》,中药材种植是指主要用于中药配制以及中成药加工的各种中草药材作物的种植活动。中药材种植产业上游环节依托化学农药、肥料及土壤处理、园艺等产品或服务,经过育苗、种植、生产管理、采收与粗加工等环节,向下游环节的中药饮片加工、中成药制造、保健食品研发制造等提供原料,并最终为中医医院、药材市场等消费终端提供产品。

中药材种植业,中药材种植产业

政策助推产业发展

近年来,国家层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规范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聚焦“标准化、集聚化、品牌化”,即通过推动中药材产品原产地认证、建设中药材追溯系统、支持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建设等举措,实现中药材种植标准化、规范化发展;通过推动建设优势特色产业集群、认定认证一批道地药材生产基地等举措,实现中药材种植集聚化发展;通过启动中药材“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行动示范基地建设,实现中药材种植品牌化、标准化发展。

“十三五”时期至今,四川、江西、安徽等省份纷纷出台产业规划和政策措施,推动中药材标准化规模化种植,提升道地中药材质量,加强野生中药材资源保护。

根据2018年农业农村部、国家药监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全国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建设规划(2018-2025年)》,到2025年,规划建设的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西北七大产区道地药材生产基地面积达178万公顷以上。此外,为提升农业全产业链现代化水平,2021年农业农村部、财政部支持创建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河北燕山太行山道地中药材产业集群、浙江浙八味道地药材产业集群、河南怀药产业集群与湖南湘九味中药材产业集群4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入选创建名单。

 

多因素驱动规模扩大

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健康消费的升级,尤其是在“治未病”等健康理念推动下,消费者对预防、保健、康复类的中医药产品与服务需求增加,中药材种植行业迎来发展机遇。

近年来,在中医药临床疗效明显、药物创新政策激励、人均医疗卫生消费支出提高等因素的驱动下,我国中药材市场需求持续增长。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6月底,全国中药材种植类企业超过20万家,其中注册资本在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超过3500家。目前,全国中药材种植面积突破300万公顷,其中河南、湖北等省份种植面积超过10万公顷。2015年-2019年,全国中药材市场成交额增长超过751亿元;2019年,全国中药材市场成交额突破1650亿元,预计2021年中药材市场成交额将逼近2000亿元大关。

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中药材产业信息化发展带来无限可能。目前,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手段在中药材质量追溯系统、电子交易市场等方面已经开始了大量探索和实践,进一步保障了中药材源头可追溯以及优质药材的交易畅通。例如,河北省安国市立足与互联网深度融合,构建数字中药都中央交易大厅,以种植示范基地、种植规范体系、流通标准体系、质量追溯体系等为核心,推动中药产业链转型升级。

同时,由于中医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救治工作中效果显著,对进一步扩大中成药及中药材的市场规模也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产业发展前景可期

道地药材、生态种植、区域品牌打造将成为越来越多优势区域发展中药材种植产业的标准配置要素。公开资料显示,全国已有21个省(区、市)约60余种中药材开展了生态种植的探索和实践,各地区通过采用模仿野生生境的生态种植方式,从源头上有效提升了中药材质量安全。

同时,一些省(区、市)也利用数字化手段推动种植、加工等环节标准化,提升种植生产管理效益,构建畅通交易平台,实现产业提质增效。在种植与加工标准化方面,通过利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中药材种植智能化、产地加工现代化;在中药材交易畅通方面,充分运用物联网、区块链等新技术,解决传统中药材贸易集散式交易所带来的流通环节长、交易成本高等问题,简化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

不容忽视的是,人口老龄化、消费升级推动产业链延伸,药食同源、保健食品等大健康领域衍生品不断涌现。一方面,人口老龄化将在未来几十年内进一步加剧,且慢性疾病患病率逐年上升;另一方面,近20年来,城镇和农村居民医疗保健支出年均复合增长率日益增高,对保健食品的需求增长显著。同时,在国家政策的不断完善之下,预计到2022年,中药大健康领域衍生品的产业规模将达到近3000亿元,且未来增长迅速。尤其是药食同源的药品、以中药为原材料或添加中药原材料制成的保健食品、中药类食品等大健康衍生品将极具潜力,北京同仁堂、江中集团、东阿阿胶等国内中药龙头企业现已纷纷布局,抢占市场。

 

制约因素不容忽视

与此同时,还有一些制约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的因素不容忽视。例如在中药材种植环节,存在过度使用农药、任意缩短种植年限等不规范种植行为,还有环境污染导致的重金属超标等安全问题;在中药材交易流通环节,一方面传统市场上商家以次充好的现象依然存在,另一方面仓储条件简陋,药材污染等问题也不容忽视;产业整体呈现出“低小散”格局,规范化、集约化发展任重道远。

目前,我国多数地区中药材种植仍处于“一家一户”的分散化经营阶段,农场式、合作社等中药农业组织模式尚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此外,国家层面的道地药材生产基地认证工作尚未正式启动,而集约化发展则需要时间积累和沉淀。中药材种植产业各个环节尚未充分融合,形成有效衔接。国内多数地区产出的中药材仅作为原材料出售,种植环节与加工、流通、销售等环节尚未实现有效衔接,存在跟风种植而造成供需不平衡的现象。同时,中药材产品以次充好等问题,也应引起重视。

中药材种植产业高质量发展步伐加快

中药材种植业是中医药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规范、保护和发展中药材种植业可以推动中医药产业链各环节的高质量发展。根据国家统计局2021年3月发布的《农业及相关产业统计分类(2020)》,中药材种植是指主要用于中药配制以及中成药加工的各种中草药材作物的种植活动。中药材种植产业上游环节依托化学农药、肥料及土壤处理、园艺等产品或服务,经过育苗、种植、生产管理、采收与粗加工等环节,向下游环节的中药饮片加工、中成药制造、保健食品研发制造等提供原料,并最终为中医医院、药材市场等消费终端提供产品。

中药材种植业,中药材种植产业

政策助推产业发展

近年来,国家层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规范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聚焦“标准化、集聚化、品牌化”,即通过推动中药材产品原产地认证、建设中药材追溯系统、支持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建设等举措,实现中药材种植标准化、规范化发展;通过推动建设优势特色产业集群、认定认证一批道地药材生产基地等举措,实现中药材种植集聚化发展;通过启动中药材“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行动示范基地建设,实现中药材种植品牌化、标准化发展。

“十三五”时期至今,四川、江西、安徽等省份纷纷出台产业规划和政策措施,推动中药材标准化规模化种植,提升道地中药材质量,加强野生中药材资源保护。

根据2018年农业农村部、国家药监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全国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建设规划(2018-2025年)》,到2025年,规划建设的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西北七大产区道地药材生产基地面积达178万公顷以上。此外,为提升农业全产业链现代化水平,2021年农业农村部、财政部支持创建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河北燕山太行山道地中药材产业集群、浙江浙八味道地药材产业集群、河南怀药产业集群与湖南湘九味中药材产业集群4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入选创建名单。

 

多因素驱动规模扩大

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健康消费的升级,尤其是在“治未病”等健康理念推动下,消费者对预防、保健、康复类的中医药产品与服务需求增加,中药材种植行业迎来发展机遇。

近年来,在中医药临床疗效明显、药物创新政策激励、人均医疗卫生消费支出提高等因素的驱动下,我国中药材市场需求持续增长。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6月底,全国中药材种植类企业超过20万家,其中注册资本在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超过3500家。目前,全国中药材种植面积突破300万公顷,其中河南、湖北等省份种植面积超过10万公顷。2015年-2019年,全国中药材市场成交额增长超过751亿元;2019年,全国中药材市场成交额突破1650亿元,预计2021年中药材市场成交额将逼近2000亿元大关。

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中药材产业信息化发展带来无限可能。目前,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手段在中药材质量追溯系统、电子交易市场等方面已经开始了大量探索和实践,进一步保障了中药材源头可追溯以及优质药材的交易畅通。例如,河北省安国市立足与互联网深度融合,构建数字中药都中央交易大厅,以种植示范基地、种植规范体系、流通标准体系、质量追溯体系等为核心,推动中药产业链转型升级。

同时,由于中医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救治工作中效果显著,对进一步扩大中成药及中药材的市场规模也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产业发展前景可期

道地药材、生态种植、区域品牌打造将成为越来越多优势区域发展中药材种植产业的标准配置要素。公开资料显示,全国已有21个省(区、市)约60余种中药材开展了生态种植的探索和实践,各地区通过采用模仿野生生境的生态种植方式,从源头上有效提升了中药材质量安全。

同时,一些省(区、市)也利用数字化手段推动种植、加工等环节标准化,提升种植生产管理效益,构建畅通交易平台,实现产业提质增效。在种植与加工标准化方面,通过利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中药材种植智能化、产地加工现代化;在中药材交易畅通方面,充分运用物联网、区块链等新技术,解决传统中药材贸易集散式交易所带来的流通环节长、交易成本高等问题,简化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

不容忽视的是,人口老龄化、消费升级推动产业链延伸,药食同源、保健食品等大健康领域衍生品不断涌现。一方面,人口老龄化将在未来几十年内进一步加剧,且慢性疾病患病率逐年上升;另一方面,近20年来,城镇和农村居民医疗保健支出年均复合增长率日益增高,对保健食品的需求增长显著。同时,在国家政策的不断完善之下,预计到2022年,中药大健康领域衍生品的产业规模将达到近3000亿元,且未来增长迅速。尤其是药食同源的药品、以中药为原材料或添加中药原材料制成的保健食品、中药类食品等大健康衍生品将极具潜力,北京同仁堂、江中集团、东阿阿胶等国内中药龙头企业现已纷纷布局,抢占市场。

 

制约因素不容忽视

与此同时,还有一些制约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的因素不容忽视。例如在中药材种植环节,存在过度使用农药、任意缩短种植年限等不规范种植行为,还有环境污染导致的重金属超标等安全问题;在中药材交易流通环节,一方面传统市场上商家以次充好的现象依然存在,另一方面仓储条件简陋,药材污染等问题也不容忽视;产业整体呈现出“低小散”格局,规范化、集约化发展任重道远。

目前,我国多数地区中药材种植仍处于“一家一户”的分散化经营阶段,农场式、合作社等中药农业组织模式尚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此外,国家层面的道地药材生产基地认证工作尚未正式启动,而集约化发展则需要时间积累和沉淀。中药材种植产业各个环节尚未充分融合,形成有效衔接。国内多数地区产出的中药材仅作为原材料出售,种植环节与加工、流通、销售等环节尚未实现有效衔接,存在跟风种植而造成供需不平衡的现象。同时,中药材产品以次充好等问题,也应引起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