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社会初发展,
青铜冶炼敢为先。
悠悠千年盛世启,
中华文化永流传。
1900年5月26日,莫高窟“藏经洞”被发现。
1938年5月26日,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
1948年5月26日,毛泽东等到达西柏坡。
1956年5月26日,北京·拉萨试航成功。
1967年5月26日,中国首次成功发射地对地中程导弹。
商朝又称殷、殷商,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是中国第一个有直接的同时期的文字记载的王朝。从公元前1600年至前1046年,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是“先商”;第二阶段是“早商”;第三阶段是“晚商”,前后相传17世31王,延续600年。
商朝的王位继承制度,前期为兄终弟及,后期为典型的父死子继。商朝处于奴隶制鼎盛时期,成汤时期的国家权力已经初步确立,奴隶制的社会秩序亦已稳固。奴隶主贵族是统治阶级,形成了庞大的官僚统治机构和军队。甲骨文和金文的记载是目前已经发现的中国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符号。
重要历史事件
一、武丁中兴
公元前1250年至前1192年,商朝国王武丁临政,其在位59年间,国势强盛,政治清明,百姓富庶,称为“武丁盛世"又称“武丁中兴"。
盘庚侄子武丁执政时,殷商国势达到鼎盛。武丁在位共五十余年,他日夕思复兴殷,苦于未得忠良之佐,后来在傅说等人的辅佐下,国势强盛,政治清明,百姓富庶。商王武丁惟才是举,衣食朴素,推进了商朝最鼎盛的时期。武丁在位时期,灭躬方,亡土方,平西羌,定荆襄,扩疆数千里。故史书将武丁统治的59年间(公元前1250年—前1192年),称为“武丁中兴”。
武丁在位59年开创的盛世,一般认为维持到他的儿子祖甲时,称得上是华夏有史记载的第一个大盛世。
二、盘庚迁殷
盘庚迁殷是发生在商朝中后期的一次历史事件,是指盘庚继位后,为了挽救政治危机,决定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今殷墟遗址。
盘庚迁殷避开了水患和宗室内部斗争的混乱局面,稳定了商朝中央的统治,为以后的商朝中兴奠定了基础。使得殷商这个奴隶制国家摆脱了困难的处境,并且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生产力、生产技术、制作工艺都有了相当成就,是中国文明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使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的文明大国。
三、牧野之战
牧野之战,又称武王克殷、武王伐纣,是指周武王联军与商朝军队在牧野(今淇县南、卫河以北,新乡市附近)所进行的一场战略决战。
周武王趁帝辛众叛亲离,军事上远征东夷,无暇西顾的良机向东扩张,进军至牧野。此时帝辛仓促间只组建起一只由奴隶和战俘组成的庞大队伍迎战,最终不敌。
帝辛返回朝歌,登上鹿台,自焚而亡。自此,商朝正式灭亡。
牧野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先发制人的著名战例。它结束了六百年的商王朝,确立了西周王朝的统治,为西周时期礼乐文明的全面兴盛开辟了道路。牧野之战中所体现的谋略和作战艺术,也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重要制度文化
一、内外服制度
内外服制度是夏商两朝一种维系中央集权和部落联盟的政治体制,是西周分封制度的雏形。
所谓内服,是指夏商本族的活动区域,即夏商王直接统治的王畿地区;而外服则是指夏商族以外的附属国,即由邦伯管辖的地区。在内服,夏商王通过一套系统来管理;在更远的外围地区,夏朝通过“甸、侯、绥、要、荒”,规定不同等级、距离交纳不同贡品的方式,商朝则通过“侯”、“甸”、“男”、“卫”等邦伯(邦通方,即方伯)来进行管理。
由此,夏商王通过两种不同的管理制度来处理本族和臣服的外族的事务,控制着联盟的实际权力,与各附属国形成了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但是各方国基本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除对夏商王承担应尽的义务外,有很大的自主权,夏商王的控制力有限。
二、殷墟
殷墟,原称“北蒙”,是中国商朝后期都城遗址。现位于河南省安阳市,以殷都区小屯村为中心,横跨洹河(今安阳河),东西长约6公里,南北宽约4公里,由殷墟王陵遗址与殷墟宫殿宗庙遗址、洹北商城遗址等共同组成。公元前14世纪,商朝第19位君主盘庚迁都于此,改“北蒙”名为“殷”,周武王伐纣灭殷后,从这里迁走大量殷民,商都逐渐荒芜,成为一片废墟,故名殷墟。
20世纪初,殷墟因发掘甲骨文而闻名于世。殷墟是中国至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的都城,1961年,国务院将殷墟列入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又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三、甲骨文
甲骨文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是中国商朝晚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
它最早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其字形具备书法三要素,即用笔、结字、章法,笔线条严整瘦劲,曲直粗细均备,笔画多方折,已经是一种成熟的汉字字体。目前,累计出土的甲骨文骨片有154600多片,其上刻有文字4500个,已解读出的有2000个左右。
甲骨文是现存中国王朝时期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它不仅是研究我国文字源流的最早而有系统的资料,而且也是研究甲骨文书法重要的财富。
四、青铜器
青铜器是指由青铜(铜和锡、铅的合金)所制成的各种器具。
它在世界各地均有出现,如两河流域地区、东欧塞尔维亚地区等。代表作品有苏美尔文明时期的雕有狮子形象的大型铜刀、中国夏商周时期的四羊方尊、司母戊鼎等。
在中国,青铜器不仅是文化与科技的代表,更具有特殊的社会地位,是森严等级制度的产物。
五、金文
金文,又称铭文或钟鼎文,是铸或刻于青铜器上的文字。
最初出现于商朝中期,西周以后被广泛使用。目前,统计到的金文共有3005字,其中有1804字可知其含义,较甲骨文略多。多铭刻于钟鼎之上,记录的内容与当时社会,尤其是王公贵族的活动息息相关,多为祀典、赐命、征伐、围猎及契约之事。代表金文为周宣王在位时期铸造的毛公鼎金文,共32行500字。
金文上承甲骨文,下启秦代小篆,具有古朴之风格。
文明社会初发展,
青铜冶炼敢为先。
悠悠千年盛世启,
中华文化永流传。
1900年5月26日,莫高窟“藏经洞”被发现。
1938年5月26日,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
1948年5月26日,毛泽东等到达西柏坡。
1956年5月26日,北京·拉萨试航成功。
1967年5月26日,中国首次成功发射地对地中程导弹。
商朝又称殷、殷商,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是中国第一个有直接的同时期的文字记载的王朝。从公元前1600年至前1046年,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是“先商”;第二阶段是“早商”;第三阶段是“晚商”,前后相传17世31王,延续600年。
商朝的王位继承制度,前期为兄终弟及,后期为典型的父死子继。商朝处于奴隶制鼎盛时期,成汤时期的国家权力已经初步确立,奴隶制的社会秩序亦已稳固。奴隶主贵族是统治阶级,形成了庞大的官僚统治机构和军队。甲骨文和金文的记载是目前已经发现的中国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符号。
重要历史事件
一、武丁中兴
公元前1250年至前1192年,商朝国王武丁临政,其在位59年间,国势强盛,政治清明,百姓富庶,称为“武丁盛世"又称“武丁中兴"。
盘庚侄子武丁执政时,殷商国势达到鼎盛。武丁在位共五十余年,他日夕思复兴殷,苦于未得忠良之佐,后来在傅说等人的辅佐下,国势强盛,政治清明,百姓富庶。商王武丁惟才是举,衣食朴素,推进了商朝最鼎盛的时期。武丁在位时期,灭躬方,亡土方,平西羌,定荆襄,扩疆数千里。故史书将武丁统治的59年间(公元前1250年—前1192年),称为“武丁中兴”。
武丁在位59年开创的盛世,一般认为维持到他的儿子祖甲时,称得上是华夏有史记载的第一个大盛世。
二、盘庚迁殷
盘庚迁殷是发生在商朝中后期的一次历史事件,是指盘庚继位后,为了挽救政治危机,决定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今殷墟遗址。
盘庚迁殷避开了水患和宗室内部斗争的混乱局面,稳定了商朝中央的统治,为以后的商朝中兴奠定了基础。使得殷商这个奴隶制国家摆脱了困难的处境,并且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生产力、生产技术、制作工艺都有了相当成就,是中国文明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使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的文明大国。
三、牧野之战
牧野之战,又称武王克殷、武王伐纣,是指周武王联军与商朝军队在牧野(今淇县南、卫河以北,新乡市附近)所进行的一场战略决战。
周武王趁帝辛众叛亲离,军事上远征东夷,无暇西顾的良机向东扩张,进军至牧野。此时帝辛仓促间只组建起一只由奴隶和战俘组成的庞大队伍迎战,最终不敌。
帝辛返回朝歌,登上鹿台,自焚而亡。自此,商朝正式灭亡。
牧野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先发制人的著名战例。它结束了六百年的商王朝,确立了西周王朝的统治,为西周时期礼乐文明的全面兴盛开辟了道路。牧野之战中所体现的谋略和作战艺术,也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重要制度文化
一、内外服制度
内外服制度是夏商两朝一种维系中央集权和部落联盟的政治体制,是西周分封制度的雏形。
所谓内服,是指夏商本族的活动区域,即夏商王直接统治的王畿地区;而外服则是指夏商族以外的附属国,即由邦伯管辖的地区。在内服,夏商王通过一套系统来管理;在更远的外围地区,夏朝通过“甸、侯、绥、要、荒”,规定不同等级、距离交纳不同贡品的方式,商朝则通过“侯”、“甸”、“男”、“卫”等邦伯(邦通方,即方伯)来进行管理。
由此,夏商王通过两种不同的管理制度来处理本族和臣服的外族的事务,控制着联盟的实际权力,与各附属国形成了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但是各方国基本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除对夏商王承担应尽的义务外,有很大的自主权,夏商王的控制力有限。
二、殷墟
殷墟,原称“北蒙”,是中国商朝后期都城遗址。现位于河南省安阳市,以殷都区小屯村为中心,横跨洹河(今安阳河),东西长约6公里,南北宽约4公里,由殷墟王陵遗址与殷墟宫殿宗庙遗址、洹北商城遗址等共同组成。公元前14世纪,商朝第19位君主盘庚迁都于此,改“北蒙”名为“殷”,周武王伐纣灭殷后,从这里迁走大量殷民,商都逐渐荒芜,成为一片废墟,故名殷墟。
20世纪初,殷墟因发掘甲骨文而闻名于世。殷墟是中国至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的都城,1961年,国务院将殷墟列入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又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三、甲骨文
甲骨文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是中国商朝晚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
它最早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其字形具备书法三要素,即用笔、结字、章法,笔线条严整瘦劲,曲直粗细均备,笔画多方折,已经是一种成熟的汉字字体。目前,累计出土的甲骨文骨片有154600多片,其上刻有文字4500个,已解读出的有2000个左右。
甲骨文是现存中国王朝时期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它不仅是研究我国文字源流的最早而有系统的资料,而且也是研究甲骨文书法重要的财富。
四、青铜器
青铜器是指由青铜(铜和锡、铅的合金)所制成的各种器具。
它在世界各地均有出现,如两河流域地区、东欧塞尔维亚地区等。代表作品有苏美尔文明时期的雕有狮子形象的大型铜刀、中国夏商周时期的四羊方尊、司母戊鼎等。
在中国,青铜器不仅是文化与科技的代表,更具有特殊的社会地位,是森严等级制度的产物。
五、金文
金文,又称铭文或钟鼎文,是铸或刻于青铜器上的文字。
最初出现于商朝中期,西周以后被广泛使用。目前,统计到的金文共有3005字,其中有1804字可知其含义,较甲骨文略多。多铭刻于钟鼎之上,记录的内容与当时社会,尤其是王公贵族的活动息息相关,多为祀典、赐命、征伐、围猎及契约之事。代表金文为周宣王在位时期铸造的毛公鼎金文,共32行500字。
金文上承甲骨文,下启秦代小篆,具有古朴之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