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结束啦!一起来聊聊“高考”那些事儿
2021-06-09

炎炎夏日六月天,

苦寒磨炼十几年。

一飞冲天在此刻,

金榜题名做鸿雁。

历史上的今天

1916年6月9日,孙中山发表恢复《临时约法》宣言。

1973年6月9日,周恩来重回延安。

1975年6月9日,中国与菲律宾建交。

1976年6月9日,内地与香港共同修建的文锦渡新桥落成启用。

2006年6月9日,第十八届世界杯足球赛在德国开幕。


对今天的中学生来说,最重要的考试是高考;对古代的读书人来说,最重要的考试是科举考试。科举是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科举意在选才,它渊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末光绪年。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的进士科算起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正式废除,整整绵延存在了1300周年。

一、考试时间

科举考试则是三年一考。这一惯例是在宋代形成的,明清相沿。宋代的解试一般安排在农历八月份,所以又称“秋贡”;省试安排在解试次年的二月,所以又称“春闱”。

明清的考试层级太多,县试一般在二月,府试是四月,院试一般安排在年底,乡试安排在秋季,由于放榜时间正值桂花飘香之时,所以人们又将乡榜称为“桂榜”,将中举称为“折桂”,会试则在次年春天,由于会试发榜之日正值四月中旬,杏花盛开,所以又称“杏榜”。

二、考试内容

宋代的进士科,有四个科目是必考的:诗赋,经义,论,策。

试经义是出题者从儒家经书中截取一句话,请考生阐述其蕴含的义理。明清时考经义演变成考八股文。

试论,则类似于命题作文,通常是要求考生评论经史记载的某个典故或某一位历史人物。

试策跟今天公务员考试中的“申论”差不多,一般都是主考官对时事提出具体问题,让考生发表见解,所以又称“策问”,考生的回答则称“对策”。

三、防范作弊

为了防范考官与考生作弊,宋代的科举考试创设了几项制度,延续到明清时期,比如“封弥制”,即将考生答卷卷首的考生姓名、年龄、乡贯等个人信息密封,代之以字号,又叫“糊名考校”。这样,考官在评卷的时候,由于不知道某卷的考生是何人,就算想给熟人卖一个人情,也无从下手。(今日的高考评卷还沿用宋人发明的封弥制)。

四、金榜题名

古代科举考试从大到小为:状元、榜眼、探花、进士、贡士、举人、秀才、童生。

科举考试共分为四级: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1、院试未考中前叫“童生”“童子”,考中后称“生员”“秀才”。

2、乡试每三年考一次,参考者秀才,及格者举人,第一名称解元。考期在八月,故又称“秋闱”。

3、会试是在乡试的基础上开展的。时间是在乡试的第二年春天,地点京城礼部官衙,考中后称“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4、殿试由皇帝主持考试,考中了就叫进士,贡士才有参考资格。殿试分三甲(三等)录取,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殿试第一名叫状元,二名叫榜眼,三名探花。

高考结束啦!一起来聊聊“高考”那些事儿

炎炎夏日六月天,

苦寒磨炼十几年。

一飞冲天在此刻,

金榜题名做鸿雁。

历史上的今天

1916年6月9日,孙中山发表恢复《临时约法》宣言。

1973年6月9日,周恩来重回延安。

1975年6月9日,中国与菲律宾建交。

1976年6月9日,内地与香港共同修建的文锦渡新桥落成启用。

2006年6月9日,第十八届世界杯足球赛在德国开幕。


对今天的中学生来说,最重要的考试是高考;对古代的读书人来说,最重要的考试是科举考试。科举是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科举意在选才,它渊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末光绪年。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的进士科算起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正式废除,整整绵延存在了1300周年。

一、考试时间

科举考试则是三年一考。这一惯例是在宋代形成的,明清相沿。宋代的解试一般安排在农历八月份,所以又称“秋贡”;省试安排在解试次年的二月,所以又称“春闱”。

明清的考试层级太多,县试一般在二月,府试是四月,院试一般安排在年底,乡试安排在秋季,由于放榜时间正值桂花飘香之时,所以人们又将乡榜称为“桂榜”,将中举称为“折桂”,会试则在次年春天,由于会试发榜之日正值四月中旬,杏花盛开,所以又称“杏榜”。

二、考试内容

宋代的进士科,有四个科目是必考的:诗赋,经义,论,策。

试经义是出题者从儒家经书中截取一句话,请考生阐述其蕴含的义理。明清时考经义演变成考八股文。

试论,则类似于命题作文,通常是要求考生评论经史记载的某个典故或某一位历史人物。

试策跟今天公务员考试中的“申论”差不多,一般都是主考官对时事提出具体问题,让考生发表见解,所以又称“策问”,考生的回答则称“对策”。

三、防范作弊

为了防范考官与考生作弊,宋代的科举考试创设了几项制度,延续到明清时期,比如“封弥制”,即将考生答卷卷首的考生姓名、年龄、乡贯等个人信息密封,代之以字号,又叫“糊名考校”。这样,考官在评卷的时候,由于不知道某卷的考生是何人,就算想给熟人卖一个人情,也无从下手。(今日的高考评卷还沿用宋人发明的封弥制)。

四、金榜题名

古代科举考试从大到小为:状元、榜眼、探花、进士、贡士、举人、秀才、童生。

科举考试共分为四级: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1、院试未考中前叫“童生”“童子”,考中后称“生员”“秀才”。

2、乡试每三年考一次,参考者秀才,及格者举人,第一名称解元。考期在八月,故又称“秋闱”。

3、会试是在乡试的基础上开展的。时间是在乡试的第二年春天,地点京城礼部官衙,考中后称“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4、殿试由皇帝主持考试,考中了就叫进士,贡士才有参考资格。殿试分三甲(三等)录取,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殿试第一名叫状元,二名叫榜眼,三名探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