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化,影响中国两千年的秘密
2021-07-07

高祖兴汉四百年,

鼎盛一时疆域展。

两汉文化星河灿,

后世千年代代传。

历史上的今天

1921年7月7日,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成立。

1928年7月7日,南京国民政府宣告废除中外不平等条约。

1937年7月7日,“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

1945年7月7日,国民政府宣布对日军全面反攻。

1994年7月7日,天文学家新发现太阳系外有行星。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特殊的朝代。现在,中国的主体民族是“汉族”、中国通行的主要文字是“汉字”。换句话说,这个朝代给今天以及未来的中国人,打上了永远抹不去的烙印。

1、商周时期的文化以神文化为主

从文化发展历史上来看,夏商时期,可查阅的历史文献不多,周朝建立后,在对前朝文化"损益"的基础上积极进行文化建设。周朝的"天命观""祖神祭祀""社神崇拜"较前朝都有所改变。周朝对古代神话的改造,确立了中国古代神话的核心内容与基本体系。

周朝主流文化的构建奠定了华夏文化的基础框架与民族文化的未来走向。周朝的文化建设举措加速了周文化的推广与统一,促进了诸夏的凝聚及其与其他民族的内外融合,确立了以周人为核心的华夏族的领袖地位,壮大了华夏族,为秦汉华夏-汉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民族文化心理基础。


2、春秋文化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华夏文化就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时代。从鬼谷子到诸子百家,文化繁荣,且人才辈出。政治和军事上,各个诸侯国之间是常年战事,纷争不断;文化上,很难做到大一统,谁也无法征服谁;人才方面,却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只要是人才(谋士),哪一国的国王重视了,此国谋士可以迅速去彼国谋职,他不会考虑到自己的出生国是哪里。


3、秦朝薄命和秦文化的停滞

到了秦朝,虽然有李斯推行的中央集权和统一制度,但在文化方面实行的“焚书坑儒”,是对前人文化的毁灭破坏。此时秦朝强力推行秦文化,政治意义要远大于文化自身发展的意义,这也有利于后世朝代如何推进文化建设,提供了一定的政治借鉴。

由于秦朝的历史太短,特别是赵高专权给秦朝自身造成的极大破坏力,整个文化体制还未建立,秦朝就戛然而止。可以说,如果秦朝的历史发展久远,今天的文化称谓可能就改为“秦文化”了。


4、汉的称谓起源于“汉王”

至于为何叫“汉”,最根本的在于“汉王”名称的开始。楚汉之争时,项羽势力强,他为了得到天下,虽然视刘邦为眼中钉,仍以强者姿态封刘邦为“汉王”,而汉王的得来也来自于项羽的私心,不想让刘邦得到“关中王”的称号,故意偷换概念,封刘邦为“汉王”,也相当于项羽分封的一个诸侯王而已。楚怀王本来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意思是:谁先进入关中,谁就是王。也就是刘邦应该被封为“关中王”。项羽既然不肯遵守约定,又不想承担违约的恶名,就和范增谋划办法。项羽最终的办法是偷换概念,把关中等同于秦国,然后汉中和巴蜀也是秦国土地,所以把刘邦封为“汉王”,在巴蜀和汉中为王。没想到汉王做大,项羽败了。可以说,项羽败给了自己的自傲和分封的“汉王”。

刘邦建立汉王朝后,自然是建立了汉王朝的统一政权。从而开启了辉煌的汉文化时代。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繁荣的几个朝代之一,经历二十四个皇帝共四百零六年,它的名声、威望和影响远播国外,外国人习惯上就把当时的中国人称为“汉人”,中国人也以自称汉人为荣。汉朝灭亡后,各国仍沿用旧习,称中国为“汉”, 称中国人为“汉人”,称华夏民族为“汉族”。“汉人、汉族”就成了华夏民族的同义词。汉语、汉文、汉字、汉话、汉服、汉俗、汉姓等等名词也就逐渐形成了。


5、中国文化的主体——汉文化

2000年里,汉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体,也可以理解成汉民族的文化,又称为中华文化、华夏文化、儒家文化,指以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学说为基础、儒家文化为骨干不断演化、发展而形成的文化。

汉民族在古代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艺术,具有鲜明的特色。汉民族有五千多年有实物可考的历史,四千多年文字可考的历史,文化典籍极其丰富。几千年间,无论政治、军事、哲学、经济、史学、自然科学、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众多具有深远影响的文化成就。

汉文化,影响中国两千年的秘密

高祖兴汉四百年,

鼎盛一时疆域展。

两汉文化星河灿,

后世千年代代传。

历史上的今天

1921年7月7日,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成立。

1928年7月7日,南京国民政府宣告废除中外不平等条约。

1937年7月7日,“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

1945年7月7日,国民政府宣布对日军全面反攻。

1994年7月7日,天文学家新发现太阳系外有行星。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特殊的朝代。现在,中国的主体民族是“汉族”、中国通行的主要文字是“汉字”。换句话说,这个朝代给今天以及未来的中国人,打上了永远抹不去的烙印。

1、商周时期的文化以神文化为主

从文化发展历史上来看,夏商时期,可查阅的历史文献不多,周朝建立后,在对前朝文化"损益"的基础上积极进行文化建设。周朝的"天命观""祖神祭祀""社神崇拜"较前朝都有所改变。周朝对古代神话的改造,确立了中国古代神话的核心内容与基本体系。

周朝主流文化的构建奠定了华夏文化的基础框架与民族文化的未来走向。周朝的文化建设举措加速了周文化的推广与统一,促进了诸夏的凝聚及其与其他民族的内外融合,确立了以周人为核心的华夏族的领袖地位,壮大了华夏族,为秦汉华夏-汉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民族文化心理基础。


2、春秋文化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华夏文化就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时代。从鬼谷子到诸子百家,文化繁荣,且人才辈出。政治和军事上,各个诸侯国之间是常年战事,纷争不断;文化上,很难做到大一统,谁也无法征服谁;人才方面,却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只要是人才(谋士),哪一国的国王重视了,此国谋士可以迅速去彼国谋职,他不会考虑到自己的出生国是哪里。


3、秦朝薄命和秦文化的停滞

到了秦朝,虽然有李斯推行的中央集权和统一制度,但在文化方面实行的“焚书坑儒”,是对前人文化的毁灭破坏。此时秦朝强力推行秦文化,政治意义要远大于文化自身发展的意义,这也有利于后世朝代如何推进文化建设,提供了一定的政治借鉴。

由于秦朝的历史太短,特别是赵高专权给秦朝自身造成的极大破坏力,整个文化体制还未建立,秦朝就戛然而止。可以说,如果秦朝的历史发展久远,今天的文化称谓可能就改为“秦文化”了。


4、汉的称谓起源于“汉王”

至于为何叫“汉”,最根本的在于“汉王”名称的开始。楚汉之争时,项羽势力强,他为了得到天下,虽然视刘邦为眼中钉,仍以强者姿态封刘邦为“汉王”,而汉王的得来也来自于项羽的私心,不想让刘邦得到“关中王”的称号,故意偷换概念,封刘邦为“汉王”,也相当于项羽分封的一个诸侯王而已。楚怀王本来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意思是:谁先进入关中,谁就是王。也就是刘邦应该被封为“关中王”。项羽既然不肯遵守约定,又不想承担违约的恶名,就和范增谋划办法。项羽最终的办法是偷换概念,把关中等同于秦国,然后汉中和巴蜀也是秦国土地,所以把刘邦封为“汉王”,在巴蜀和汉中为王。没想到汉王做大,项羽败了。可以说,项羽败给了自己的自傲和分封的“汉王”。

刘邦建立汉王朝后,自然是建立了汉王朝的统一政权。从而开启了辉煌的汉文化时代。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繁荣的几个朝代之一,经历二十四个皇帝共四百零六年,它的名声、威望和影响远播国外,外国人习惯上就把当时的中国人称为“汉人”,中国人也以自称汉人为荣。汉朝灭亡后,各国仍沿用旧习,称中国为“汉”, 称中国人为“汉人”,称华夏民族为“汉族”。“汉人、汉族”就成了华夏民族的同义词。汉语、汉文、汉字、汉话、汉服、汉俗、汉姓等等名词也就逐渐形成了。


5、中国文化的主体——汉文化

2000年里,汉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体,也可以理解成汉民族的文化,又称为中华文化、华夏文化、儒家文化,指以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学说为基础、儒家文化为骨干不断演化、发展而形成的文化。

汉民族在古代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艺术,具有鲜明的特色。汉民族有五千多年有实物可考的历史,四千多年文字可考的历史,文化典籍极其丰富。几千年间,无论政治、军事、哲学、经济、史学、自然科学、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众多具有深远影响的文化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