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父母相信当孩子做错事情的时候,一个大一点的教训才会让孩子记得住。不过,近几十年的研究显示,惩罚孩子并不见得是一个很好的教育方法,它未必能够降低孩子的不良行为,反而还会造成其他不良后果。
一、情绪上脑怎么办?
许多家长在体罚孩子时仿佛自己也变成了一个情绪失控的孩子。他们不知道此刻自己内心发生了什么,只觉得“嗡”的一声,自己的大脑就被一种叫“情绪”的东西完全占据了。
换言之,这种父母有一个“没有理智的身体”,他们常说的话可能是:“我也不想打孩子,但是情绪来了就是控制不住”,或是找借口为自己的情绪开脱,这无疑会换来孩子更多的委屈和愤怒,使亲子冲突进一步升级。
小建议:家长可以仔细回忆和记录自己情绪失控一般和哪些事情有关,并思考为何这些事情最容易勾起情绪,做一段时间这样的自我整理后,情绪或许会更通透和可控。
二、沟通变味成“无限战争”
家庭争吵中,双方的争论时常会偏离原本的话题,泛化到生活里的每一件小事,甚至是对对方的人身攻击。争论的目的也不再是要找到一个折衷方案,而是要争个输赢。
一个男孩曾说:“其实许多时候我和父母的争吵早就偏题了,我也知道根本没必要继续争下去,但每当我看到我爸咄咄逼人的架势,我会觉得即使我理亏,气势上也不能输。”而男孩的父母也觉得不管客观事实如何,就是必须让孩子听自己的。
小建议:当发现和孩子的冲突开始偏离原本的事件,自己已经情绪上脑时,可以先叫个暂停,等过一段时间,双方稍微平静时再回到原来的话题,就事论事地讨论。
三、灾难化和非黑即白的思维方式
容易发生体罚的家庭的另一个特点是思考和做事走极端,觉得某件事只能有一个看法,只可以有一种处理方法,容不下任何其他的可能性。
比如看到孩子上网课开小差,有的家长马上会自动把孩子的行为和“没有意志力”“自甘堕落”等极端的、对孩子定性的评价联系起来。而在这种灾难化和极端想法的支配下,家长内心的焦虑可能会提升好几个等级。
小建议:想要发作时,不妨提醒自己“事情不一定是我想的那样,有没有其他角度可以解读孩子的行为呢?”
四、喜欢用愤怒和攻击表达自己的需要
不少父母见到孩子学习不用心,便本能地大发雷霆。但细细帮助他们去分析愤怒背后隐藏的真正情绪时,却发现真正让他们抓狂的是焦虑和恐惧。
比如一位妈妈说:“我现在才意识到每次看到我儿子不用心时,我心里真正涌起的是害怕,我害怕他如果不用心学习,将来就会过很惨的生活,被人欺负。”而有趣的是,大部分人在焦虑时,都会本能地用攻击他人的方式去表达自己。
小建议:当你再次因为孩子发怒时,不妨问问自己:“我真的是因为孩子做的事情而生气吗?还是我的愤怒背后藏着其他东西?”
五、冲突发生后不修复
家人之间有冲突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冲突发生后,家人都不愿意找机会重新讨论之前发生的事情,不愿去修复这个冲突,不愿从冲突中成长。
有的家庭里,家庭成员会认为是对方的错,认为对方必须先改变,结果最后可能变成一场没有赢家的持久战。有的家庭则习惯性装作什么事都没有发生,刻意不去谈论那些还没解决的冲突,结果这些没有被处理的情绪总会在一些刺激点跳出来作怪。
小建议:如果可以,请在发生冲突后,找个大家都比较放松的时间主动开启一场开放的对话,让家人和自己充分地说出需要和感受,而不用担心被评价。请注意,主动伸出橄榄枝,并不意味着您就是“肇事者”。
当然,人毕竟不是机器,难免会有情绪波动的时候,偶尔的情绪失控或者表达不满都是正常的现象,并不会带给孩子持久的伤害。只有长时间的高压和持续的辱骂、责打,才会造成难以逆转的伤害。即使过去我们有做的不恰当的地方,只要我们现在愿意改进,依然可以塑造更好的未来——就从今天不打骂孩子开始吧。
许多父母相信当孩子做错事情的时候,一个大一点的教训才会让孩子记得住。不过,近几十年的研究显示,惩罚孩子并不见得是一个很好的教育方法,它未必能够降低孩子的不良行为,反而还会造成其他不良后果。
一、情绪上脑怎么办?
许多家长在体罚孩子时仿佛自己也变成了一个情绪失控的孩子。他们不知道此刻自己内心发生了什么,只觉得“嗡”的一声,自己的大脑就被一种叫“情绪”的东西完全占据了。
换言之,这种父母有一个“没有理智的身体”,他们常说的话可能是:“我也不想打孩子,但是情绪来了就是控制不住”,或是找借口为自己的情绪开脱,这无疑会换来孩子更多的委屈和愤怒,使亲子冲突进一步升级。
小建议:家长可以仔细回忆和记录自己情绪失控一般和哪些事情有关,并思考为何这些事情最容易勾起情绪,做一段时间这样的自我整理后,情绪或许会更通透和可控。
二、沟通变味成“无限战争”
家庭争吵中,双方的争论时常会偏离原本的话题,泛化到生活里的每一件小事,甚至是对对方的人身攻击。争论的目的也不再是要找到一个折衷方案,而是要争个输赢。
一个男孩曾说:“其实许多时候我和父母的争吵早就偏题了,我也知道根本没必要继续争下去,但每当我看到我爸咄咄逼人的架势,我会觉得即使我理亏,气势上也不能输。”而男孩的父母也觉得不管客观事实如何,就是必须让孩子听自己的。
小建议:当发现和孩子的冲突开始偏离原本的事件,自己已经情绪上脑时,可以先叫个暂停,等过一段时间,双方稍微平静时再回到原来的话题,就事论事地讨论。
三、灾难化和非黑即白的思维方式
容易发生体罚的家庭的另一个特点是思考和做事走极端,觉得某件事只能有一个看法,只可以有一种处理方法,容不下任何其他的可能性。
比如看到孩子上网课开小差,有的家长马上会自动把孩子的行为和“没有意志力”“自甘堕落”等极端的、对孩子定性的评价联系起来。而在这种灾难化和极端想法的支配下,家长内心的焦虑可能会提升好几个等级。
小建议:想要发作时,不妨提醒自己“事情不一定是我想的那样,有没有其他角度可以解读孩子的行为呢?”
四、喜欢用愤怒和攻击表达自己的需要
不少父母见到孩子学习不用心,便本能地大发雷霆。但细细帮助他们去分析愤怒背后隐藏的真正情绪时,却发现真正让他们抓狂的是焦虑和恐惧。
比如一位妈妈说:“我现在才意识到每次看到我儿子不用心时,我心里真正涌起的是害怕,我害怕他如果不用心学习,将来就会过很惨的生活,被人欺负。”而有趣的是,大部分人在焦虑时,都会本能地用攻击他人的方式去表达自己。
小建议:当你再次因为孩子发怒时,不妨问问自己:“我真的是因为孩子做的事情而生气吗?还是我的愤怒背后藏着其他东西?”
五、冲突发生后不修复
家人之间有冲突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冲突发生后,家人都不愿意找机会重新讨论之前发生的事情,不愿去修复这个冲突,不愿从冲突中成长。
有的家庭里,家庭成员会认为是对方的错,认为对方必须先改变,结果最后可能变成一场没有赢家的持久战。有的家庭则习惯性装作什么事都没有发生,刻意不去谈论那些还没解决的冲突,结果这些没有被处理的情绪总会在一些刺激点跳出来作怪。
小建议:如果可以,请在发生冲突后,找个大家都比较放松的时间主动开启一场开放的对话,让家人和自己充分地说出需要和感受,而不用担心被评价。请注意,主动伸出橄榄枝,并不意味着您就是“肇事者”。
当然,人毕竟不是机器,难免会有情绪波动的时候,偶尔的情绪失控或者表达不满都是正常的现象,并不会带给孩子持久的伤害。只有长时间的高压和持续的辱骂、责打,才会造成难以逆转的伤害。即使过去我们有做的不恰当的地方,只要我们现在愿意改进,依然可以塑造更好的未来——就从今天不打骂孩子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