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春节遇到中医药,居然可以这样有趣!
2023-01-19

春节即将到来,大家有没有好奇过千百年前的古人们是如何过年的呢?其实中医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融汇于生活点滴,中国古代民俗文化与中医药文化紧密相连。中医药文化对古代民俗文化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古代民俗文化的代代相传,也促进了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古人在遵循民俗文化的同时,也在不断的完善中医药文化。

中医药,中医药文化

一、秦汉

秦朝时规定夏历十月初一为新年,叫做“蜡祭”,庆丰收,祭拜祖先,祭拜天地。秦朝过年的日期正在秋末,恰适合庆祝丰收。汉朝基本继承了秦朝制度,不过将祭祀改为农历正月初一。到了汉武帝时期,春节的日期正式固定。那时,祭祖仪式是过年期间非常重要的活动,而用椒花柏叶浸泡的椒柏酒成了人们的必需品,能使人新年里身体健康、延年益寿。


二、张仲景与饺子

关于春节传统食物“饺子”,有一个和中医有关的传说。传说饺子是东汉时期医圣张仲景发明的。在他任职期满归乡后,发现当地人经常生冻疮,于是用面皮包上一些祛寒的药材(羊肉、胡椒等)用来治病,包成耳朵状,故取名为“娇耳”。下锅煮熟后给大家分食,避免病人耳朵上生冻疮。人们为了纪念张仲景的医德,渐渐地就流传下来这一习俗。


三、魏晋南北朝

晋朝最早出现“除夕”称谓。在这一时期,中原地区和周边民族的文化交融,出现了很多新风俗,比如“祭门户”“祭蚕神”“吃豆粥”等。在宫中,皇帝会“登高台”阅兵、作赋,还出现了赏花灯、守岁活动。人们在春节期间互相拜贺、饮宴的风俗逐渐盛行,并开展各类娱乐活动。据粱人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正月一日……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钦桃汤。进屠苏酒、胶牙饧,下五辛盘。”还有画鸡、燃爆竹、悬索、乞如愿等游戏。


四、酒里中药有讲究

古人过节时饮用的“椒柏酒”“屠苏酒”其实都和中药密切相关。因为春节是一年之始,阳气已升,阴寒未散,人们易感受外邪,患疫疠之病,而屠苏酒具有益气温阳,祛风散寒,避除疫病之邪的功效。因此,“一人饮一家无疫,一家饮一里无疫。”屠苏酒的饮法,也颇为讲究。据《千金要方》中记载:“屠苏之饮,先从小起,多少自在”,因为“少者得岁,故贺之;老者失岁,故罚之。”

其中大黄可排各种滞浊之气,被称为药中的将军;白术健胃、利水、解热,久服能轻身延年;桔梗补血气、除寒热、祛风痹、下肿毒;蜀椒解毒、杀虫、健胃;桂枝活血化瘀、散寒止痛;乌头祛风湿,除痞满、温养脏腑;菝葜驱毒、防腐、定神。综上所述,此配方对人体裨益甚多,诚可谓兼滋补保健、防病疗疾、驱邪避瘴等多种功能之良方。据《保生秘要》云:“和其肝气,勿食诸肝,以免死气入肝伤其魂也。宜烧苍术香,清晨饮屠苏酒、马齿苋,以祛一年不正之气。”可见屠苏酒还可以养肝护肝。


五、唐宋

到了唐朝,“年”更有节日的味道。唐朝睿宗开始,每年春节都要休政七天,官府会组织庆祝活动。人们拜年除登门拜年,还发明一种“拜年帖”,类似现代的贺年卡。唐太宗李世民用赤金箔做成贺卡,御书“普天同庆”赐予大臣;民间则多用梅花笺纸写祝贺词,互相赠送。

宋朝时期春节已经和现在接近,中国人的春节习俗很多始于宋朝。宋代,汉发明的饺子已经流行,改称饺子为“角子”,民间开始普遍用纸筒和麻茎裹火药编成串做成“编炮”(鞭炮)。人们除了贴春联,还贴春牌,也就是现在的“福”字。


六、“五辛盘”里的中医药

孙思邈在《食忌》中道:“正月之节,食无辛以辟疠气。”五辛,是将大蒜、小蒜、韭菜、芸苔、胡荽等五种辛香之物拼在一起吃。而此之际,正是容易患感冒的时候,五辛可以预防流感等疾病,寄托了人们对健康的追求。


七、明清

明朝的过年习俗十分隆重,有接灶神、贴门神、赏灯会,尤其是灯会,由于受到朝廷的大力支持,明朝的赏灯盛会在历史上堪称顶峰。清朝过年时,皇帝有写福字下赐群臣的习俗,追溯起来,是从康熙开始的。清朝拜年形式也比较复杂,各个阶层人士的社会地位不同,习俗也不一样。

当春节遇到中医药,居然可以这样有趣!

春节即将到来,大家有没有好奇过千百年前的古人们是如何过年的呢?其实中医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融汇于生活点滴,中国古代民俗文化与中医药文化紧密相连。中医药文化对古代民俗文化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古代民俗文化的代代相传,也促进了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古人在遵循民俗文化的同时,也在不断的完善中医药文化。

中医药,中医药文化

一、秦汉

秦朝时规定夏历十月初一为新年,叫做“蜡祭”,庆丰收,祭拜祖先,祭拜天地。秦朝过年的日期正在秋末,恰适合庆祝丰收。汉朝基本继承了秦朝制度,不过将祭祀改为农历正月初一。到了汉武帝时期,春节的日期正式固定。那时,祭祖仪式是过年期间非常重要的活动,而用椒花柏叶浸泡的椒柏酒成了人们的必需品,能使人新年里身体健康、延年益寿。


二、张仲景与饺子

关于春节传统食物“饺子”,有一个和中医有关的传说。传说饺子是东汉时期医圣张仲景发明的。在他任职期满归乡后,发现当地人经常生冻疮,于是用面皮包上一些祛寒的药材(羊肉、胡椒等)用来治病,包成耳朵状,故取名为“娇耳”。下锅煮熟后给大家分食,避免病人耳朵上生冻疮。人们为了纪念张仲景的医德,渐渐地就流传下来这一习俗。


三、魏晋南北朝

晋朝最早出现“除夕”称谓。在这一时期,中原地区和周边民族的文化交融,出现了很多新风俗,比如“祭门户”“祭蚕神”“吃豆粥”等。在宫中,皇帝会“登高台”阅兵、作赋,还出现了赏花灯、守岁活动。人们在春节期间互相拜贺、饮宴的风俗逐渐盛行,并开展各类娱乐活动。据粱人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正月一日……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钦桃汤。进屠苏酒、胶牙饧,下五辛盘。”还有画鸡、燃爆竹、悬索、乞如愿等游戏。


四、酒里中药有讲究

古人过节时饮用的“椒柏酒”“屠苏酒”其实都和中药密切相关。因为春节是一年之始,阳气已升,阴寒未散,人们易感受外邪,患疫疠之病,而屠苏酒具有益气温阳,祛风散寒,避除疫病之邪的功效。因此,“一人饮一家无疫,一家饮一里无疫。”屠苏酒的饮法,也颇为讲究。据《千金要方》中记载:“屠苏之饮,先从小起,多少自在”,因为“少者得岁,故贺之;老者失岁,故罚之。”

其中大黄可排各种滞浊之气,被称为药中的将军;白术健胃、利水、解热,久服能轻身延年;桔梗补血气、除寒热、祛风痹、下肿毒;蜀椒解毒、杀虫、健胃;桂枝活血化瘀、散寒止痛;乌头祛风湿,除痞满、温养脏腑;菝葜驱毒、防腐、定神。综上所述,此配方对人体裨益甚多,诚可谓兼滋补保健、防病疗疾、驱邪避瘴等多种功能之良方。据《保生秘要》云:“和其肝气,勿食诸肝,以免死气入肝伤其魂也。宜烧苍术香,清晨饮屠苏酒、马齿苋,以祛一年不正之气。”可见屠苏酒还可以养肝护肝。


五、唐宋

到了唐朝,“年”更有节日的味道。唐朝睿宗开始,每年春节都要休政七天,官府会组织庆祝活动。人们拜年除登门拜年,还发明一种“拜年帖”,类似现代的贺年卡。唐太宗李世民用赤金箔做成贺卡,御书“普天同庆”赐予大臣;民间则多用梅花笺纸写祝贺词,互相赠送。

宋朝时期春节已经和现在接近,中国人的春节习俗很多始于宋朝。宋代,汉发明的饺子已经流行,改称饺子为“角子”,民间开始普遍用纸筒和麻茎裹火药编成串做成“编炮”(鞭炮)。人们除了贴春联,还贴春牌,也就是现在的“福”字。


六、“五辛盘”里的中医药

孙思邈在《食忌》中道:“正月之节,食无辛以辟疠气。”五辛,是将大蒜、小蒜、韭菜、芸苔、胡荽等五种辛香之物拼在一起吃。而此之际,正是容易患感冒的时候,五辛可以预防流感等疾病,寄托了人们对健康的追求。


七、明清

明朝的过年习俗十分隆重,有接灶神、贴门神、赏灯会,尤其是灯会,由于受到朝廷的大力支持,明朝的赏灯盛会在历史上堪称顶峰。清朝过年时,皇帝有写福字下赐群臣的习俗,追溯起来,是从康熙开始的。清朝拜年形式也比较复杂,各个阶层人士的社会地位不同,习俗也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