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听中医说四气五味,但是这是什么意思呢?中医上说四气五味就是药物的性味,代表药物的药性和滋味两个方面。其中的“性”又称为“气”,是古代通用、沿袭至今的名词,所以四气也就是四性。性和味的作用,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一、中医解析什么是四气
四气,就是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寒凉和温热是对立的两种药性;寒和凉之间、热和温之间,是程度上的不同,也就是说药性相同,但在程度上有差别,温次于热、凉次于寒。
药性的寒、热、温、凉,是药物作用于人体发生的反应归纳出来的,例如,感受风寒、怕冷发热、流清涕、小便清长、舌苔白,这是寒的症状,这时用紫苏、生姜煎了汤饮服后,可以使病员发一些汗,就能消除上列症状,说明紫苏、生姜的药性是温热的。如果生了疗疮、热疗、局部红肿疼痛,甚至小便黄色、舌苔发黄,或有发热,这就是热的症状,这时用金银花、菊花来治疗,可以得到治愈,说明金银花、菊花的药性是寒凉的。
中草药的药性,通过长时期的临床实践,绝大多数已为人们所掌握,如果我们熟悉了各种药物的药性,就可以根据“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和“热者寒之、寒者热之”的治疗原则针对病情适当应用了。一般是,寒凉药,大多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等作用,常用来治疗热性病症。温热药,大多具有温中、助阳、散寒等作用,常用来治疗寒性病症。此外,还有一些药物的药性较为平和,称为“平”性。由于平性药没有寒凉药或温热药的作用来得显著,所以在实际上虽有寒、热、温、凉、平正气,而一般仍称为四气。
二、中药的五味是什么
1、辛味口尝有麻辣或清凉感,有的具香气,能发散解表、行气活血、温肾壮阳,适用于外感表症、气滞血瘀症、风寒痹症、肾阳虚亏症等。如荆芥、紫苏、陈皮、木香、当归、郁金、韭菜子、蛇床子、菟丝子等。
2、甘味口尝味甜,能调和脾胃、补益气血、缓急止痛,适用于机体虚弱,功能不足之症,和某些拘急挛痛,并能调和药性,如甘草、党参、熟地、饴糖、黄精、枸杞子等。
3、酸(涩)味具收敛、固涩作用,适用于自汗、盗汗、久泻脱肛、尿频失禁、遗精带下、崩漏下血等症。如龙骨、牡蛎、山茱萸、赤石脂、禹余粮、罂粟壳、桑蝶蛸、覆盆子、芡实、莲子、金樱子、陈棕炭、仙鹤草等。
4、苦味能清热解毒、燥湿、泻火、降气、通便,适用于热症,湿热症、痈肿疮疡、喘咳、呕恶等症,如山栀、大黄、黄连、苦参、杏仁、厚朴等。
5、咸味能软坚散结、泻下通便、平肝潜阳,适用于大便秘结、瘰疬痰核、瘿瘤、肝阳头痛眩晕,如海藻、昆布、芒硝、肉苁蓉、羚羊角、石决明等。
三、五味有哪些作用
所谓五味,是指食物或药物的辛、甘、酸、苦、咸等五种味道,实际上还有淡、涩等也属于五味,一般将淡味归在甘味的范畴,涩味归于咸味的范畴。不同的味有不同的作用。
辛味能宣散、行气、通脉。现代研究认为,辛味能促进胃肠蠕动,增强消化液分泌,增强淀粉酶活性,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并有祛散风寒、疏通经络的功能。所以在辛味的食物中的生姜、葱白、紫苏、胡椒等由于具有宣散风寒的功能而可以用于治疗风寒感冒;而辛味中的辣椒、茴香、砂仁、桂皮等具有行气、散寒、止痛的作用则可用于寒凝气滞的胃痛、腹痛、痛经等;辛味中的白酒、药酒等具有辛散风寒、温通脉络的作用,所以可以用于治疗风寒湿痹痛等。
甘能补益、强壮,凡气虚、血虚、阴虚、阳虚以及五脏虚羸者都适合于多食甘味食物。甘味能补充气血,又能消除肌肉紧张,还可以解毒。
中医认为,五味与五脏密切相关,在中医经典著作《内经》中就有这样的论述:“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这一理论提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摄纳各种食物,这样才能通过五味调和达到脏腑得益的目的,使得身体健康,当然,如若五脏有病我们也应该适当有针对性地调整饮食五味,以帮助五脏功能的恢复。
我们常听中医说四气五味,但是这是什么意思呢?中医上说四气五味就是药物的性味,代表药物的药性和滋味两个方面。其中的“性”又称为“气”,是古代通用、沿袭至今的名词,所以四气也就是四性。性和味的作用,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一、中医解析什么是四气
四气,就是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寒凉和温热是对立的两种药性;寒和凉之间、热和温之间,是程度上的不同,也就是说药性相同,但在程度上有差别,温次于热、凉次于寒。
药性的寒、热、温、凉,是药物作用于人体发生的反应归纳出来的,例如,感受风寒、怕冷发热、流清涕、小便清长、舌苔白,这是寒的症状,这时用紫苏、生姜煎了汤饮服后,可以使病员发一些汗,就能消除上列症状,说明紫苏、生姜的药性是温热的。如果生了疗疮、热疗、局部红肿疼痛,甚至小便黄色、舌苔发黄,或有发热,这就是热的症状,这时用金银花、菊花来治疗,可以得到治愈,说明金银花、菊花的药性是寒凉的。
中草药的药性,通过长时期的临床实践,绝大多数已为人们所掌握,如果我们熟悉了各种药物的药性,就可以根据“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和“热者寒之、寒者热之”的治疗原则针对病情适当应用了。一般是,寒凉药,大多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等作用,常用来治疗热性病症。温热药,大多具有温中、助阳、散寒等作用,常用来治疗寒性病症。此外,还有一些药物的药性较为平和,称为“平”性。由于平性药没有寒凉药或温热药的作用来得显著,所以在实际上虽有寒、热、温、凉、平正气,而一般仍称为四气。
二、中药的五味是什么
1、辛味口尝有麻辣或清凉感,有的具香气,能发散解表、行气活血、温肾壮阳,适用于外感表症、气滞血瘀症、风寒痹症、肾阳虚亏症等。如荆芥、紫苏、陈皮、木香、当归、郁金、韭菜子、蛇床子、菟丝子等。
2、甘味口尝味甜,能调和脾胃、补益气血、缓急止痛,适用于机体虚弱,功能不足之症,和某些拘急挛痛,并能调和药性,如甘草、党参、熟地、饴糖、黄精、枸杞子等。
3、酸(涩)味具收敛、固涩作用,适用于自汗、盗汗、久泻脱肛、尿频失禁、遗精带下、崩漏下血等症。如龙骨、牡蛎、山茱萸、赤石脂、禹余粮、罂粟壳、桑蝶蛸、覆盆子、芡实、莲子、金樱子、陈棕炭、仙鹤草等。
4、苦味能清热解毒、燥湿、泻火、降气、通便,适用于热症,湿热症、痈肿疮疡、喘咳、呕恶等症,如山栀、大黄、黄连、苦参、杏仁、厚朴等。
5、咸味能软坚散结、泻下通便、平肝潜阳,适用于大便秘结、瘰疬痰核、瘿瘤、肝阳头痛眩晕,如海藻、昆布、芒硝、肉苁蓉、羚羊角、石决明等。
三、五味有哪些作用
所谓五味,是指食物或药物的辛、甘、酸、苦、咸等五种味道,实际上还有淡、涩等也属于五味,一般将淡味归在甘味的范畴,涩味归于咸味的范畴。不同的味有不同的作用。
辛味能宣散、行气、通脉。现代研究认为,辛味能促进胃肠蠕动,增强消化液分泌,增强淀粉酶活性,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并有祛散风寒、疏通经络的功能。所以在辛味的食物中的生姜、葱白、紫苏、胡椒等由于具有宣散风寒的功能而可以用于治疗风寒感冒;而辛味中的辣椒、茴香、砂仁、桂皮等具有行气、散寒、止痛的作用则可用于寒凝气滞的胃痛、腹痛、痛经等;辛味中的白酒、药酒等具有辛散风寒、温通脉络的作用,所以可以用于治疗风寒湿痹痛等。
甘能补益、强壮,凡气虚、血虚、阴虚、阳虚以及五脏虚羸者都适合于多食甘味食物。甘味能补充气血,又能消除肌肉紧张,还可以解毒。
中医认为,五味与五脏密切相关,在中医经典著作《内经》中就有这样的论述:“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这一理论提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摄纳各种食物,这样才能通过五味调和达到脏腑得益的目的,使得身体健康,当然,如若五脏有病我们也应该适当有针对性地调整饮食五味,以帮助五脏功能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