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佩戴“银手镯”,能吸出体内毒素?
2023-02-25

银手镯,真的能吸出体内的毒素吗?近日,据媒体报道,河南一女子在12月13日发烧,两天后退烧,在洗手的时候,发现自己的银镯子竟然全变黑了。这个现象让人感到惊奇,佩戴银饰是不少人的爱好,在古代也有用银针试毒的办法,这是不是说明银手镯能吸出人体的毒素呢?

银手镯,银饰,银

一、银手镯为什么会变黑?

河北工程大学理学院副教授武耐英表示,“银手镯能吸出人体毒素”这一说法是不正确的,银饰变黑是一种自然现象,跟人体的健康并没有直接联系。

那么银饰变黑的原理是什么呢?武教授指出,银饰变黑主要是因为接触了硫化物从而发生氧化反应导致变色。在我们的生活中,硫元素几乎无处不在,空气中、皮肤上、食物中都含有硫,化学性质活泼的银随时都有可能和硫元素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形成黑色的硫化银膜,失去光泽,这属于自然现象。

另外,人体的汗液中也有硫元素,而且汗液中的氯离子和钠离子是电的良导体,因此贴身银饰接触到汗液是会加速发生氧化反应,形成黑色银锈。

那为什么有些人戴的银饰一直都没有变黑呢?这一方面跟厂家生产工艺相关,另一方面也和穿戴者的个人情况有关系。

厂家为了阻止黑色银锈的生成,常利用“银保护剂”使银饰表面覆盖上一层透明但不透气的薄膜,阻止银饰与空气和汗液的接触。

此外,部分人群的汗腺不发达、汗液含硫较低,也能减少氧化反应的发生,还有些人习惯穿材质较粗糙的衣服,银饰在和衣物的摩擦过程中被抛光,也能一定程度保持光洁。


二、银饰变黑了如何处理?

许多人看到银饰黑了会用牙膏刷洗,其实这种做法是不正确的。牙膏中含有的微小颗粒,会磨损银饰,甚至划伤饰品表面,适得其反。

正确的做法是,用棉花蘸少量的5%浓度双氧水,在黑色银锈表面轻轻擦拭,硫化银就会被氧化为硫酸银溶解于水中,银饰就会恢复光泽。


三、古代的“银针试毒”是咋回事?

在民间,银器能验毒的说法广为流传。早在宋代著名法医学家宋慈的《洗冤集录》中就有用银针验尸的记载。时至今日,还有些人常用银筷子来检验食物中是否有毒,存在着银器能验毒的传统观念,这也被当时法医检验引为准绳。银器果真能验毒吗?

古人所指的毒,主要是指剧毒的砒霜,即三氧化二砷,古代的生产技术落后,致使砒霜里都伴有少量的硫和硫化物。其所含的硫与银接触,就可起化学反应,使银针的表面生成一层黑色的“硫银”,到了现代,生产砒霜的技术比古代要进步得多,提炼很纯净,不再拌有硫和硫化物。银金属化学性质很稳定,在通常的条件下并不与砒霜起反应。

可见,古人用银器验毒是受到历史与科学限制的缘故。有的物品并不含毒,但却含许多硫,比如鸡蛋黄,银针插进去也会变黑。相反,有些是很毒的物品,但却不含硫,比如毒蕈、亚硝酸盐、农药、毒鼠药、氰化物等,银针与它们接触,也不会出现黑色反应。因此,银针不能鉴别毒物,更不能用来作为验毒的工具。

银虽不能验毒,然而却能消毒。每升水中只要含有5000万分之一毫克的银离子,便可使水中大部分细菌致死。其机理是,银在水中可形成带正电荷的离子,能吸附水中细菌,并逐步进入细菌体内,使它的催化剂-酶系统封闭、失活,使细菌失去代谢能力而死亡。所以,用银作碗、筷使用于日常生活中仍是大有好处的。


四、这些首饰希望你尽量别戴

购买首饰,要认准正规厂商生产、经检测部门检测合格的。合格的金银首饰可以放心佩戴,但以下这些材质的首饰并不建议佩戴!

1、朱砂:朱砂因色泽艳丽,被称为“软红宝石”,用它制成的手串深受年轻人喜爱。但徐州市妇幼保健院副主任医师何文杰却提醒大家,朱砂的主要成分为硫化汞,对人体有害,可通过皮肤吸收,会损害中枢神经系统和肝肾。《英国皮肤病学杂志》刊登的一篇文章也强调,血液中汞含量增加可能会导致皮肤癌风险上升。

2、染色玛瑙:央视曾曝光过,旅游景区里花花绿绿、色泽夺目的玛瑙首饰,是用最低价的灰白玛瑙原料加工染色而成,只要在有毒有害的化学制剂中泡上一两个月,再经过处理即成了价格翻了好几倍的“珍贵珠宝”。

这些染色玛瑙中铅、铬、汞等重金属严重超标,被人体长期吸收,将对人体的肝肾、中枢神经系统造成损伤,甚至引发癌症。

3、橡胶籽:在热带地区旅游景点里,经常看到商贩在售卖一种“大豆子”制成的特色项链,这其实是橡胶树的种子,它呈卵圆形,褐色中带有灰褐色斑纹。别具热带风情的橡胶籽项链,实际上含有氰化物等有毒物质,误食可能会中毒,所以家有小孩、宠物的不建议佩戴。


(声明:本文仅为科普文章,无产品宣传等其他广告、诱导内容)

长期佩戴“银手镯”,能吸出体内毒素?

银手镯,真的能吸出体内的毒素吗?近日,据媒体报道,河南一女子在12月13日发烧,两天后退烧,在洗手的时候,发现自己的银镯子竟然全变黑了。这个现象让人感到惊奇,佩戴银饰是不少人的爱好,在古代也有用银针试毒的办法,这是不是说明银手镯能吸出人体的毒素呢?

银手镯,银饰,银

一、银手镯为什么会变黑?

河北工程大学理学院副教授武耐英表示,“银手镯能吸出人体毒素”这一说法是不正确的,银饰变黑是一种自然现象,跟人体的健康并没有直接联系。

那么银饰变黑的原理是什么呢?武教授指出,银饰变黑主要是因为接触了硫化物从而发生氧化反应导致变色。在我们的生活中,硫元素几乎无处不在,空气中、皮肤上、食物中都含有硫,化学性质活泼的银随时都有可能和硫元素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形成黑色的硫化银膜,失去光泽,这属于自然现象。

另外,人体的汗液中也有硫元素,而且汗液中的氯离子和钠离子是电的良导体,因此贴身银饰接触到汗液是会加速发生氧化反应,形成黑色银锈。

那为什么有些人戴的银饰一直都没有变黑呢?这一方面跟厂家生产工艺相关,另一方面也和穿戴者的个人情况有关系。

厂家为了阻止黑色银锈的生成,常利用“银保护剂”使银饰表面覆盖上一层透明但不透气的薄膜,阻止银饰与空气和汗液的接触。

此外,部分人群的汗腺不发达、汗液含硫较低,也能减少氧化反应的发生,还有些人习惯穿材质较粗糙的衣服,银饰在和衣物的摩擦过程中被抛光,也能一定程度保持光洁。


二、银饰变黑了如何处理?

许多人看到银饰黑了会用牙膏刷洗,其实这种做法是不正确的。牙膏中含有的微小颗粒,会磨损银饰,甚至划伤饰品表面,适得其反。

正确的做法是,用棉花蘸少量的5%浓度双氧水,在黑色银锈表面轻轻擦拭,硫化银就会被氧化为硫酸银溶解于水中,银饰就会恢复光泽。


三、古代的“银针试毒”是咋回事?

在民间,银器能验毒的说法广为流传。早在宋代著名法医学家宋慈的《洗冤集录》中就有用银针验尸的记载。时至今日,还有些人常用银筷子来检验食物中是否有毒,存在着银器能验毒的传统观念,这也被当时法医检验引为准绳。银器果真能验毒吗?

古人所指的毒,主要是指剧毒的砒霜,即三氧化二砷,古代的生产技术落后,致使砒霜里都伴有少量的硫和硫化物。其所含的硫与银接触,就可起化学反应,使银针的表面生成一层黑色的“硫银”,到了现代,生产砒霜的技术比古代要进步得多,提炼很纯净,不再拌有硫和硫化物。银金属化学性质很稳定,在通常的条件下并不与砒霜起反应。

可见,古人用银器验毒是受到历史与科学限制的缘故。有的物品并不含毒,但却含许多硫,比如鸡蛋黄,银针插进去也会变黑。相反,有些是很毒的物品,但却不含硫,比如毒蕈、亚硝酸盐、农药、毒鼠药、氰化物等,银针与它们接触,也不会出现黑色反应。因此,银针不能鉴别毒物,更不能用来作为验毒的工具。

银虽不能验毒,然而却能消毒。每升水中只要含有5000万分之一毫克的银离子,便可使水中大部分细菌致死。其机理是,银在水中可形成带正电荷的离子,能吸附水中细菌,并逐步进入细菌体内,使它的催化剂-酶系统封闭、失活,使细菌失去代谢能力而死亡。所以,用银作碗、筷使用于日常生活中仍是大有好处的。


四、这些首饰希望你尽量别戴

购买首饰,要认准正规厂商生产、经检测部门检测合格的。合格的金银首饰可以放心佩戴,但以下这些材质的首饰并不建议佩戴!

1、朱砂:朱砂因色泽艳丽,被称为“软红宝石”,用它制成的手串深受年轻人喜爱。但徐州市妇幼保健院副主任医师何文杰却提醒大家,朱砂的主要成分为硫化汞,对人体有害,可通过皮肤吸收,会损害中枢神经系统和肝肾。《英国皮肤病学杂志》刊登的一篇文章也强调,血液中汞含量增加可能会导致皮肤癌风险上升。

2、染色玛瑙:央视曾曝光过,旅游景区里花花绿绿、色泽夺目的玛瑙首饰,是用最低价的灰白玛瑙原料加工染色而成,只要在有毒有害的化学制剂中泡上一两个月,再经过处理即成了价格翻了好几倍的“珍贵珠宝”。

这些染色玛瑙中铅、铬、汞等重金属严重超标,被人体长期吸收,将对人体的肝肾、中枢神经系统造成损伤,甚至引发癌症。

3、橡胶籽:在热带地区旅游景点里,经常看到商贩在售卖一种“大豆子”制成的特色项链,这其实是橡胶树的种子,它呈卵圆形,褐色中带有灰褐色斑纹。别具热带风情的橡胶籽项链,实际上含有氰化物等有毒物质,误食可能会中毒,所以家有小孩、宠物的不建议佩戴。


(声明:本文仅为科普文章,无产品宣传等其他广告、诱导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