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艾灸,给身体添一把“健康火”!
2023-04-13

春天是阳气生发的季节,也是万物复苏的季节,预示着新一轮的播种又要开始了!那么,你知道健康该什么时候播种吗?其实春季艾灸,播种的就是秋天的健康哦。春季肝火最旺,身体阳气一旦充足就会自动冲击潜藏了一冬的病灶。所以春季别忘了艾灸,给体内阳气加一把火,一鼓作气把潜藏的病灶清除!

艾灸,艾草,艾灸注意事项

艾草,是野菜也是中药。中医用艾养生,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名医别录》中记载,“艾味苦,微温,无毒,主灸百病。”艾是艾草,灸就是用火烤的意思。我们的祖先在烧烤、取暖时发现,熏烤身体某些部位,可以减轻或治愈病痛,“灸”法应运而生。早在商周时期,就有了灸法治病的记载。中医认为,艾灸有助温阳补气、祛寒除湿,是最具中医特色的治疗、保健手段之一。


一、艾灸首选“三年艾”

“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艾灸常用“三年艾”,即存放3年后的艾草。陈艾的挥发油已挥发,有效药性能发挥到最佳。艾绒是艾草的天然加工品,也是制作艾灸所用艾条的主要材料。挑选艾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判断:

1、看:新鲜的艾草呈嫩绿色,陈艾颜色多为黄褐色。用于艾灸的艾绒杂质少,燃烧后的烟为白色。燃烧后,艾灰颜色浅淡,能完全熔化。

2、闻:好的艾绒味道温和、清香,含有杂质较多的艾绒闻起来则比较刺鼻,燃烧的烟味也比较呛。

3、触:用于艾灸的艾绒,摸起来手感应十分细腻、柔软。

如果对艾烟过敏,可选用电子灸产品。电子灸利用电阻盘产生热量,也可以温通经络,其特点是方便、无烟,但渗透性不如传统艾灸。


二、不同症状不同穴位

中医认为,艾灸适宜“虚证”和“寒证”,如虚弱怕冷、受凉腹泻、关节冷痛、风寒感冒等。针对不同年龄、人群、症状,艾灸的“养生穴”也不相同。

1、关元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肚脐中下3寸处。关元穴被称为“中医养生第一穴”,是身体元气进出的“门”。身体虚弱、体质偏寒的人,经期手脚冰凉、腹痛的女性,均可艾灸关元穴调养。

2、中脘穴:位于肚脐到胸骨下缘连线的中点。如果经常觉得胃里凉、想喝热水,或者吃完冷饮胃不舒服,可用艾条灸中脘穴。

3、命门穴:位于后正中线上,在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命门穴具有补肾壮阳的作用,经常艾灸命门穴,可以帮助调理腰痛、肾脏疾病等。

4、足三里:腿弯曲时,膝关节外侧有一块凸出的骨头(外膝眼),位于外膝眼下四横指处。足三里是常用的“强壮穴”,中医素有“若要身体安,三里常不干”的说法。经常艾灸足三里,有助于调理脾胃,改善免疫能力。

5、涌泉穴:位于左右足底前部凹陷处,第2、3趾缝纹前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处。“涌泉”是肾经的第一个穴位。艾灸涌泉穴可养心安神,改善神经衰弱,增强防病能力。


三、艾灸常见手法

1、温和灸:持艾条距离皮肤3~4公分,穴位感到温热即可。适合慢性疾病和慢性劳损患者。

2、回旋灸:在温和灸的基础上,持艾条在穴位周围轻度横向回旋,减少皮肤局部灼热感。

3、雀啄灸:持艾条一上一下、一近一远刺激穴位,适合热症及需要驱病邪的患者。

除了直接在穴位施灸,艾灸配合盐、姜、蒜及药物等,可以有针对性地加强疗效。隔盐灸适用多种腹泻;隔姜灸可缓解呕吐、腹痛、痛经等;隔蒜灸可治疗皮肤病症等;隔药物灸需由专科医师操作。


四、艾灸注意事项

艾灸是一种温热治疗方法,适当的手法和方式可使功效加倍。中医提醒,艾灸时有6个注意事项:

1、艾灸要适度:将艾条点燃,距离皮肤2~3厘米,以局部温热、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10~15分钟,至皮肤出现红晕为度。施灸时集中精力,随时调节距离防止烫伤,不宜温度过高或时间太长。

2、注意保暖:艾灸时避免受风,尽量不开风扇或空调。艾灸部位应注意保暖,防止身体受寒。艾灸后毛孔打开,容易受凉,建议休息2小时以上再用温热水洗澡,同时适当补充水分。

3、晚9点后不要艾灸:上午阳气生发,是一天中最佳的艾灸时间。晚上9~11点为“亥时”,也称“人定”,提醒人们夜已深了,应停止活动安心睡眠,最好不要施灸。

4、4种情况慎用艾灸:妊娠期妇女不宜大量艾灸,艾灸时要避开下腹部及腰骶部穴位;局部皮肤有破损的人,肿瘤、结核患者,不能艾灸;空腹、过饱、疲劳、醉酒、运动出汗的人,不适合马上艾灸;面部、大血管及心脏附近禁止艾灸。

5、艾灸后观察反应:艾灸时,如果突然出现头晕、眼花、恶心、心慌出汗、面色苍白等“晕灸”症状时,应立即停止施灸。如果容易上火,应减少艾灸频率。出现过敏或严重上火反应,需及时就医。

6、注意操作安全:艾灸燃烧产生烟尘过多时,会对呼吸系统产生刺激,应注意通风排烟。艾条富含植物纤维,不容易熄灭,使用后最好放进空心容器里隔绝空气灭火。


振东商学院特别提醒:艾灸并非人人适合,最好先询问医生辨识体质,在专业指导下选择适合的方式。

春季艾灸,给身体添一把“健康火”!

春天是阳气生发的季节,也是万物复苏的季节,预示着新一轮的播种又要开始了!那么,你知道健康该什么时候播种吗?其实春季艾灸,播种的就是秋天的健康哦。春季肝火最旺,身体阳气一旦充足就会自动冲击潜藏了一冬的病灶。所以春季别忘了艾灸,给体内阳气加一把火,一鼓作气把潜藏的病灶清除!

艾灸,艾草,艾灸注意事项

艾草,是野菜也是中药。中医用艾养生,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名医别录》中记载,“艾味苦,微温,无毒,主灸百病。”艾是艾草,灸就是用火烤的意思。我们的祖先在烧烤、取暖时发现,熏烤身体某些部位,可以减轻或治愈病痛,“灸”法应运而生。早在商周时期,就有了灸法治病的记载。中医认为,艾灸有助温阳补气、祛寒除湿,是最具中医特色的治疗、保健手段之一。


一、艾灸首选“三年艾”

“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艾灸常用“三年艾”,即存放3年后的艾草。陈艾的挥发油已挥发,有效药性能发挥到最佳。艾绒是艾草的天然加工品,也是制作艾灸所用艾条的主要材料。挑选艾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判断:

1、看:新鲜的艾草呈嫩绿色,陈艾颜色多为黄褐色。用于艾灸的艾绒杂质少,燃烧后的烟为白色。燃烧后,艾灰颜色浅淡,能完全熔化。

2、闻:好的艾绒味道温和、清香,含有杂质较多的艾绒闻起来则比较刺鼻,燃烧的烟味也比较呛。

3、触:用于艾灸的艾绒,摸起来手感应十分细腻、柔软。

如果对艾烟过敏,可选用电子灸产品。电子灸利用电阻盘产生热量,也可以温通经络,其特点是方便、无烟,但渗透性不如传统艾灸。


二、不同症状不同穴位

中医认为,艾灸适宜“虚证”和“寒证”,如虚弱怕冷、受凉腹泻、关节冷痛、风寒感冒等。针对不同年龄、人群、症状,艾灸的“养生穴”也不相同。

1、关元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肚脐中下3寸处。关元穴被称为“中医养生第一穴”,是身体元气进出的“门”。身体虚弱、体质偏寒的人,经期手脚冰凉、腹痛的女性,均可艾灸关元穴调养。

2、中脘穴:位于肚脐到胸骨下缘连线的中点。如果经常觉得胃里凉、想喝热水,或者吃完冷饮胃不舒服,可用艾条灸中脘穴。

3、命门穴:位于后正中线上,在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命门穴具有补肾壮阳的作用,经常艾灸命门穴,可以帮助调理腰痛、肾脏疾病等。

4、足三里:腿弯曲时,膝关节外侧有一块凸出的骨头(外膝眼),位于外膝眼下四横指处。足三里是常用的“强壮穴”,中医素有“若要身体安,三里常不干”的说法。经常艾灸足三里,有助于调理脾胃,改善免疫能力。

5、涌泉穴:位于左右足底前部凹陷处,第2、3趾缝纹前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处。“涌泉”是肾经的第一个穴位。艾灸涌泉穴可养心安神,改善神经衰弱,增强防病能力。


三、艾灸常见手法

1、温和灸:持艾条距离皮肤3~4公分,穴位感到温热即可。适合慢性疾病和慢性劳损患者。

2、回旋灸:在温和灸的基础上,持艾条在穴位周围轻度横向回旋,减少皮肤局部灼热感。

3、雀啄灸:持艾条一上一下、一近一远刺激穴位,适合热症及需要驱病邪的患者。

除了直接在穴位施灸,艾灸配合盐、姜、蒜及药物等,可以有针对性地加强疗效。隔盐灸适用多种腹泻;隔姜灸可缓解呕吐、腹痛、痛经等;隔蒜灸可治疗皮肤病症等;隔药物灸需由专科医师操作。


四、艾灸注意事项

艾灸是一种温热治疗方法,适当的手法和方式可使功效加倍。中医提醒,艾灸时有6个注意事项:

1、艾灸要适度:将艾条点燃,距离皮肤2~3厘米,以局部温热、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10~15分钟,至皮肤出现红晕为度。施灸时集中精力,随时调节距离防止烫伤,不宜温度过高或时间太长。

2、注意保暖:艾灸时避免受风,尽量不开风扇或空调。艾灸部位应注意保暖,防止身体受寒。艾灸后毛孔打开,容易受凉,建议休息2小时以上再用温热水洗澡,同时适当补充水分。

3、晚9点后不要艾灸:上午阳气生发,是一天中最佳的艾灸时间。晚上9~11点为“亥时”,也称“人定”,提醒人们夜已深了,应停止活动安心睡眠,最好不要施灸。

4、4种情况慎用艾灸:妊娠期妇女不宜大量艾灸,艾灸时要避开下腹部及腰骶部穴位;局部皮肤有破损的人,肿瘤、结核患者,不能艾灸;空腹、过饱、疲劳、醉酒、运动出汗的人,不适合马上艾灸;面部、大血管及心脏附近禁止艾灸。

5、艾灸后观察反应:艾灸时,如果突然出现头晕、眼花、恶心、心慌出汗、面色苍白等“晕灸”症状时,应立即停止施灸。如果容易上火,应减少艾灸频率。出现过敏或严重上火反应,需及时就医。

6、注意操作安全:艾灸燃烧产生烟尘过多时,会对呼吸系统产生刺激,应注意通风排烟。艾条富含植物纤维,不容易熄灭,使用后最好放进空心容器里隔绝空气灭火。


振东商学院特别提醒:艾灸并非人人适合,最好先询问医生辨识体质,在专业指导下选择适合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