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侠小说里多有练武者打通任督二脉练就神功的描写,虽然有艺术夸张,但任督二脉的确是存在的。
一、任脉
任脉是循行于人体正面的一条竖线,它起于胞中,下出于会阴,经阴阜沿腹部正中线向上,经咽喉部的天突穴到达下唇内,然后左右分行、环绕口唇,交会于督脉之龈交穴,再分别通过鼻翼两旁,上至眼眶下的承泣穴。中医理论认为,腹为阴,任脉循行于腹部正中,对一身阴经脉气具有总揽、总任的作用。又因为连接着人体的足三阴经、手三阴经,也就是六条正阴经,故又被称为“阴脉之海”。
任脉环绕口唇,要了解其是否气血充足和通畅,可观察嘴唇是否饱满、色泽红润。任脉气血充盈、通畅,女性月经规律,能顺利地孕育宝宝,显得美丽健康;男子则强壮有力,富于男性魅力。
保持任脉气血充足、通畅,要注意腹部保暖,天冷或开空调、吹风扇时不可袒露腹部,使之受寒;可时常做摩腹动作,从心窝下(巨阙穴)开始往下推腹,一直推到肚脐下三寸,分清泌浊,手法可先轻后重,使任脉通畅。气血亏虚者可适当摄入阿胶、当归、红枣、牛羊肉以及菠菜、樱桃、葡萄等含铁质丰富的蔬果,使任脉气血充盈;寒凝胞宫、气滞血瘀的人,可尝试艾灸腹部的关元、气海和上、中、下三脘等五个穴位。
二、督脉
督脉循行于背部,中医有背为阳、腹为阴的说法,因此督脉可调节阳经气血,对全身阳经脉气具有统率、督促的作用。督脉起于小腹内胞宫,下出会阴部至尾骶部的长强穴,向后行于腰背正中,沿脊柱上行,经项后部至风府穴,进入脑内,沿头部正中线,上行至头顶百会穴,经前额下行鼻柱至鼻尖的素髎穴,过人中,至上齿正中的龈交穴。督脉上有几个最为关键的要穴,平时多加按摩,有益整条经脉的养护,促进全身气血的运行。
1、命门:补肾壮阳。命门与肚脐的位置为前后对应,平脐绕身一周划一环线,腰后正中点就是该穴。平时用按摩锤或手握空拳轻轻叩击命门穴,可起到壮阳补肾的效果。每天叩击15分钟,以穴位处有温热胀感为佳,能够防治腰腿酸沉无力、周身疲惫、下肢浮肿、小便频繁、白带清稀、头晕或耳鸣等病症。
2、至阳:治胸背痛。该穴位于第七胸椎棘突下,即坐位,两手自然下垂,两肩胛冈下角水平连线与背部正中线的交点处。按照中医的天人合一理论,至阳穴的穴性与夏至意蕴相同,因此,冬病夏治三伏贴必选该穴,多用辛温发散的药物贴敷于此。
3、大椎:治痛绝穴。该穴位于第七颈椎与第一胸椎棘突之间,即低头时颈后突起最高处下方的凹陷。大椎穴是传统养生的首选要穴之一,又是治疗诸痛之绝穴。针刺或在大椎穴拔罐,能提高人体正气,振奋一身阳气,增强机体免疫力。临床上,三伏贴、冬病夏治防治哮喘、过敏性鼻炎、寒性腰腿痛等慢性疾病,以及治疗阳盛阳亢引起的失眠,都离不开大椎穴。
4、百会:通全身,治百病。在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前后仔细寻摸,凹陷处即为该穴。百会是人体阳气最充盛的部位,有开窍醒脑、回阳固脱、平肝熄风、升阳举陷、宁神定志、调补中气之效。多用来治疗头痛、头晕、精神病、癫狂痫证、癔病、脱肛、胃下垂、子宫脱垂,脑血管意外、中风昏迷、久泻不止、小便失禁、健忘失眠、脑痴呆、脑萎缩、中风失语等。
武侠小说里多有练武者打通任督二脉练就神功的描写,虽然有艺术夸张,但任督二脉的确是存在的。
一、任脉
任脉是循行于人体正面的一条竖线,它起于胞中,下出于会阴,经阴阜沿腹部正中线向上,经咽喉部的天突穴到达下唇内,然后左右分行、环绕口唇,交会于督脉之龈交穴,再分别通过鼻翼两旁,上至眼眶下的承泣穴。中医理论认为,腹为阴,任脉循行于腹部正中,对一身阴经脉气具有总揽、总任的作用。又因为连接着人体的足三阴经、手三阴经,也就是六条正阴经,故又被称为“阴脉之海”。
任脉环绕口唇,要了解其是否气血充足和通畅,可观察嘴唇是否饱满、色泽红润。任脉气血充盈、通畅,女性月经规律,能顺利地孕育宝宝,显得美丽健康;男子则强壮有力,富于男性魅力。
保持任脉气血充足、通畅,要注意腹部保暖,天冷或开空调、吹风扇时不可袒露腹部,使之受寒;可时常做摩腹动作,从心窝下(巨阙穴)开始往下推腹,一直推到肚脐下三寸,分清泌浊,手法可先轻后重,使任脉通畅。气血亏虚者可适当摄入阿胶、当归、红枣、牛羊肉以及菠菜、樱桃、葡萄等含铁质丰富的蔬果,使任脉气血充盈;寒凝胞宫、气滞血瘀的人,可尝试艾灸腹部的关元、气海和上、中、下三脘等五个穴位。
二、督脉
督脉循行于背部,中医有背为阳、腹为阴的说法,因此督脉可调节阳经气血,对全身阳经脉气具有统率、督促的作用。督脉起于小腹内胞宫,下出会阴部至尾骶部的长强穴,向后行于腰背正中,沿脊柱上行,经项后部至风府穴,进入脑内,沿头部正中线,上行至头顶百会穴,经前额下行鼻柱至鼻尖的素髎穴,过人中,至上齿正中的龈交穴。督脉上有几个最为关键的要穴,平时多加按摩,有益整条经脉的养护,促进全身气血的运行。
1、命门:补肾壮阳。命门与肚脐的位置为前后对应,平脐绕身一周划一环线,腰后正中点就是该穴。平时用按摩锤或手握空拳轻轻叩击命门穴,可起到壮阳补肾的效果。每天叩击15分钟,以穴位处有温热胀感为佳,能够防治腰腿酸沉无力、周身疲惫、下肢浮肿、小便频繁、白带清稀、头晕或耳鸣等病症。
2、至阳:治胸背痛。该穴位于第七胸椎棘突下,即坐位,两手自然下垂,两肩胛冈下角水平连线与背部正中线的交点处。按照中医的天人合一理论,至阳穴的穴性与夏至意蕴相同,因此,冬病夏治三伏贴必选该穴,多用辛温发散的药物贴敷于此。
3、大椎:治痛绝穴。该穴位于第七颈椎与第一胸椎棘突之间,即低头时颈后突起最高处下方的凹陷。大椎穴是传统养生的首选要穴之一,又是治疗诸痛之绝穴。针刺或在大椎穴拔罐,能提高人体正气,振奋一身阳气,增强机体免疫力。临床上,三伏贴、冬病夏治防治哮喘、过敏性鼻炎、寒性腰腿痛等慢性疾病,以及治疗阳盛阳亢引起的失眠,都离不开大椎穴。
4、百会:通全身,治百病。在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前后仔细寻摸,凹陷处即为该穴。百会是人体阳气最充盛的部位,有开窍醒脑、回阳固脱、平肝熄风、升阳举陷、宁神定志、调补中气之效。多用来治疗头痛、头晕、精神病、癫狂痫证、癔病、脱肛、胃下垂、子宫脱垂,脑血管意外、中风昏迷、久泻不止、小便失禁、健忘失眠、脑痴呆、脑萎缩、中风失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