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望舌,舌色改变知中风!
2023-05-25

中医有句古话,“脉有假脉,舌无假舌”。人体的五脏六腑通过经脉直接或间接与舌有联系,都可以反映在舌面上,所以说舌象是人体健康的一面镜子。现代所说的中风,多因气血逆乱、脑脉痹阻或血溢于脑所致,在其发展过程中,脏腑内部的变化都可能从舌象上反映出来。

舌头,舌象,望舌

一、中医望舌

望舌是通过察看舌质和舌苔的形态、色泽、润燥等方面的变化测知病情变化的一种独具特色的诊法,在中医诊断中占有重要地位。正常舌象为淡红舌薄白苔。舌质(舌体)柔软、活动自如、舌色淡红。

观察舌象最佳时间宜选择每天清晨刷牙前,此时没有药物及食物影响,舌象更能反应脏腑虚实变化。正常人的舌象,舌体柔软,活动自如,颜色淡红,舌面铺有薄薄的、颗粒均匀、干湿适中的白苔,舌下络脉隐现,称为“淡红舌、薄白苔”,表明气血调和,舌象“有胃、有神、有根”。 


二、异常舌象

判断正气盛衰,如舌质红润表明气血旺盛,而舌质淡白则显示气血不足;舌苔薄白而润则示胃气旺,而舌光无苔而裂,则表明胃阴亏虚。

分辨病位深浅,如舌色红则显示邪气在气分,而舌色绛紫则表明邪气已入血分;舌苔薄,病在表,苔厚则病在里。

区别病邪性质,如舌质上有瘀点瘀斑则是瘀血为患;舌体胖大,可见于痰湿内停或气虚;舌苔发黄多为热邪,而苔腐腻则多为痰饮、湿浊、食积所致。

推断病情变化,如舌苔由白变黄,由黄转为灰黑,则表示病邪由表入里,由寒化热,病情加重;而当舌苔由厚变薄,则多为病邪渐退。


三、舌色改变知中风

1、淡白舌:淡白舌可见于疾病初起阶段,正盛邪弱,尚未内扰脏腑,病情较轻。如中风患者见舌质淡白、舌苔薄白或薄黄,则多神志清,二便调和,仅见肢体麻木、言语不清、生活尚能自理等,此时病位较浅、病情较轻,此类多见于脑血管痉挛及腔隙性脑梗死,淡白舌等为中风早期或病势较浅,无血瘀表现。

2、紫暗或红绛舌:若出现舌质红绛(舌红而颜色深暗)或紫暗,舌苔黄厚燥或无苔,则表明邪气入内、瘀血或痰浊内生等,患者可出现神志不清,大小便失禁等症状,病情较重,常反复发作,应及时救治。舌苔厚腻为痰湿、痰热内盛之象,治疗多以降浊化痰为主,舌质紫暗为瘀血之征,多以活血化瘀为主。

3、青舌:中风后期或病久患者,多见青舌(舌色如青筋色)等,为气虚血瘀之象,临床上以补气活血为主,代表方为补阳还五汤。因此,若舌质由红绛或紫暗转淡红,苔由厚腻转薄白或薄黄,则病情向好的方面发展;舌由淡红转红绛或紫暗,舌苔由薄白变黄腻或干燥起芒刺,或无苔、舌体僵硬不能伸出口外,则表示病情加重。

此外,对于急性脑血管意外重症者,舌苔的观察尤为重要。若舌苔由薄变厚,则表示病邪入里,邪盛病进;舌苔由厚变薄,则病邪出表,正胜病退。古有“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亡”,如果疾病过程中舌苔骤然消失,则表明胃气衰败。

舌下络脉的观察在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中也不容忽视,舌下络脉是指舌下纵行的两条主静脉及其分支和周围的毛细血管,正常人的络脉隐见。舌下络脉的变化,有时会早于舌色变化。中风初起,由于血脉瘀阻、气血充斥,故舌下脉多见青紫粗长;久之正气耗损,气血渐衰,逐渐变淡紫、淡红而短细。一般来说,虚者淡红而细短、瘀者青紫而粗长,寒者淡紫而紧束,热者红紫而怒张。

还需提醒,中风有较高死亡率和致残率,使得对它的预测显得非常重要。中医有“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之说。因此,患有高血压、冠心病、脑动脉硬化或糖尿病的人,若发现舌苔明显增厚如泥垢状,舌体麻木或感觉不灵,应及时去医院检查,不要自行诊治。


四、治疗中风小偏方

1、槐花茶防中风-槐花茶6克。用法:开水泡,当茶饮。有预防中风的功效。

2、蒜泥治中风不语-大蒜2瓣。用法:将蒜瓣去皮,捣烂如泥。涂于牙根部。有宣窍通闭的功效,用治中风不语。

3、松毛酒,松毛1千克,酒1.5千克。将松毛在酒中泡7日,每饮1杯,日服2次。用于中风口眼歪斜,症见两脚疼痛、腰痛、两足不能立地。

4、当归荆芥,当归、荆芥各等份。炒黑,共研细末,每用9克,水1杯,酒少许,煎服。用于中风不省人事、口吐白沫、产后风瘫。

5、细辛末,细辛又名杜衡适量,研为细末,吹入鼻孔。用于中风不省人事。

6、蔬菜汤,红、白萝卜适量。将洗净的红萝卜、白萝卜削皮后切成不规则的块状,把切好的蔬菜用适量的清水煮15分钟左右,用网筛筛去蔬菜。

中医望舌,舌色改变知中风!

中医有句古话,“脉有假脉,舌无假舌”。人体的五脏六腑通过经脉直接或间接与舌有联系,都可以反映在舌面上,所以说舌象是人体健康的一面镜子。现代所说的中风,多因气血逆乱、脑脉痹阻或血溢于脑所致,在其发展过程中,脏腑内部的变化都可能从舌象上反映出来。

舌头,舌象,望舌

一、中医望舌

望舌是通过察看舌质和舌苔的形态、色泽、润燥等方面的变化测知病情变化的一种独具特色的诊法,在中医诊断中占有重要地位。正常舌象为淡红舌薄白苔。舌质(舌体)柔软、活动自如、舌色淡红。

观察舌象最佳时间宜选择每天清晨刷牙前,此时没有药物及食物影响,舌象更能反应脏腑虚实变化。正常人的舌象,舌体柔软,活动自如,颜色淡红,舌面铺有薄薄的、颗粒均匀、干湿适中的白苔,舌下络脉隐现,称为“淡红舌、薄白苔”,表明气血调和,舌象“有胃、有神、有根”。 


二、异常舌象

判断正气盛衰,如舌质红润表明气血旺盛,而舌质淡白则显示气血不足;舌苔薄白而润则示胃气旺,而舌光无苔而裂,则表明胃阴亏虚。

分辨病位深浅,如舌色红则显示邪气在气分,而舌色绛紫则表明邪气已入血分;舌苔薄,病在表,苔厚则病在里。

区别病邪性质,如舌质上有瘀点瘀斑则是瘀血为患;舌体胖大,可见于痰湿内停或气虚;舌苔发黄多为热邪,而苔腐腻则多为痰饮、湿浊、食积所致。

推断病情变化,如舌苔由白变黄,由黄转为灰黑,则表示病邪由表入里,由寒化热,病情加重;而当舌苔由厚变薄,则多为病邪渐退。


三、舌色改变知中风

1、淡白舌:淡白舌可见于疾病初起阶段,正盛邪弱,尚未内扰脏腑,病情较轻。如中风患者见舌质淡白、舌苔薄白或薄黄,则多神志清,二便调和,仅见肢体麻木、言语不清、生活尚能自理等,此时病位较浅、病情较轻,此类多见于脑血管痉挛及腔隙性脑梗死,淡白舌等为中风早期或病势较浅,无血瘀表现。

2、紫暗或红绛舌:若出现舌质红绛(舌红而颜色深暗)或紫暗,舌苔黄厚燥或无苔,则表明邪气入内、瘀血或痰浊内生等,患者可出现神志不清,大小便失禁等症状,病情较重,常反复发作,应及时救治。舌苔厚腻为痰湿、痰热内盛之象,治疗多以降浊化痰为主,舌质紫暗为瘀血之征,多以活血化瘀为主。

3、青舌:中风后期或病久患者,多见青舌(舌色如青筋色)等,为气虚血瘀之象,临床上以补气活血为主,代表方为补阳还五汤。因此,若舌质由红绛或紫暗转淡红,苔由厚腻转薄白或薄黄,则病情向好的方面发展;舌由淡红转红绛或紫暗,舌苔由薄白变黄腻或干燥起芒刺,或无苔、舌体僵硬不能伸出口外,则表示病情加重。

此外,对于急性脑血管意外重症者,舌苔的观察尤为重要。若舌苔由薄变厚,则表示病邪入里,邪盛病进;舌苔由厚变薄,则病邪出表,正胜病退。古有“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亡”,如果疾病过程中舌苔骤然消失,则表明胃气衰败。

舌下络脉的观察在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中也不容忽视,舌下络脉是指舌下纵行的两条主静脉及其分支和周围的毛细血管,正常人的络脉隐见。舌下络脉的变化,有时会早于舌色变化。中风初起,由于血脉瘀阻、气血充斥,故舌下脉多见青紫粗长;久之正气耗损,气血渐衰,逐渐变淡紫、淡红而短细。一般来说,虚者淡红而细短、瘀者青紫而粗长,寒者淡紫而紧束,热者红紫而怒张。

还需提醒,中风有较高死亡率和致残率,使得对它的预测显得非常重要。中医有“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之说。因此,患有高血压、冠心病、脑动脉硬化或糖尿病的人,若发现舌苔明显增厚如泥垢状,舌体麻木或感觉不灵,应及时去医院检查,不要自行诊治。


四、治疗中风小偏方

1、槐花茶防中风-槐花茶6克。用法:开水泡,当茶饮。有预防中风的功效。

2、蒜泥治中风不语-大蒜2瓣。用法:将蒜瓣去皮,捣烂如泥。涂于牙根部。有宣窍通闭的功效,用治中风不语。

3、松毛酒,松毛1千克,酒1.5千克。将松毛在酒中泡7日,每饮1杯,日服2次。用于中风口眼歪斜,症见两脚疼痛、腰痛、两足不能立地。

4、当归荆芥,当归、荆芥各等份。炒黑,共研细末,每用9克,水1杯,酒少许,煎服。用于中风不省人事、口吐白沫、产后风瘫。

5、细辛末,细辛又名杜衡适量,研为细末,吹入鼻孔。用于中风不省人事。

6、蔬菜汤,红、白萝卜适量。将洗净的红萝卜、白萝卜削皮后切成不规则的块状,把切好的蔬菜用适量的清水煮15分钟左右,用网筛筛去蔬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