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痧还可解暑,你知道怎么刮吗?
2023-07-20

夏日炽烈,许多人倾向于借助“冷”意来消解暑气,诸如开启空调、品尝冷饮、享用西瓜等。然而,在传统中医的智慧中,蕴藏着诸多独到的解暑良方,其中刮痧便是一种备受推崇的方法。振东商学院提醒,通过刮痧,能够驱散郁积于体表的湿热与气滞,进而实现解表清暑、宁心开窍的效用。

刮痧,刮痧疗法

一、刮痧疗法既可补又能泻

刮痧,这一疗法深深植根于中医经络腧穴理论。它运用特制的刮痧器具,配合相应的手法,并蘸取适宜的介质,在体表进行反复的刮动与摩擦,直至皮肤局部呈现出红色粟粒状或暗红色的出血点,即“出痧”现象,从而达成活血透痧的目的。刮痧因其简便易行、经济实惠且效果显著的特点,在临床应用上极为广泛,既适用于医疗环境,也便于家庭保健。

夏日炎炎,若避暑不当,极易引发中暑。中暑的典型症状包括头晕目眩、虚汗淋漓,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晕厥与休克。中医认为,这是高温天气加之过度劳累,致使人体元气受损,暑热之邪趁机侵袭所致。刮痧则能够促使体表毛细血管扩张,加速气血循环,实现散热效果,同时将暑湿之邪及时排出体外,从而发挥解表清暑、宁心开窍的功效。此外,刮痧还能解表驱邪、活血化瘀、舒筋通络、扶助正气、促进代谢以及调和阴阳,有效缓解身体不适。


二、刮痧疗法缓解阳暑

阳暑,指的是长时间在烈日下劳作或活动,或因工作环境闷热,导致人体感受炎热与暴晒而引发的中暑。阳暑的症状包括全身发热、口渴心烦、大汗淋漓、气喘吁吁,甚至可能出现晕倒等。

针对阳暑,刮痧疗法可以采取以下步骤:

1、刮拭颈背部:沿督脉循行区域和脊柱两侧的足太阳膀胱经循行线进行刮拭。督脉从大椎穴开始,一直刮到悬枢穴;膀胱经则从肺俞穴刮至胃俞穴,直至痧色变深暗时停止。随后,由上往下短距离直线刮拭膻中穴10-20次,刮拭长度约为5厘米。

2、刮拭上肢:刮拭上肢前外侧的手阳明大肠经循行区域,重点刮拭肘横纹外侧的曲池穴。接着,刮拭上肢内侧的手厥阴心包经循行区域,重点刮拭肘横纹内侧的曲泽穴,刮拭次数为10-20次。

3、刮拭下肢:刮拭下肢外侧的足太阳膀胱经的委中穴区域,刮拭次数为20-30次。


三、刮痧疗法缓解阴暑

阴暑,是指机体在夏季感受寒湿而引发的病症,也被称为“热伤风”。阴暑的症状包括无汗、皮肤发凉、身体酸重、肢体酸胀、腹痛腹泻、呕吐等。中了阴暑的人,其毛孔处于封闭状态,因此应先解除表层的寒湿包围。刮痧疗法在此方面具有很好的解表功效。

具体操作为:直线刮拭督脉和膀胱经,督脉从大椎穴开始刮至悬枢穴;膀胱经则从肺俞穴刮至胃俞穴,直至痧色变深暗时停止。这样可以清泻暑热、解表散寒。


四、刮痧后的痧色解读

有人认为,刮痧后留下的痧斑颜色可以反映身体的寒热状况。然而,实际上我们不能仅凭痧色来判断寒热的轻重。痧斑的形成是毛细血管在外力挤压下破裂,少量血液渗入组织间隙而形成的瘀血斑。血管受到刺激后扩张,有助于疏散身体内的瘀浊与邪气,达到疏通经络、调理脏腑、治疗疾病的效果。

痧斑的颜色因人而异,有紫色、红色等;有些人甚至难以刮出痧来。痧斑的深浅仅作为参考依据之一,具体还需结合施术者的现场观察来判断。


五、刮痧疗法的适应症

刮痧疗法不仅解暑效果显著,还广泛应用于其他疾病的治疗中。其适应症包括感冒、咳嗽等呼吸系统疾病;乳腺疾病、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病症;湿疹、落枕、咽喉疼痛、耳鸣等外科及五官科病症;以及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肩周炎、高血压等经络不畅的病症。

刮痧部位主要集中在背部,有时也可选择颈部、前胸或四肢进行刮拭。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眼睛、唇、舌体、耳孔、鼻孔、乳头、肚脐以及前后二阴等部位,以及出现急性扭伤、创伤的疼痛部位或骨折部位是禁止刮痧的。


六、刮痧疗法的禁忌人群

并非所有人群都适合刮痧疗法。以下人群应禁止刮痧:体型过于消瘦者、局部皮肤有病变者、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或肝肾功能不全者、全身浮肿者、孕妇以及有出血倾向者(如严重贫血、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和血小板减少性疾病等)。否则,可能会导致病情恶化。

此外,过饥或过饱、过度疲劳或醉酒者也不宜进行大面积刮痧。


七、刮痧疗法的注意事项

1、在进行刮痧疗法时,应注意避免风扇直接吹向刮试部位。在冬季进行刮痧时,则应避开寒冷与风口。

2、刮痧出痧后30分钟内应避免洗凉水澡。

3、在前一次刮痧部位的痧斑未消退之前,不宜在原处进行再次刮试。再次刮痧的时间间隔应为3-6天,以皮肤上痧斑消退为标准。

4、刮痧出痧后最好饮用一杯温开水(最好为淡糖盐水),并休息15-20分钟。

刮痧还可解暑,你知道怎么刮吗?

夏日炽烈,许多人倾向于借助“冷”意来消解暑气,诸如开启空调、品尝冷饮、享用西瓜等。然而,在传统中医的智慧中,蕴藏着诸多独到的解暑良方,其中刮痧便是一种备受推崇的方法。振东商学院提醒,通过刮痧,能够驱散郁积于体表的湿热与气滞,进而实现解表清暑、宁心开窍的效用。

刮痧,刮痧疗法

一、刮痧疗法既可补又能泻

刮痧,这一疗法深深植根于中医经络腧穴理论。它运用特制的刮痧器具,配合相应的手法,并蘸取适宜的介质,在体表进行反复的刮动与摩擦,直至皮肤局部呈现出红色粟粒状或暗红色的出血点,即“出痧”现象,从而达成活血透痧的目的。刮痧因其简便易行、经济实惠且效果显著的特点,在临床应用上极为广泛,既适用于医疗环境,也便于家庭保健。

夏日炎炎,若避暑不当,极易引发中暑。中暑的典型症状包括头晕目眩、虚汗淋漓,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晕厥与休克。中医认为,这是高温天气加之过度劳累,致使人体元气受损,暑热之邪趁机侵袭所致。刮痧则能够促使体表毛细血管扩张,加速气血循环,实现散热效果,同时将暑湿之邪及时排出体外,从而发挥解表清暑、宁心开窍的功效。此外,刮痧还能解表驱邪、活血化瘀、舒筋通络、扶助正气、促进代谢以及调和阴阳,有效缓解身体不适。


二、刮痧疗法缓解阳暑

阳暑,指的是长时间在烈日下劳作或活动,或因工作环境闷热,导致人体感受炎热与暴晒而引发的中暑。阳暑的症状包括全身发热、口渴心烦、大汗淋漓、气喘吁吁,甚至可能出现晕倒等。

针对阳暑,刮痧疗法可以采取以下步骤:

1、刮拭颈背部:沿督脉循行区域和脊柱两侧的足太阳膀胱经循行线进行刮拭。督脉从大椎穴开始,一直刮到悬枢穴;膀胱经则从肺俞穴刮至胃俞穴,直至痧色变深暗时停止。随后,由上往下短距离直线刮拭膻中穴10-20次,刮拭长度约为5厘米。

2、刮拭上肢:刮拭上肢前外侧的手阳明大肠经循行区域,重点刮拭肘横纹外侧的曲池穴。接着,刮拭上肢内侧的手厥阴心包经循行区域,重点刮拭肘横纹内侧的曲泽穴,刮拭次数为10-20次。

3、刮拭下肢:刮拭下肢外侧的足太阳膀胱经的委中穴区域,刮拭次数为20-30次。


三、刮痧疗法缓解阴暑

阴暑,是指机体在夏季感受寒湿而引发的病症,也被称为“热伤风”。阴暑的症状包括无汗、皮肤发凉、身体酸重、肢体酸胀、腹痛腹泻、呕吐等。中了阴暑的人,其毛孔处于封闭状态,因此应先解除表层的寒湿包围。刮痧疗法在此方面具有很好的解表功效。

具体操作为:直线刮拭督脉和膀胱经,督脉从大椎穴开始刮至悬枢穴;膀胱经则从肺俞穴刮至胃俞穴,直至痧色变深暗时停止。这样可以清泻暑热、解表散寒。


四、刮痧后的痧色解读

有人认为,刮痧后留下的痧斑颜色可以反映身体的寒热状况。然而,实际上我们不能仅凭痧色来判断寒热的轻重。痧斑的形成是毛细血管在外力挤压下破裂,少量血液渗入组织间隙而形成的瘀血斑。血管受到刺激后扩张,有助于疏散身体内的瘀浊与邪气,达到疏通经络、调理脏腑、治疗疾病的效果。

痧斑的颜色因人而异,有紫色、红色等;有些人甚至难以刮出痧来。痧斑的深浅仅作为参考依据之一,具体还需结合施术者的现场观察来判断。


五、刮痧疗法的适应症

刮痧疗法不仅解暑效果显著,还广泛应用于其他疾病的治疗中。其适应症包括感冒、咳嗽等呼吸系统疾病;乳腺疾病、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病症;湿疹、落枕、咽喉疼痛、耳鸣等外科及五官科病症;以及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肩周炎、高血压等经络不畅的病症。

刮痧部位主要集中在背部,有时也可选择颈部、前胸或四肢进行刮拭。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眼睛、唇、舌体、耳孔、鼻孔、乳头、肚脐以及前后二阴等部位,以及出现急性扭伤、创伤的疼痛部位或骨折部位是禁止刮痧的。


六、刮痧疗法的禁忌人群

并非所有人群都适合刮痧疗法。以下人群应禁止刮痧:体型过于消瘦者、局部皮肤有病变者、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或肝肾功能不全者、全身浮肿者、孕妇以及有出血倾向者(如严重贫血、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和血小板减少性疾病等)。否则,可能会导致病情恶化。

此外,过饥或过饱、过度疲劳或醉酒者也不宜进行大面积刮痧。


七、刮痧疗法的注意事项

1、在进行刮痧疗法时,应注意避免风扇直接吹向刮试部位。在冬季进行刮痧时,则应避开寒冷与风口。

2、刮痧出痧后30分钟内应避免洗凉水澡。

3、在前一次刮痧部位的痧斑未消退之前,不宜在原处进行再次刮试。再次刮痧的时间间隔应为3-6天,以皮肤上痧斑消退为标准。

4、刮痧出痧后最好饮用一杯温开水(最好为淡糖盐水),并休息15-2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