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可以换,宰相不能变!
2023-09-20

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大分裂时代。公元907年,随着唐朝的灭亡,中原地区先后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以及分布在周边各地的多个政权。在这个特殊的时代,王朝更替极为频繁。然而,在这动荡的乱世中,有一个人却始终屹立不倒,他就是历任四朝十帝、被称为“不倒宰相”的冯道。他堪称“铁打的冯道,流水的皇帝”。


一、冯道其人

公元882年,冯道出生于唐朝末年的一个耕读之家。他年轻时勤奋好学,尤其擅长写文章。冯道最为人熟知的事迹,便是他一生历经四朝五代,早年效命于燕王刘守光,入仕后历经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个朝代十位皇帝。若算上辽太宗耶律德光和刘守光,冯道先后为十二位“老板”效力。在儒家传统观念中,“不忠”成为冯道永远无法摘掉的标签。从宋代开始,批评冯道不忠的文章和言论不胜枚举。然而,深入了解历史便会发现,冯道在事亲济民、提携贤良方面,有着极高的声望。在五代时期,他被时人誉为“当世之士无贤愚,皆仰道为元老,而喜为之偁誉”。


二、投奔晋王

公元911年,刘守光率军征讨定州。冯道为劝阻刘守光,却被其惹怒,打入监牢。获救后,冯道逃离燕地,投奔太原的晋王李存勖。李存勖称帝灭梁后,冯道被擢升为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

父亲去世后,冯道回乡服丧守孝。他将自己所得的俸禄赈济给收成不好的乡民,自己则住在简陋的茅草棚中,并且对当地官员赠送的财物分文不取,展现出他对百姓的关怀。

公元926年,李存勖在兵变中遇害,李嗣源被叛军拥立为后唐明宗。明宗对冯道颇为敬重,守孝期满后,冯道于次年正式拜为宰相。任职宰相期间,冯道尽心尽力辅佐李嗣源,并多次进谏。公元934年,李从珂起兵反叛,后唐愍帝逃往卫州。冯道率百官开城迎接李从珂,并拥其继位,是为后唐末帝。


三、投降契丹

公元936年,石敬瑭勾结契丹建立后晋,冯道再次出任宰相,并作为石敬瑭的使者出使契丹。契丹皇帝早有让冯道在契丹为官之意,试图挽留他。回到后晋后,石敬瑭对冯道更加敬重,将大量政务交予他办理。

石敬瑭病逝后,冯道与众大臣商议,拥立石重贵为后晋出帝。冯道被封为燕国公。公元944年,因石重贵对冯道不满,加上朝中有人离间,冯道被外放地方任职。然而,冯道对此毫无怨言。

不久,石重贵与契丹开战。耶律德光攻入晋都汴梁,灭掉后晋。冯道为保护百姓再次投降,被耶律德光拜为太师,留在镇州。他与赵延寿暗中庇护中原百姓,使其免受契丹侵害。


四、后周为臣

随着刘知远在太原建立后汉,契丹国内忙于争夺皇位,后汉军队收复了镇州。冯道自镇州入朝,归附后汉,被授予太师之职。刘承佑继位后,李守贞等节度使联兵反叛。朝廷多次征伐未果,大将郭威受命平叛。冯道建议郭威,最终助其成功平定叛乱。

公元951年,郭威建立后周,是为后周太祖。年近70岁的冯道再次出任太师、中书令。郭威对冯道极为敬重,从不直呼其名。周世宗柴荣继位后,北汉刘崇趁机攻打上党。柴荣本欲御驾亲征,却被冯道极力劝阻。柴荣大怒,命冯道主持后周太祖的丧事。冯道在太祖尚未袝祭太庙时,因病去世,享年73岁。周世宗得知冯道去世后,下令废朝三日,追封冯道为瀛王,赐谥文懿。


五、后世评价

在人们的传统印象中,一个无节操的文人往往只是把做官当作一种手段,升官发财是其唯一动机。然而,冯道却完全相反。在流传下来的五代史料中,冯道留给后世的是一个清廉节俭的清官形象。

按理说,这么多皇帝都赏识冯道,让他成为自己的肱股之臣,冯道必然有其独到之处。他敢于进谏,善于审时度势,明白在战争的关键时刻,君主最看重的是什么。因此,他受到四朝十帝的赏识并不令人意外。

对于冯道这个服务过多朝皇帝的人,历史上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出于古代强烈的忠君观念,冯道在后世一些人眼中,是一个不知廉耻、没有气节的奸臣。但也有人认为,冯道在任职期间从不贪恋权位。他虽不忠君,却很爱民。他自律廉洁,以民为重,将江山社稷置于其次,而将君主看得较轻。不可否认的是,冯道是见证五代历史的传奇人物,堪称官场上的“不倒翁”。

皇帝可以换,宰相不能变!

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大分裂时代。公元907年,随着唐朝的灭亡,中原地区先后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以及分布在周边各地的多个政权。在这个特殊的时代,王朝更替极为频繁。然而,在这动荡的乱世中,有一个人却始终屹立不倒,他就是历任四朝十帝、被称为“不倒宰相”的冯道。他堪称“铁打的冯道,流水的皇帝”。


一、冯道其人

公元882年,冯道出生于唐朝末年的一个耕读之家。他年轻时勤奋好学,尤其擅长写文章。冯道最为人熟知的事迹,便是他一生历经四朝五代,早年效命于燕王刘守光,入仕后历经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个朝代十位皇帝。若算上辽太宗耶律德光和刘守光,冯道先后为十二位“老板”效力。在儒家传统观念中,“不忠”成为冯道永远无法摘掉的标签。从宋代开始,批评冯道不忠的文章和言论不胜枚举。然而,深入了解历史便会发现,冯道在事亲济民、提携贤良方面,有着极高的声望。在五代时期,他被时人誉为“当世之士无贤愚,皆仰道为元老,而喜为之偁誉”。


二、投奔晋王

公元911年,刘守光率军征讨定州。冯道为劝阻刘守光,却被其惹怒,打入监牢。获救后,冯道逃离燕地,投奔太原的晋王李存勖。李存勖称帝灭梁后,冯道被擢升为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

父亲去世后,冯道回乡服丧守孝。他将自己所得的俸禄赈济给收成不好的乡民,自己则住在简陋的茅草棚中,并且对当地官员赠送的财物分文不取,展现出他对百姓的关怀。

公元926年,李存勖在兵变中遇害,李嗣源被叛军拥立为后唐明宗。明宗对冯道颇为敬重,守孝期满后,冯道于次年正式拜为宰相。任职宰相期间,冯道尽心尽力辅佐李嗣源,并多次进谏。公元934年,李从珂起兵反叛,后唐愍帝逃往卫州。冯道率百官开城迎接李从珂,并拥其继位,是为后唐末帝。


三、投降契丹

公元936年,石敬瑭勾结契丹建立后晋,冯道再次出任宰相,并作为石敬瑭的使者出使契丹。契丹皇帝早有让冯道在契丹为官之意,试图挽留他。回到后晋后,石敬瑭对冯道更加敬重,将大量政务交予他办理。

石敬瑭病逝后,冯道与众大臣商议,拥立石重贵为后晋出帝。冯道被封为燕国公。公元944年,因石重贵对冯道不满,加上朝中有人离间,冯道被外放地方任职。然而,冯道对此毫无怨言。

不久,石重贵与契丹开战。耶律德光攻入晋都汴梁,灭掉后晋。冯道为保护百姓再次投降,被耶律德光拜为太师,留在镇州。他与赵延寿暗中庇护中原百姓,使其免受契丹侵害。


四、后周为臣

随着刘知远在太原建立后汉,契丹国内忙于争夺皇位,后汉军队收复了镇州。冯道自镇州入朝,归附后汉,被授予太师之职。刘承佑继位后,李守贞等节度使联兵反叛。朝廷多次征伐未果,大将郭威受命平叛。冯道建议郭威,最终助其成功平定叛乱。

公元951年,郭威建立后周,是为后周太祖。年近70岁的冯道再次出任太师、中书令。郭威对冯道极为敬重,从不直呼其名。周世宗柴荣继位后,北汉刘崇趁机攻打上党。柴荣本欲御驾亲征,却被冯道极力劝阻。柴荣大怒,命冯道主持后周太祖的丧事。冯道在太祖尚未袝祭太庙时,因病去世,享年73岁。周世宗得知冯道去世后,下令废朝三日,追封冯道为瀛王,赐谥文懿。


五、后世评价

在人们的传统印象中,一个无节操的文人往往只是把做官当作一种手段,升官发财是其唯一动机。然而,冯道却完全相反。在流传下来的五代史料中,冯道留给后世的是一个清廉节俭的清官形象。

按理说,这么多皇帝都赏识冯道,让他成为自己的肱股之臣,冯道必然有其独到之处。他敢于进谏,善于审时度势,明白在战争的关键时刻,君主最看重的是什么。因此,他受到四朝十帝的赏识并不令人意外。

对于冯道这个服务过多朝皇帝的人,历史上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出于古代强烈的忠君观念,冯道在后世一些人眼中,是一个不知廉耻、没有气节的奸臣。但也有人认为,冯道在任职期间从不贪恋权位。他虽不忠君,却很爱民。他自律廉洁,以民为重,将江山社稷置于其次,而将君主看得较轻。不可否认的是,冯道是见证五代历史的传奇人物,堪称官场上的“不倒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