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赵匡胤,其实很赞!
2023-10-18

赵匡胤,这位在中国历史上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其一生充满了戏剧性和转折。他出身于官宦之家,少年时狂放不羁,颇有几分纨绔子弟的气质;长大后因得罪朝廷,被迫浪迹天涯,又增添了几分流浪汉的色彩。然而,正是这样一位看似“不羁”的人物,在乱世中脱颖而出,成为结束分裂、统一中国的英雄。他的雄才大略和文治武功,不仅治愈了国家数十年的战争创伤,更为宋王朝三百多年的帝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传奇诞生

赵匡胤的出生伴随着诸多异象,仿佛预示着他非凡的一生。他出生时,赤红的光照满屋子,奇异的香味过了一晚上都未散去。他身上遍布金色,三天都未改变。长大后,他容貌威武,器度豁达,有见识的人一眼便知他绝非普通人。他学习骑马射箭,技艺总是超出常人。一次,他试骑一匹烈马,甚至没有给马套上笼头。烈马狂奔至城楼的斜道上,他的额头狠狠撞在门楣上,人从马上摔了下来。旁人以为他必死无疑,然而他却从地上慢慢起身,继续追赶马并跃上马背,竟一点也没有受伤。


二、千里送京娘

赵匡胤年少时因得罪朝廷而闯荡江湖,走遍了天下各地。他曾路过华山,对素不相识的弱女子赵京娘伸出援手。他不图任何私利,一路护送京娘千里迢迢从山西回到湖北的家中,兄妹相待,坐怀不乱。面对沿途匪徒的滋扰,他凭借一身正气和高强武艺,确保京娘安全抵达。这种仗义执言的性格,或许正是他能凝聚天下好汉、成就帝王霸业的关键。


三、不徇私情

清流关(今安徽滁州西郊关山中段)之战后,赵匡胤的父亲、时任马军副都指挥使赵弘殷率军在半夜来到城下,传呼开门。赵匡胤却说:“父子虽亲,但城门开关是国家大事。”于是,他坚持等到天亮,才允许父亲进城。这一举动体现了他对国家责任的坚守,即便面对至亲也毫不徇私。


四、为酒赐名

赵匡胤的父亲与他的亲家本是同袍,两家都住在护圣营官舍,交情甚笃。赵匡胤自幼便与贺氏青梅竹马,两人常在一起玩耍。贺家有一种自酿的酒,香甜可口,赵匡胤常去品尝。后来,贺氏因体弱多病,在赵匡胤称帝前不幸逝世,年仅三十岁。赵匡胤称帝后,思念爱妻,下旨向贺家索要这种酒及其酿法,并将其赐名为“鉴湖春”,以此纪念与爱妻的往昔情谊。


五、喜爱读书

赵匡胤虽是武将出身,却酷爱读书,常常手不释卷。他跟随后周世宗柴荣平定淮南时,有人向柴荣告密,称他用几辆车运载私物,想必都是财宝。柴荣派人检查,却发现车中只有几千卷书籍。柴荣问他:“你是武将,要书有何用?”赵匡胤回答:“我没有好的计谋献给陛下,只能多读书以增长见识。”他称帝后,也非常尊重和重用读书人。一次,他遇到难题请教宰相赵普,赵普答不出,而翰林学士窦仪给出了准确答案。赵匡胤深有感触地说:“宰相须用读书人!”赵普正是在他的鼓励下,才变得手不释卷。


六、雪夜访赵普

一天雪夜,赵普正在家中读书,忽报有客人来访。赵普出门迎接,只见赵匡胤与两人立于风雪之中。赵普燃炭烧肉,置酒招待。赵匡胤称呼赵普的妻子为嫂,君臣相谈甚欢。谈话的中心是用兵北汉的问题。赵普认为:“太原(北汉)地处西、北二面,若太原被攻下,宋朝将独面强敌。不如先削平其他各国,再回头对付太原,弹丸之地,何足为惧!”赵匡胤深表赞同,于是决定采用“先南后北”的策略统一中国。


七、正对徐铉

开宝八年(974年),赵匡胤出兵讨伐南唐。南唐后主李煜派给事中周惟简、修文馆学士承旨徐铉一同前往开封,请求罢兵。徐铉到后,先说:“李煜无罪,陛下师出无名。李煜以小事大,就好比儿子侍奉父亲一样,并无过失,为何被征伐?”赵匡胤听后,应声而答:“既然是父子,为何不在一处吃饭?”徐铉无言以对。

之后,徐铉再度奉命出使,谈到李煜侍奉大国甚为恭敬,只是因病不能入朝觐见,并非抗拒诏命,请求赵匡胤缓兵以保全一邦性命。言辞颇为恳切。他与赵匡胤反复论辩,语调愈加拔高,赵匡胤大怒,按剑直言:“你不用多说什么,江南没有什么罪过。只是天下既为一家,卧榻之侧,岂能容忍他人鼾睡!”徐铉闻言,惶恐退下。


八、宽厚待人

赵匡胤器量宽宏,不以杀戮服人。有一次,他设宴招待群臣。翰林学士王著原为后周世宗柴荣信任的臣子,因醉酒而思念故主,当众喧哗。群臣大惊,赵匡胤却毫不怪罪,命人将他扶出去休息。王著不肯出去,靠近屏风,以袖拭泪,放声痛哭,好容易才被左右搀扶出去。第二天,有人上奏说王著当众大哭,思念柴荣,应当严惩。赵匡胤说:“王著不过是个酒徒。他从前在世宗幕府,我很熟悉他的脾气。何况一个书生,就算哭念世宗,又能做什么?”


九、优待降君

自南北朝以来,降国之君一般都得不到好下场。然而,赵匡胤即位后,出于多种原因,并未对柴氏子孙大加诛戮。他封柴宗训为郑王,在名义上仍属优待,使其得以善终。

赵匡胤与南汉后主刘鋹之间也发生了一些趣事。刘鋹在南汉时,常置毒酒以毒杀臣下。一日,赵匡胤到讲武池,侍从官员大多未至,而刘鋹先到。赵匡胤命人赐他酒,刘鋹以为赵匡胤要毒杀自己,举杯大哭说:“臣继承父祖的基业,抗拒违背朝廷,劳烦王师前来讨伐,臣的罪过自然该死,然臣不敢喝这杯酒。”赵匡胤大笑,说道:“朕与人推心置腹,怎么会有这种事!”于是取酒自饮,命另赐一杯酒给刘鋹。刘鋹大感惭愧,叩头拜谢。


十、不事浮华

左金吾卫上将军郭从义擅长击球。赵匡胤曾经在便殿让他击球,郭从义换衣跨驴,驰骋在殿庭之间,盘旋拍击,尽显其妙。表演结束后,赵匡胤为郭从义赐坐,然后对他说:“你的技艺确实精妙,但这不是将相大臣该做的。”郭从义听后大感羞愧。


十一、微服出巡

赵匡胤即位后,多次微服出巡民间,臣下以预防不测为由劝他不要出行。赵匡胤说:“如有天命者,任他自为之。”据野史记载,一次,赵匡胤在外遇到袭击,流矢射中乘辇的辇板。赵匡胤见状,高声说道:“就算射死我,也未必轮到你当皇帝。”


十二、改革官帽

传说,赵匡胤一次上早朝,在听取某个大臣奏事时,发现两侧有不少官员窃窃私语,很不礼貌。赵匡胤心中恼火,但不露声色。退朝后,他传旨属官,在幞头纱帽的后面分别加上长翅。这种帽子除了朝堂和官场正式活动时须戴上,一般场合并不戴。自此以后,大臣上朝,也就很难排列在一起交头接耳,保证了朝堂的严肃性。

这个赵匡胤,其实很赞!

赵匡胤,这位在中国历史上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其一生充满了戏剧性和转折。他出身于官宦之家,少年时狂放不羁,颇有几分纨绔子弟的气质;长大后因得罪朝廷,被迫浪迹天涯,又增添了几分流浪汉的色彩。然而,正是这样一位看似“不羁”的人物,在乱世中脱颖而出,成为结束分裂、统一中国的英雄。他的雄才大略和文治武功,不仅治愈了国家数十年的战争创伤,更为宋王朝三百多年的帝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传奇诞生

赵匡胤的出生伴随着诸多异象,仿佛预示着他非凡的一生。他出生时,赤红的光照满屋子,奇异的香味过了一晚上都未散去。他身上遍布金色,三天都未改变。长大后,他容貌威武,器度豁达,有见识的人一眼便知他绝非普通人。他学习骑马射箭,技艺总是超出常人。一次,他试骑一匹烈马,甚至没有给马套上笼头。烈马狂奔至城楼的斜道上,他的额头狠狠撞在门楣上,人从马上摔了下来。旁人以为他必死无疑,然而他却从地上慢慢起身,继续追赶马并跃上马背,竟一点也没有受伤。


二、千里送京娘

赵匡胤年少时因得罪朝廷而闯荡江湖,走遍了天下各地。他曾路过华山,对素不相识的弱女子赵京娘伸出援手。他不图任何私利,一路护送京娘千里迢迢从山西回到湖北的家中,兄妹相待,坐怀不乱。面对沿途匪徒的滋扰,他凭借一身正气和高强武艺,确保京娘安全抵达。这种仗义执言的性格,或许正是他能凝聚天下好汉、成就帝王霸业的关键。


三、不徇私情

清流关(今安徽滁州西郊关山中段)之战后,赵匡胤的父亲、时任马军副都指挥使赵弘殷率军在半夜来到城下,传呼开门。赵匡胤却说:“父子虽亲,但城门开关是国家大事。”于是,他坚持等到天亮,才允许父亲进城。这一举动体现了他对国家责任的坚守,即便面对至亲也毫不徇私。


四、为酒赐名

赵匡胤的父亲与他的亲家本是同袍,两家都住在护圣营官舍,交情甚笃。赵匡胤自幼便与贺氏青梅竹马,两人常在一起玩耍。贺家有一种自酿的酒,香甜可口,赵匡胤常去品尝。后来,贺氏因体弱多病,在赵匡胤称帝前不幸逝世,年仅三十岁。赵匡胤称帝后,思念爱妻,下旨向贺家索要这种酒及其酿法,并将其赐名为“鉴湖春”,以此纪念与爱妻的往昔情谊。


五、喜爱读书

赵匡胤虽是武将出身,却酷爱读书,常常手不释卷。他跟随后周世宗柴荣平定淮南时,有人向柴荣告密,称他用几辆车运载私物,想必都是财宝。柴荣派人检查,却发现车中只有几千卷书籍。柴荣问他:“你是武将,要书有何用?”赵匡胤回答:“我没有好的计谋献给陛下,只能多读书以增长见识。”他称帝后,也非常尊重和重用读书人。一次,他遇到难题请教宰相赵普,赵普答不出,而翰林学士窦仪给出了准确答案。赵匡胤深有感触地说:“宰相须用读书人!”赵普正是在他的鼓励下,才变得手不释卷。


六、雪夜访赵普

一天雪夜,赵普正在家中读书,忽报有客人来访。赵普出门迎接,只见赵匡胤与两人立于风雪之中。赵普燃炭烧肉,置酒招待。赵匡胤称呼赵普的妻子为嫂,君臣相谈甚欢。谈话的中心是用兵北汉的问题。赵普认为:“太原(北汉)地处西、北二面,若太原被攻下,宋朝将独面强敌。不如先削平其他各国,再回头对付太原,弹丸之地,何足为惧!”赵匡胤深表赞同,于是决定采用“先南后北”的策略统一中国。


七、正对徐铉

开宝八年(974年),赵匡胤出兵讨伐南唐。南唐后主李煜派给事中周惟简、修文馆学士承旨徐铉一同前往开封,请求罢兵。徐铉到后,先说:“李煜无罪,陛下师出无名。李煜以小事大,就好比儿子侍奉父亲一样,并无过失,为何被征伐?”赵匡胤听后,应声而答:“既然是父子,为何不在一处吃饭?”徐铉无言以对。

之后,徐铉再度奉命出使,谈到李煜侍奉大国甚为恭敬,只是因病不能入朝觐见,并非抗拒诏命,请求赵匡胤缓兵以保全一邦性命。言辞颇为恳切。他与赵匡胤反复论辩,语调愈加拔高,赵匡胤大怒,按剑直言:“你不用多说什么,江南没有什么罪过。只是天下既为一家,卧榻之侧,岂能容忍他人鼾睡!”徐铉闻言,惶恐退下。


八、宽厚待人

赵匡胤器量宽宏,不以杀戮服人。有一次,他设宴招待群臣。翰林学士王著原为后周世宗柴荣信任的臣子,因醉酒而思念故主,当众喧哗。群臣大惊,赵匡胤却毫不怪罪,命人将他扶出去休息。王著不肯出去,靠近屏风,以袖拭泪,放声痛哭,好容易才被左右搀扶出去。第二天,有人上奏说王著当众大哭,思念柴荣,应当严惩。赵匡胤说:“王著不过是个酒徒。他从前在世宗幕府,我很熟悉他的脾气。何况一个书生,就算哭念世宗,又能做什么?”


九、优待降君

自南北朝以来,降国之君一般都得不到好下场。然而,赵匡胤即位后,出于多种原因,并未对柴氏子孙大加诛戮。他封柴宗训为郑王,在名义上仍属优待,使其得以善终。

赵匡胤与南汉后主刘鋹之间也发生了一些趣事。刘鋹在南汉时,常置毒酒以毒杀臣下。一日,赵匡胤到讲武池,侍从官员大多未至,而刘鋹先到。赵匡胤命人赐他酒,刘鋹以为赵匡胤要毒杀自己,举杯大哭说:“臣继承父祖的基业,抗拒违背朝廷,劳烦王师前来讨伐,臣的罪过自然该死,然臣不敢喝这杯酒。”赵匡胤大笑,说道:“朕与人推心置腹,怎么会有这种事!”于是取酒自饮,命另赐一杯酒给刘鋹。刘鋹大感惭愧,叩头拜谢。


十、不事浮华

左金吾卫上将军郭从义擅长击球。赵匡胤曾经在便殿让他击球,郭从义换衣跨驴,驰骋在殿庭之间,盘旋拍击,尽显其妙。表演结束后,赵匡胤为郭从义赐坐,然后对他说:“你的技艺确实精妙,但这不是将相大臣该做的。”郭从义听后大感羞愧。


十一、微服出巡

赵匡胤即位后,多次微服出巡民间,臣下以预防不测为由劝他不要出行。赵匡胤说:“如有天命者,任他自为之。”据野史记载,一次,赵匡胤在外遇到袭击,流矢射中乘辇的辇板。赵匡胤见状,高声说道:“就算射死我,也未必轮到你当皇帝。”


十二、改革官帽

传说,赵匡胤一次上早朝,在听取某个大臣奏事时,发现两侧有不少官员窃窃私语,很不礼貌。赵匡胤心中恼火,但不露声色。退朝后,他传旨属官,在幞头纱帽的后面分别加上长翅。这种帽子除了朝堂和官场正式活动时须戴上,一般场合并不戴。自此以后,大臣上朝,也就很难排列在一起交头接耳,保证了朝堂的严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