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煲中药,看似技术含量不高,但其实汤剂的煎法和服药时间都大有讲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提到:“凡服汤药,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煎药者鲁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简而言之,如果煎药时火候掌握不好,吃了也白吃。
一、别用铁锅、铝锅煎中药
煎中药一般选用砂锅或砂罐,切忌使用铁、铝等金属器具,以免发生化学反应而降低药效。容器大小要适宜,煎药时应加盖,防止有效成分挥发和煎液量减少。对于一些质轻漂浮在水面的药物,在煎熬至水沸后,最好翻动一下,便于药性充分煎出。
煎药用水宜选水质洁净新鲜的自来水、井水或蒸馏水等。对于加水量,传统上一般以浸泡后淹没药材25厘米为宜。如遇花、草类药物或煎煮时间较长者,应酌量加减水量。水应一次加足,不可中途加水,更不能煎干了加水重煎。
二、“武火”“文火”有区别
煎药火候有“武火”和“文火”之分。火候的控制,主要取决于不同药物的性质和质地。
治疗外感病的发汗解表药,宜用武火(大火)急煎,以迅速发挥药效。
滋补调理类中药,煎煮时间需延长,宜用“文火”久煎,以使药效达到最佳。
附子、乌头等毒副作用较大的中药,宜用“慢火”久煎,以降低其毒性,确保用药安全。
为保证药物的有效成分充分溶出,煎药前需浸泡30分钟左右,煎煮时间一般为沸后20-30分钟,煎好的药液量约为200ml-300ml较为适宜。解表剂、清热剂、芳香药为主的方剂可用“武火”迅速煮沸后,改用“文火”煎15-20分钟即可,以免香气挥发,药性损失;补益类中药则需煎煮40-60分钟。
不同的中药有不同的煎煮时间和火候,特殊中药需采用特殊煎煮方法,才能使药效更好地发挥出来:
1.先煎:矿物、贝壳类药物质地坚硬,为有效煎出药效成分,应打碎后先煮沸20-30分钟,再放入其他药物共同煎煮。
2.后下:含挥发性成分或不宜久煎的药物,如薄荷、青蒿、香薷、钩藤、大黄、徐长卿、砂仁、肉桂等,应在其他药煎煮得差不多、要出锅前5-10分钟时再加入,稍微煎煮即可。
3.包煎:黏性强、粉末状及带有绒毛的药物,如滑石、旋覆花、车前子等,为避免其浮散、粘锅和便于饮用,应用纱布包好后与其他药物同煎。
4.冲服:贵重或不宜久煎的药物,如麝香、牛黄、珍珠等,多制成散剂,用煎好的药液送服或撒入药液中同服。
5.另煎:某些贵重药材,如西洋参、鹿茸等,为更好地煎出有效成分,应单独煎煮2-3小时,煎液可以另服,也可与其他药液混合服用。
6.烊化:胶类药物及黏性大且易溶的药物,如阿胶、鹿角胶、蜂蜜等,用时应单独加温溶化与药液兑服。
三、服用时间看病情和药性
刚开始煎药时须盖紧锅盖,待水沸时可用两根筷子撑起锅盖,留些缝隙让蒸气排出。有些中药含有挥发成分,如薄荷、藿香等解表类药物以及西洋参等贵重药材,煎煮过程中其有效成分易发散到空气中,因此须盖着盖子熬。
一般来说,汤剂每日一剂,煎两次分服,两次间隔时间为4-6小时左右。然而,并非所有药物都遵循这一规律,临床服药时间须根据病情和药性而定。
1.滋补药:宜在饭前服用,以利于吸收。
2.泻下药:在空腹时服用,以增强药效。
3.对胃肠有刺激的药:宜在饭后服用,减少对胃的刺激。
4.慢性病:定时服用,保持药物浓度稳定。
5.急性病、呕吐:宜小量频服,避免一次性大量服用引起不适。
6.安眠药:应在睡前服用,以发挥最佳效果。
服药无论饭前或饭后,都应略有间隔,在饭前或饭后30-60分钟为宜,以免影响药效。具体汤药的服用时间、次数,还是要遵医嘱为主。
四、服药饮食有禁忌
在服药期间,一般应忌食生冷、油腻、辛辣、腥膻、有刺激性的食物。在服用某些药的同时,也不可吃某些食物,以免降低疗效或加剧病情。
1.服人参或人参制剂:应忌食萝卜,因为萝卜顺气能促进胃肠蠕动,增加排泄,两者一补一泄,降低了人参的补益作用。
2.服用含铁量高的中药:不宜饮茶,因为茶叶含大量鞣酸,与铁离子反应会形成鞣酸亚铁,不利于吸收。
3.其他古文记载:甘草、黄连、桔梗、乌梅忌猪肉;鳖甲忌苋菜;常山忌葱;地黄、何首乌忌葱、蒜、萝卜;丹参、茯苓、茯神忌醋;土茯苓、使君子忌茶;薄荷忌蟹肉等。
古人所云仅作为患者服药参考,因人制宜,具体情况还需咨询医生。
说起煲中药,看似技术含量不高,但其实汤剂的煎法和服药时间都大有讲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提到:“凡服汤药,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煎药者鲁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简而言之,如果煎药时火候掌握不好,吃了也白吃。
一、别用铁锅、铝锅煎中药
煎中药一般选用砂锅或砂罐,切忌使用铁、铝等金属器具,以免发生化学反应而降低药效。容器大小要适宜,煎药时应加盖,防止有效成分挥发和煎液量减少。对于一些质轻漂浮在水面的药物,在煎熬至水沸后,最好翻动一下,便于药性充分煎出。
煎药用水宜选水质洁净新鲜的自来水、井水或蒸馏水等。对于加水量,传统上一般以浸泡后淹没药材25厘米为宜。如遇花、草类药物或煎煮时间较长者,应酌量加减水量。水应一次加足,不可中途加水,更不能煎干了加水重煎。
二、“武火”“文火”有区别
煎药火候有“武火”和“文火”之分。火候的控制,主要取决于不同药物的性质和质地。
治疗外感病的发汗解表药,宜用武火(大火)急煎,以迅速发挥药效。
滋补调理类中药,煎煮时间需延长,宜用“文火”久煎,以使药效达到最佳。
附子、乌头等毒副作用较大的中药,宜用“慢火”久煎,以降低其毒性,确保用药安全。
为保证药物的有效成分充分溶出,煎药前需浸泡30分钟左右,煎煮时间一般为沸后20-30分钟,煎好的药液量约为200ml-300ml较为适宜。解表剂、清热剂、芳香药为主的方剂可用“武火”迅速煮沸后,改用“文火”煎15-20分钟即可,以免香气挥发,药性损失;补益类中药则需煎煮40-60分钟。
不同的中药有不同的煎煮时间和火候,特殊中药需采用特殊煎煮方法,才能使药效更好地发挥出来:
1.先煎:矿物、贝壳类药物质地坚硬,为有效煎出药效成分,应打碎后先煮沸20-30分钟,再放入其他药物共同煎煮。
2.后下:含挥发性成分或不宜久煎的药物,如薄荷、青蒿、香薷、钩藤、大黄、徐长卿、砂仁、肉桂等,应在其他药煎煮得差不多、要出锅前5-10分钟时再加入,稍微煎煮即可。
3.包煎:黏性强、粉末状及带有绒毛的药物,如滑石、旋覆花、车前子等,为避免其浮散、粘锅和便于饮用,应用纱布包好后与其他药物同煎。
4.冲服:贵重或不宜久煎的药物,如麝香、牛黄、珍珠等,多制成散剂,用煎好的药液送服或撒入药液中同服。
5.另煎:某些贵重药材,如西洋参、鹿茸等,为更好地煎出有效成分,应单独煎煮2-3小时,煎液可以另服,也可与其他药液混合服用。
6.烊化:胶类药物及黏性大且易溶的药物,如阿胶、鹿角胶、蜂蜜等,用时应单独加温溶化与药液兑服。
三、服用时间看病情和药性
刚开始煎药时须盖紧锅盖,待水沸时可用两根筷子撑起锅盖,留些缝隙让蒸气排出。有些中药含有挥发成分,如薄荷、藿香等解表类药物以及西洋参等贵重药材,煎煮过程中其有效成分易发散到空气中,因此须盖着盖子熬。
一般来说,汤剂每日一剂,煎两次分服,两次间隔时间为4-6小时左右。然而,并非所有药物都遵循这一规律,临床服药时间须根据病情和药性而定。
1.滋补药:宜在饭前服用,以利于吸收。
2.泻下药:在空腹时服用,以增强药效。
3.对胃肠有刺激的药:宜在饭后服用,减少对胃的刺激。
4.慢性病:定时服用,保持药物浓度稳定。
5.急性病、呕吐:宜小量频服,避免一次性大量服用引起不适。
6.安眠药:应在睡前服用,以发挥最佳效果。
服药无论饭前或饭后,都应略有间隔,在饭前或饭后30-60分钟为宜,以免影响药效。具体汤药的服用时间、次数,还是要遵医嘱为主。
四、服药饮食有禁忌
在服药期间,一般应忌食生冷、油腻、辛辣、腥膻、有刺激性的食物。在服用某些药的同时,也不可吃某些食物,以免降低疗效或加剧病情。
1.服人参或人参制剂:应忌食萝卜,因为萝卜顺气能促进胃肠蠕动,增加排泄,两者一补一泄,降低了人参的补益作用。
2.服用含铁量高的中药:不宜饮茶,因为茶叶含大量鞣酸,与铁离子反应会形成鞣酸亚铁,不利于吸收。
3.其他古文记载:甘草、黄连、桔梗、乌梅忌猪肉;鳖甲忌苋菜;常山忌葱;地黄、何首乌忌葱、蒜、萝卜;丹参、茯苓、茯神忌醋;土茯苓、使君子忌茶;薄荷忌蟹肉等。
古人所云仅作为患者服药参考,因人制宜,具体情况还需咨询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