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这一理念最早由汉高祖刘邦提出,汉朝之后的历代王朝虽对士大夫多有尊重,但多将其视为政治工具,并未真正实现“共治”。直到宋朝,士大夫的政治地位空前提升,真正实现了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局面。
宋朝士大夫之所以能够获得如此高的政治地位,原因众多:宋朝统治者推行“重文轻武”的国家政策,赋予士大夫较高的政治自由;宋仁宗时期完善科举制度,使大批寒门子弟进入仕途,分化了贵族子弟的政治权力;政府还强调学校教育的作用,使当时的读书人深受国家所传播的忠君爱国思想的影响。那么,宋朝统治者如此重用文官的现象,带来了哪些影响呢?
一、前朝覆灭,武将之错
唐朝末年,统治者昏庸无能,朝政大多掌握在武将手中。势力强大的武官轮流把控朝堂,导致国家陷入长期混战。这一局面的导火索便是唐朝的“安史之乱”,随后的五代十国时期,中原大地战火纷飞,百姓流离失所。
在这样的时局下,国家政权难以统一,权力泛滥,军阀割据。有实力、有野心的地方执政者纷纷萌生“黄袍加身、自立为王”的念头。宋朝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便是通过“陈桥兵变”被部下拥立为皇帝的。赵匡胤深知军队和武将的力量与威胁,因此在登基后,举行了“杯酒释兵权”的宴会,削弱了有兵权的武将势力,使其地位一落千丈,失去了对国家大事的参与权和指导权。从此,大宋王朝开启了“重文轻武”的统治模式。
二、文人登上官场
北宋时期对科举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相较于唐朝,北宋科举的录取名额扩大了数十倍。在这一制度下,许多寒门学子得以进入朝廷。据统计,两宋时期超过一半的进士出身平民。
值得一提的是,宋朝社会制度的改革中,一项重要政策便是彻底消除了唐朝存在的豪门权贵和裙带关系。许多宋代文臣和大文豪们出身贫寒,全靠读书和出众的才华崭露头角。可以说,在这个时期,无论家族背景如何,都需凭借自身努力逐步晋升。
在长期稳定的局势下,朝廷增设了许多官职。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人希望通过寒窗苦读,考取功名,在仕途上有所发展。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考取功名的进士还能与皇帝共进餐食,这份荣耀激励着更多读书人努力学习,渴望“一朝看尽长安花”。
三、文官如此之多的原因
宋太祖赵匡胤本人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成为皇帝,深知武将的威胁性。因此,他在开国后推行“杯酒释兵权”,采取一系列国策制度,偏向文人。并且,他在临终前告诫后代,将“不得杀害文人”列入祖训。由此可见,宋朝对文人的推崇,文人在这一时期的地位得到了极大提升。
长期的太平盛世,国家开拓了许多领域,增设了许多机构和官职。许多机构侧重于文学方面,朝中大量空缺的文臣职务吸引了众多读书人参加考试,以获取进入官场的机会。同时,皇帝亲自主持殿试,对国民来说是极大的荣耀,社会上自然更加重视文化教育。
宋朝开明、开放的国家政策,使得文人阶级的社会地位显著提高。苏轼曾感叹“文人生活好似神仙”,这激励着不论出身高低、贫富与否的人,都希望通过读书改变命运。宋代文人繁多的另一个原因是,考取功名进入仕途所学内容多为治世治国方针,这也从侧面表明统治者的理念是“依文治国”。
此外,宋朝君权高度集中,文人的前途与国家走向密不可分。因此,大多数文人都绝对服从皇帝旨意。即使是像苏轼与王安石这样政治意见不合的人,他们提出的改革方针也都是以振兴国家为主旨。这样的朝臣正是帝王所需要、所放心的臣子,文官因此受到统治者的重用,逐渐形成了“重文轻武”的局面。
四、重用文官带来的益处
宋太祖打压武将,推行重用文官的国策,使当时政治呈现出文官管理武官的局面。同时,一些制度的改革促进了文化发展,宣扬儒学,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种“重文轻武”的政策削弱了地方军阀的势力,避免了藩王叛乱、武将干政的局面,使国家政权集中在中央统治者手中。同时,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文学之风,许多百姓开始读书学习。在这种开放的风气下,思想自由、言论自由,人民安居乐业,追求更高的精神层次。在这些举措下,国家经济稳定发展,社会秩序和谐有序,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五、过分重用文官带来的消极影响
然而,“重文轻武”政策带来的后果也十分严重。在长期的文官当政后,整个朝堂显得缺乏胆量和魄力。在外族侵略、挑起战争时,中央集团常常显得胆小懦弱,甚至面对一些可以战胜的侵略者,也采取割地赔款的政策。
外族发现宋朝统治者的这种懦弱心理后,开始变本加厉地压榨和欺负中国。在大举入侵、生死攸关的时候,由于官场早已被文人的酸腐气浸透,导致很多文臣不进谏良策,反而成了“投降派”。同时,军队和国防都掌握在文官手中,对军事完全不懂的文官们根本不会巩固防御、强兵练武。
宋朝因为很长一段时间没有经历过战争,太平时期大权在文官手中,也不会花心思去发展军事,培养军队才干。一旦遭遇战争,没有擅长军事的人指挥,文官上阵常常胡乱指挥,把原本的优势局面变成劣势。而武官因为长久以来被轻视、被打压,早已失去了将生死置之度外、保家卫国的胆识和心境,在战事面前也不愿意主动领兵出战。
而且,在出现弊端的时候,文官大臣们意识不到事态的严重性,对于武官的建议大多认为是想从他们手中争取权力,因此很多好的提议都没有被采纳。这也是后来被游牧民族打得抬不起头,导致国家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央集权在建立国策时,一定要和时局相对应,不能极端地只重视某一方面,而应权衡利弊,采用相互制约的方式。既要巩固政权,也要让国家综合全面地发展。同时,国家的安全稳定离不开军队的管理和统治。只有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才能有能力保护国家,才有机会发展国家、进步社会。
“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这一理念最早由汉高祖刘邦提出,汉朝之后的历代王朝虽对士大夫多有尊重,但多将其视为政治工具,并未真正实现“共治”。直到宋朝,士大夫的政治地位空前提升,真正实现了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局面。
宋朝士大夫之所以能够获得如此高的政治地位,原因众多:宋朝统治者推行“重文轻武”的国家政策,赋予士大夫较高的政治自由;宋仁宗时期完善科举制度,使大批寒门子弟进入仕途,分化了贵族子弟的政治权力;政府还强调学校教育的作用,使当时的读书人深受国家所传播的忠君爱国思想的影响。那么,宋朝统治者如此重用文官的现象,带来了哪些影响呢?
一、前朝覆灭,武将之错
唐朝末年,统治者昏庸无能,朝政大多掌握在武将手中。势力强大的武官轮流把控朝堂,导致国家陷入长期混战。这一局面的导火索便是唐朝的“安史之乱”,随后的五代十国时期,中原大地战火纷飞,百姓流离失所。
在这样的时局下,国家政权难以统一,权力泛滥,军阀割据。有实力、有野心的地方执政者纷纷萌生“黄袍加身、自立为王”的念头。宋朝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便是通过“陈桥兵变”被部下拥立为皇帝的。赵匡胤深知军队和武将的力量与威胁,因此在登基后,举行了“杯酒释兵权”的宴会,削弱了有兵权的武将势力,使其地位一落千丈,失去了对国家大事的参与权和指导权。从此,大宋王朝开启了“重文轻武”的统治模式。
二、文人登上官场
北宋时期对科举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相较于唐朝,北宋科举的录取名额扩大了数十倍。在这一制度下,许多寒门学子得以进入朝廷。据统计,两宋时期超过一半的进士出身平民。
值得一提的是,宋朝社会制度的改革中,一项重要政策便是彻底消除了唐朝存在的豪门权贵和裙带关系。许多宋代文臣和大文豪们出身贫寒,全靠读书和出众的才华崭露头角。可以说,在这个时期,无论家族背景如何,都需凭借自身努力逐步晋升。
在长期稳定的局势下,朝廷增设了许多官职。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人希望通过寒窗苦读,考取功名,在仕途上有所发展。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考取功名的进士还能与皇帝共进餐食,这份荣耀激励着更多读书人努力学习,渴望“一朝看尽长安花”。
三、文官如此之多的原因
宋太祖赵匡胤本人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成为皇帝,深知武将的威胁性。因此,他在开国后推行“杯酒释兵权”,采取一系列国策制度,偏向文人。并且,他在临终前告诫后代,将“不得杀害文人”列入祖训。由此可见,宋朝对文人的推崇,文人在这一时期的地位得到了极大提升。
长期的太平盛世,国家开拓了许多领域,增设了许多机构和官职。许多机构侧重于文学方面,朝中大量空缺的文臣职务吸引了众多读书人参加考试,以获取进入官场的机会。同时,皇帝亲自主持殿试,对国民来说是极大的荣耀,社会上自然更加重视文化教育。
宋朝开明、开放的国家政策,使得文人阶级的社会地位显著提高。苏轼曾感叹“文人生活好似神仙”,这激励着不论出身高低、贫富与否的人,都希望通过读书改变命运。宋代文人繁多的另一个原因是,考取功名进入仕途所学内容多为治世治国方针,这也从侧面表明统治者的理念是“依文治国”。
此外,宋朝君权高度集中,文人的前途与国家走向密不可分。因此,大多数文人都绝对服从皇帝旨意。即使是像苏轼与王安石这样政治意见不合的人,他们提出的改革方针也都是以振兴国家为主旨。这样的朝臣正是帝王所需要、所放心的臣子,文官因此受到统治者的重用,逐渐形成了“重文轻武”的局面。
四、重用文官带来的益处
宋太祖打压武将,推行重用文官的国策,使当时政治呈现出文官管理武官的局面。同时,一些制度的改革促进了文化发展,宣扬儒学,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种“重文轻武”的政策削弱了地方军阀的势力,避免了藩王叛乱、武将干政的局面,使国家政权集中在中央统治者手中。同时,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文学之风,许多百姓开始读书学习。在这种开放的风气下,思想自由、言论自由,人民安居乐业,追求更高的精神层次。在这些举措下,国家经济稳定发展,社会秩序和谐有序,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五、过分重用文官带来的消极影响
然而,“重文轻武”政策带来的后果也十分严重。在长期的文官当政后,整个朝堂显得缺乏胆量和魄力。在外族侵略、挑起战争时,中央集团常常显得胆小懦弱,甚至面对一些可以战胜的侵略者,也采取割地赔款的政策。
外族发现宋朝统治者的这种懦弱心理后,开始变本加厉地压榨和欺负中国。在大举入侵、生死攸关的时候,由于官场早已被文人的酸腐气浸透,导致很多文臣不进谏良策,反而成了“投降派”。同时,军队和国防都掌握在文官手中,对军事完全不懂的文官们根本不会巩固防御、强兵练武。
宋朝因为很长一段时间没有经历过战争,太平时期大权在文官手中,也不会花心思去发展军事,培养军队才干。一旦遭遇战争,没有擅长军事的人指挥,文官上阵常常胡乱指挥,把原本的优势局面变成劣势。而武官因为长久以来被轻视、被打压,早已失去了将生死置之度外、保家卫国的胆识和心境,在战事面前也不愿意主动领兵出战。
而且,在出现弊端的时候,文官大臣们意识不到事态的严重性,对于武官的建议大多认为是想从他们手中争取权力,因此很多好的提议都没有被采纳。这也是后来被游牧民族打得抬不起头,导致国家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央集权在建立国策时,一定要和时局相对应,不能极端地只重视某一方面,而应权衡利弊,采用相互制约的方式。既要巩固政权,也要让国家综合全面地发展。同时,国家的安全稳定离不开军队的管理和统治。只有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才能有能力保护国家,才有机会发展国家、进步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