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暖季到来,当心“暖气病”找上门!
2023-11-18

立冬至,寒风起,冬季已悄然降临,各地纷纷启动供暖系统以御严寒。然而,长时间置身于门窗紧闭、暖气或空调恒温的室内环境中,人们往往容易遭遇鼻咽干涩、咽喉疼痛、肌肤干燥、胸闷乏力等一系列“暖气病”症状,尤其对于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年幼孩童、孕妇及久坐办公室的上班族等群体而言,更是“暖气病”的高发人群。

暖气病,暖气

一、探究“暖气病”之成因

“暖气病”虽非严格意义上的疾病,却切实反映了冬季供暖导致的生活环境和人体干燥缺水状态,进而引发的免疫功能与抵抗力下降,对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泌尿系统及皮肤健康构成潜在威胁。尽管“暖气病”尚未造成器质性病变,但中老年群体仍需对此保持警惕。

“暖气病”是否全然归咎于暖气?实则不然。依据中医理论,冬季寒气逼人,人体阳气内敛,津液亦随之向内运行,体表自然呈现干燥之态。换言之,冬季人体本就易感口干舌燥、肌肤紧绷,而暖气加剧的空气干燥无疑雪上加霜。


二、“暖气病”侵扰,身体五部位深受其害

“暖气病”的根源在于人体水分的过度流失。正常情况下,人体每日通过蒸发损失的水分约1000毫升,其中皮肤蒸发600至700毫升,呼吸道蒸发300至400毫升。暖气房内空气尤为干燥,人体水分流失更为严重,长此以往,心血管、泌尿系统等皆受其累。

1、心血管系统:心血管系统负责全身血液循环,暖气过热会加速人体水分蒸发,导致血液黏稠度上升,进而诱发血压下降、心绞痛等心血管疾病。此外,室内外温差悬殊,易致血压波动剧烈,给冠状动脉带来沉重负担,增加冠心病风险。对于肺心病、心功能不全患者而言,“暖气病”引发的呼吸道感染还可能引发心慌、胸闷等症状。

2、泌尿系统:供暖后室内干燥,体内水分大量流失,若饮水不足,尿量减少,严重者可能罹患尿路感染、尿路结石等疾患。正常人每日尿量应保持在1500至2000毫升,尿量减少无疑增加了患病风险。因此,暖气房内的人们更应注重补水。

3、呼吸系统:长时间置身于温暖而干燥的室内,易出现嘴唇干裂、鼻咽干燥、干咳声嘶等上呼吸道症状。水分补充不及时,呼吸道黏膜分泌物减少,灰尘、病菌等便趁机附着,刺激喉部,引发咳嗽,甚至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疾病。当空气湿度低于40%时,感冒病毒、细菌的繁殖速度加快,随空气尘埃扩散,更易引发疾病。

4、皮肤:冬季皮肤本就干燥,供暖后室内温度升高,相对湿度下降,皮肤水分流失加速,纤维失去韧性,皱纹悄然生成。皮肤缺水还易引发瘙痒,抓挠过度则可能导致湿疹。

5、眼睛:冬季户外风大物燥,室内外环境变化影响泪液循环,诱发眼干燥症。同时,结膜干燥增加红眼病风险。


三、日常防范“暖气病”之策

1、着装:居家不宜过度添衣。室内温度适宜时,穿着过多易出汗,加速水分流失。外出则需适当增衣,以防温差过大引发感冒。

2、饮食:多饮开水,蔬果不断。供暖期间,应保证每日饮水量1.5至2升,多吃新鲜蔬果,远离辛辣刺激食物。中医有云“肺主皮毛”,润肺食物如木耳、百合等亦有助于缓解皮肤瘙痒。

3、居住:调控室温湿度,适时通风。暖气开放时,室温宜保持在18℃至24℃,湿度50%至60%为佳。晴朗天气应早晚各开窗通风一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使用加湿器或室内置水盆以调节湿度,但需注意加湿器卫生,每周清洗一次,以防病菌滋生。

4、运动:适度锻炼,增强体质。正气内存,邪不可干。每日锻炼30分钟至1小时,以身体通畅、微微汗出为宜。室外条件不佳时,可选择室内导引术、瑜伽等锻炼方式。


四、暖气之上,慎放之物

暖气,无疑是冬日里最受欢迎的家居设备。然而,并非所有物品都适宜置于其上烘烤。

1、衣物:暖气烘烤衣物不仅影响免疫力,还可能增加室内湿度,为细菌滋生提供温床。湿衣物置于暖气片上烘干,会影响免疫系统功能,甚至对严重哮喘患者构成健康威胁。研究显示,此举可使室内湿度增加30%,为霉菌孢子生长创造有利条件,严重时可能导致肺部感染。

2、食品:牛奶、豆浆等置于暖气上加热,时间过长不仅影响口感,还可能变质或营养流失。冷冻肉品直接烘烤易滋生细菌,煎好的袋装中药亦不宜如此加热,以免影响药效。

3、洗漱用品:卫生间暖气片不宜作为洗漱架使用,以免化学成分受热变化,影响洗浴质量乃至健康。此外,潮湿环境下,暖气片成为污垢聚集地,其上放置的毛巾、睡衣等物品直接接触人体,带来健康隐患。

4、塑料制品:暖气管上缠绕塑料花藤或插入塑料袋等塑料制品,不仅妨碍散热,还可能使有害成分挥发至空气中,危害人体健康。

供暖季到来,当心“暖气病”找上门!

立冬至,寒风起,冬季已悄然降临,各地纷纷启动供暖系统以御严寒。然而,长时间置身于门窗紧闭、暖气或空调恒温的室内环境中,人们往往容易遭遇鼻咽干涩、咽喉疼痛、肌肤干燥、胸闷乏力等一系列“暖气病”症状,尤其对于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年幼孩童、孕妇及久坐办公室的上班族等群体而言,更是“暖气病”的高发人群。

暖气病,暖气

一、探究“暖气病”之成因

“暖气病”虽非严格意义上的疾病,却切实反映了冬季供暖导致的生活环境和人体干燥缺水状态,进而引发的免疫功能与抵抗力下降,对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泌尿系统及皮肤健康构成潜在威胁。尽管“暖气病”尚未造成器质性病变,但中老年群体仍需对此保持警惕。

“暖气病”是否全然归咎于暖气?实则不然。依据中医理论,冬季寒气逼人,人体阳气内敛,津液亦随之向内运行,体表自然呈现干燥之态。换言之,冬季人体本就易感口干舌燥、肌肤紧绷,而暖气加剧的空气干燥无疑雪上加霜。


二、“暖气病”侵扰,身体五部位深受其害

“暖气病”的根源在于人体水分的过度流失。正常情况下,人体每日通过蒸发损失的水分约1000毫升,其中皮肤蒸发600至700毫升,呼吸道蒸发300至400毫升。暖气房内空气尤为干燥,人体水分流失更为严重,长此以往,心血管、泌尿系统等皆受其累。

1、心血管系统:心血管系统负责全身血液循环,暖气过热会加速人体水分蒸发,导致血液黏稠度上升,进而诱发血压下降、心绞痛等心血管疾病。此外,室内外温差悬殊,易致血压波动剧烈,给冠状动脉带来沉重负担,增加冠心病风险。对于肺心病、心功能不全患者而言,“暖气病”引发的呼吸道感染还可能引发心慌、胸闷等症状。

2、泌尿系统:供暖后室内干燥,体内水分大量流失,若饮水不足,尿量减少,严重者可能罹患尿路感染、尿路结石等疾患。正常人每日尿量应保持在1500至2000毫升,尿量减少无疑增加了患病风险。因此,暖气房内的人们更应注重补水。

3、呼吸系统:长时间置身于温暖而干燥的室内,易出现嘴唇干裂、鼻咽干燥、干咳声嘶等上呼吸道症状。水分补充不及时,呼吸道黏膜分泌物减少,灰尘、病菌等便趁机附着,刺激喉部,引发咳嗽,甚至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疾病。当空气湿度低于40%时,感冒病毒、细菌的繁殖速度加快,随空气尘埃扩散,更易引发疾病。

4、皮肤:冬季皮肤本就干燥,供暖后室内温度升高,相对湿度下降,皮肤水分流失加速,纤维失去韧性,皱纹悄然生成。皮肤缺水还易引发瘙痒,抓挠过度则可能导致湿疹。

5、眼睛:冬季户外风大物燥,室内外环境变化影响泪液循环,诱发眼干燥症。同时,结膜干燥增加红眼病风险。


三、日常防范“暖气病”之策

1、着装:居家不宜过度添衣。室内温度适宜时,穿着过多易出汗,加速水分流失。外出则需适当增衣,以防温差过大引发感冒。

2、饮食:多饮开水,蔬果不断。供暖期间,应保证每日饮水量1.5至2升,多吃新鲜蔬果,远离辛辣刺激食物。中医有云“肺主皮毛”,润肺食物如木耳、百合等亦有助于缓解皮肤瘙痒。

3、居住:调控室温湿度,适时通风。暖气开放时,室温宜保持在18℃至24℃,湿度50%至60%为佳。晴朗天气应早晚各开窗通风一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使用加湿器或室内置水盆以调节湿度,但需注意加湿器卫生,每周清洗一次,以防病菌滋生。

4、运动:适度锻炼,增强体质。正气内存,邪不可干。每日锻炼30分钟至1小时,以身体通畅、微微汗出为宜。室外条件不佳时,可选择室内导引术、瑜伽等锻炼方式。


四、暖气之上,慎放之物

暖气,无疑是冬日里最受欢迎的家居设备。然而,并非所有物品都适宜置于其上烘烤。

1、衣物:暖气烘烤衣物不仅影响免疫力,还可能增加室内湿度,为细菌滋生提供温床。湿衣物置于暖气片上烘干,会影响免疫系统功能,甚至对严重哮喘患者构成健康威胁。研究显示,此举可使室内湿度增加30%,为霉菌孢子生长创造有利条件,严重时可能导致肺部感染。

2、食品:牛奶、豆浆等置于暖气上加热,时间过长不仅影响口感,还可能变质或营养流失。冷冻肉品直接烘烤易滋生细菌,煎好的袋装中药亦不宜如此加热,以免影响药效。

3、洗漱用品:卫生间暖气片不宜作为洗漱架使用,以免化学成分受热变化,影响洗浴质量乃至健康。此外,潮湿环境下,暖气片成为污垢聚集地,其上放置的毛巾、睡衣等物品直接接触人体,带来健康隐患。

4、塑料制品:暖气管上缠绕塑料花藤或插入塑料袋等塑料制品,不仅妨碍散热,还可能使有害成分挥发至空气中,危害人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