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还要看时辰?中医教你怎么做!
2023-11-30

古代将一日划分为十二个时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个时辰恰似现代计时中的两个小时。早在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便深刻揭示了养生与时辰之间的紧密联系。中医理论认为,每个时辰与人体的一条特定经脉相对应,而这些经脉又紧密关联着相应的脏腑。人体内的精气仿佛潺潺流水,随着时光的流转,在各经脉间起伏流注,每个时辰均有不同的经脉“当值”,亦称为“当令”。若能顺应这种经脉运行的规律来安排生活起居,养生保健自可事半功倍。

养生,中医

一、子时

夜幕低垂,自夜里11点至次日凌晨1点,乃滋养胆经之时。子时乃阴阳交汇之际,阴气达到鼎盛,随后逐渐衰退,阳气悄然生发,犹如种子初萌,这股新生的阳气是人体生命活动不可或缺的动力源泉。阳主动,阴主静,子时阴气最浓,故此时最宜保持宁静。因此,最好在11点前就寝,方能渐渐涵养这份生机。人的睡眠质量与寿命息息相关,睡眠实则是在滋养阳气。


二、丑时

时至凌晨1点至3点,乃养肝经之良机。肝主生发,促使阳气渐生,兼具造血与解毒之能,人体唯有进入深度睡眠,肝脏方能高效运作。此刻若熬夜、饮酒,长此以往,肝脏必将受损。“人动则血行于经络,人静则血归于肝脏”,情绪波动时,身体需血量增加;情绪平稳时,大量血液则储藏于肝。故而,欲养好肝脏,务必于丑时进入熟睡状态,否则肝脏难以得到滋养。


三、寅时

自凌晨3点至5点,乃养肺经之时。此时,人体气血开始重新分配,这一重任由肺经承担。身体各部分由静转动,对气血的需求量均有所增加,气血汇聚于肺经。气血的重新分配需在深度睡眠中完成,若此时醒来,往往预示着气血不足。

小知识:中医有云,肺为娇脏,保养尤为重要。肺气虚弱者,可多食梨、百合、莲子、银耳等以调养。


四、卯时

清晨5点至7点,乃大肠经当值。据《素问·灵兰秘典论》所述:“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此时大肠经气血最为旺盛,是排便的最佳时段。晨起后饮一杯温开水,继而排便,有助于排出体内诸多毒素,对健康大有裨益。

小知识:常年便秘者,可尝试晨起饮用蜂蜜水或番薯粥;或取核桃仁、芝麻仁各30克,捣碎后开水冲服,有助于润肠通便,消除宿疾。


五、辰时

自早晨7点至9点,为养胃经之时。此时天地阳气最为充沛,亦是人体最易消化的时刻。脾经与胃经共同运作,故而早餐务必丰盛且营养均衡。


六、巳时

上午9点至11点,乃养脾经之际。《素问·灵兰秘典论》有云:“脾胃者,仓廪之官。”脾主运化水谷精微,其功能强健,则机体消化吸收功能健全,为化生精气、血液、津液提供充足原料,确保脏腑、经络、四肢百骸及筋肉、皮毛等组织得到充分滋养。脾若出现问题,五脏六腑皆会不适。人体消瘦、流口水、水肿等症状,多与脾病相关。

小知识:此时宜适度活动身体,促进血液循环,助益肠胃消化,切忌久坐不动。


七、午时

自11点至13点,为养心经之时。此刻人体阳气最为旺盛,午睡能调和阴阳。阳虚及心脏功能不佳者,若能善用午睡时光,可滋养阳气,保养心脏。心气不足,则心血管系统内部易紊乱,心律不齐、心律失常、心绞痛、心肌梗死等疾病接踵而至。


八、未时

13点至15点,乃养小肠经之时。未时,午餐由小肠负责吸收。《黄帝内经》认为小肠经是“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午餐务必丰盛且易于吸收,营养价值要高。小肠经将食物营养吸收殆尽后,将其输送至血液之中,导致血液浓度骤增,运行受阻。

小知识:此时宜饮水一杯,稀释血液浓度,保护血管健康。


九、申时

自15点至17点,为养膀胱经之时。此时段,小肠已将午餐营养输送至大脑,精力充沛,工作效率颇高。膀胱经自足后跟沿小腿后侧、脊柱两旁上行至脑部,是一条重要的经脉。小腿疼痛、后脑疼痛、记忆力衰退等症状,均与膀胱经有关,主要是阳气不足,气血难以通达。

小知识:此时段宜多饮水、适当运动、拍打膀胱经,促进高效学习与工作。


十、酉时

傍晚17点至19点,乃养肾经之时。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在人体生长发育、机能调节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生命活动皆需肾气不断温煦。此外,“发为肾之华”,须发早白亦与肾脏亏虚相关。

小知识:每晚临睡前用热水泡脚,并按摩涌泉穴,可补肾健脑、增强智力、延年益寿。酉时饮水一杯,促进代谢,清洗肾脏与膀胱,远离肾结石。


十一、戌时

自19点至21点,为养心包经之时。心包乃心脏外膜组织,主要保护心肌正常工作。心脏疾病首先表现于心包上。心包有一重要穴位——膻中穴,位于两乳之间。情绪高涨或低落时,人们常拍胸脯,实则拍打膻中穴,因其为喜乐之穴,若不通畅,则易生病。

小知识:日常生活中,可常按摩膻中穴,通过刺激它来增强身体免疫力。


十二、亥时

夜幕再次降临,自21点至23点,乃养三焦经之时。亥时,三焦经经气最为旺盛。三焦分为上焦(心和肺)、中焦(脾和胃)、下焦(肝和肾)。《素问·灵兰秘典论》有云:“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三焦通畅,人体水液方能正常排泄。所谓“亥时到,三焦盛;三焦盛,百脉通;百脉通,皮肤好。”亥时入睡,百脉得以最佳休息,调养得当,皮肤自然容光焕发,此即睡美容觉之真谛。

小知识:日常练习八段锦,其中“两手托天理三焦”一式,对三焦经大有裨益,既能通畅三焦、调和气血,又能拉伸手臂、肩背,锻炼肘关节、肩关节及颈部,有效防治肩背病、颈椎病。

养生还要看时辰?中医教你怎么做!

古代将一日划分为十二个时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个时辰恰似现代计时中的两个小时。早在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便深刻揭示了养生与时辰之间的紧密联系。中医理论认为,每个时辰与人体的一条特定经脉相对应,而这些经脉又紧密关联着相应的脏腑。人体内的精气仿佛潺潺流水,随着时光的流转,在各经脉间起伏流注,每个时辰均有不同的经脉“当值”,亦称为“当令”。若能顺应这种经脉运行的规律来安排生活起居,养生保健自可事半功倍。

养生,中医

一、子时

夜幕低垂,自夜里11点至次日凌晨1点,乃滋养胆经之时。子时乃阴阳交汇之际,阴气达到鼎盛,随后逐渐衰退,阳气悄然生发,犹如种子初萌,这股新生的阳气是人体生命活动不可或缺的动力源泉。阳主动,阴主静,子时阴气最浓,故此时最宜保持宁静。因此,最好在11点前就寝,方能渐渐涵养这份生机。人的睡眠质量与寿命息息相关,睡眠实则是在滋养阳气。


二、丑时

时至凌晨1点至3点,乃养肝经之良机。肝主生发,促使阳气渐生,兼具造血与解毒之能,人体唯有进入深度睡眠,肝脏方能高效运作。此刻若熬夜、饮酒,长此以往,肝脏必将受损。“人动则血行于经络,人静则血归于肝脏”,情绪波动时,身体需血量增加;情绪平稳时,大量血液则储藏于肝。故而,欲养好肝脏,务必于丑时进入熟睡状态,否则肝脏难以得到滋养。


三、寅时

自凌晨3点至5点,乃养肺经之时。此时,人体气血开始重新分配,这一重任由肺经承担。身体各部分由静转动,对气血的需求量均有所增加,气血汇聚于肺经。气血的重新分配需在深度睡眠中完成,若此时醒来,往往预示着气血不足。

小知识:中医有云,肺为娇脏,保养尤为重要。肺气虚弱者,可多食梨、百合、莲子、银耳等以调养。


四、卯时

清晨5点至7点,乃大肠经当值。据《素问·灵兰秘典论》所述:“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此时大肠经气血最为旺盛,是排便的最佳时段。晨起后饮一杯温开水,继而排便,有助于排出体内诸多毒素,对健康大有裨益。

小知识:常年便秘者,可尝试晨起饮用蜂蜜水或番薯粥;或取核桃仁、芝麻仁各30克,捣碎后开水冲服,有助于润肠通便,消除宿疾。


五、辰时

自早晨7点至9点,为养胃经之时。此时天地阳气最为充沛,亦是人体最易消化的时刻。脾经与胃经共同运作,故而早餐务必丰盛且营养均衡。


六、巳时

上午9点至11点,乃养脾经之际。《素问·灵兰秘典论》有云:“脾胃者,仓廪之官。”脾主运化水谷精微,其功能强健,则机体消化吸收功能健全,为化生精气、血液、津液提供充足原料,确保脏腑、经络、四肢百骸及筋肉、皮毛等组织得到充分滋养。脾若出现问题,五脏六腑皆会不适。人体消瘦、流口水、水肿等症状,多与脾病相关。

小知识:此时宜适度活动身体,促进血液循环,助益肠胃消化,切忌久坐不动。


七、午时

自11点至13点,为养心经之时。此刻人体阳气最为旺盛,午睡能调和阴阳。阳虚及心脏功能不佳者,若能善用午睡时光,可滋养阳气,保养心脏。心气不足,则心血管系统内部易紊乱,心律不齐、心律失常、心绞痛、心肌梗死等疾病接踵而至。


八、未时

13点至15点,乃养小肠经之时。未时,午餐由小肠负责吸收。《黄帝内经》认为小肠经是“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午餐务必丰盛且易于吸收,营养价值要高。小肠经将食物营养吸收殆尽后,将其输送至血液之中,导致血液浓度骤增,运行受阻。

小知识:此时宜饮水一杯,稀释血液浓度,保护血管健康。


九、申时

自15点至17点,为养膀胱经之时。此时段,小肠已将午餐营养输送至大脑,精力充沛,工作效率颇高。膀胱经自足后跟沿小腿后侧、脊柱两旁上行至脑部,是一条重要的经脉。小腿疼痛、后脑疼痛、记忆力衰退等症状,均与膀胱经有关,主要是阳气不足,气血难以通达。

小知识:此时段宜多饮水、适当运动、拍打膀胱经,促进高效学习与工作。


十、酉时

傍晚17点至19点,乃养肾经之时。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在人体生长发育、机能调节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生命活动皆需肾气不断温煦。此外,“发为肾之华”,须发早白亦与肾脏亏虚相关。

小知识:每晚临睡前用热水泡脚,并按摩涌泉穴,可补肾健脑、增强智力、延年益寿。酉时饮水一杯,促进代谢,清洗肾脏与膀胱,远离肾结石。


十一、戌时

自19点至21点,为养心包经之时。心包乃心脏外膜组织,主要保护心肌正常工作。心脏疾病首先表现于心包上。心包有一重要穴位——膻中穴,位于两乳之间。情绪高涨或低落时,人们常拍胸脯,实则拍打膻中穴,因其为喜乐之穴,若不通畅,则易生病。

小知识:日常生活中,可常按摩膻中穴,通过刺激它来增强身体免疫力。


十二、亥时

夜幕再次降临,自21点至23点,乃养三焦经之时。亥时,三焦经经气最为旺盛。三焦分为上焦(心和肺)、中焦(脾和胃)、下焦(肝和肾)。《素问·灵兰秘典论》有云:“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三焦通畅,人体水液方能正常排泄。所谓“亥时到,三焦盛;三焦盛,百脉通;百脉通,皮肤好。”亥时入睡,百脉得以最佳休息,调养得当,皮肤自然容光焕发,此即睡美容觉之真谛。

小知识:日常练习八段锦,其中“两手托天理三焦”一式,对三焦经大有裨益,既能通畅三焦、调和气血,又能拉伸手臂、肩背,锻炼肘关节、肩关节及颈部,有效防治肩背病、颈椎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