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秋冬季,医院里因咳嗽、喘息、呼吸困难而就诊的患者明显增多。其中,就有老百姓常说的“老慢支”“老慢喘”“肺气肿”,这些统称为慢性阻塞性肺病(简称“慢阻肺”)。这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主要影响气道和肺部,导致呼吸困难。那么,如何早发现慢阻肺?哪些群体需高度警惕?
一、慢阻肺病可防可治
慢阻肺病常见症状是慢性咳嗽、咳痰、气短和逐渐加重的呼吸困难。慢阻肺病需要通过肺功能检查来确诊,这就好比诊断高血压需要测量血压一样。如果慢阻肺病得不到及时治疗,病情会逐渐发展,肺功能也会逐渐下降,最终可能导致慢性呼吸衰竭、肺心病以及心脑血管疾病等严重并发症。
慢阻肺病具有“三高”的特点: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疾病负担高。杨汀指出,慢阻肺病是全球范围内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在我国,40岁以上人群的慢阻肺病患病率高达13.7%,而在60岁以上的人群中,每4个人中就有1个患有慢阻肺病。在全球单病种死亡率中,慢阻肺病位居第三位,仅次于脑卒中和缺血性心脏病。此外,慢阻肺病的整体疾病负担已居我国疾病负担第二位。
然而,与“三高”相对应的是,慢阻肺病还存在“三低”的特点:知晓率低、检查率低、规范治疗率低。慢阻肺病是一种常见且可防可治的疾病,但很多人对它的熟悉程度远不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因此慢阻肺病也被称为“沉默的杀手”。慢阻肺病通常起病隐匿,许多患者早期没有明显症状。当出现呼吸困难或气短时,患者到医院进行肺功能检查,往往已经到了中晚期。据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肺功能检查率仅为不到10%。同时,慢阻肺病的规范治疗率也较低,尤其是在基层。慢阻肺病治疗的主要药物是吸入药物,但调查显示,基层使用最多的药物却是抗生素、化痰药,甚至是口服激素。
二、预防重在远离危险因素
慢阻肺病的高危人群主要是长期暴露于危险因素的人群。这包括长期吸烟者、二手烟暴露者,长期生活在室内外空气污染环境中的人群,以及接触粉尘和有害气体的人群等。此外,儿童期有反复呼吸系统感染史、有慢阻肺家族史的人群,以及感染肺结核等导致慢性气道炎症、气道扭曲甚至结构破坏的人群,也属于高危人群。她建议这些高危人群及早进行肺功能检查。
那么,如何预防慢阻肺病呢?预防的关键在于远离相关危险因素。首先是远离烟草,戒烟是预防慢阻肺病最重要的措施,同时也要避免二手烟暴露。其次,要远离有害物质,经常暴露于粉尘、有害气体或重金属颗粒的特殊职业人群应加强职业防护。此外,要远离空气污染,在室内减少重油烟暴露,雾霾天气时减少外出。同时,预防感冒也非常重要,建议符合条件的人群接种流感和肺炎链球菌疫苗。此外,高危人群应定期检查肺功能,并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如何诊断慢阻肺病呢?肺功能检查是慢阻肺诊断的“金标准”,临床上会结合患者的症状、危险因素、肺功能检查、影像学检查等进行综合诊断。
我们常常谈癌色变,其实,慢阻肺病对人的危害并不亚于肺癌。研究发现,在肺癌患者中,40%-70%是慢阻肺病患者。慢阻肺病会进一步提升肺癌发生的风险,它们互为危险因素。慢阻肺病和肺癌的首要共同危险因素就是吸烟。吸烟不仅会导致肺癌,也是慢阻肺病最重要、最突出的高危因素。建议吸烟者尽快戒烟。
冬季环境变化大,慢阻肺病患者如何平稳过冬呢?在呼吸道疾病流行期间尽量减少外出,外出时做好防护,回家后及时洗手,居家要勤通风。此外,患者要坚持规律用药,并学会通过观察咳嗽、咳痰等情况来监测病情变化。
三、慢阻肺治疗五大误区
慢阻肺病治疗中存在哪些误区呢?第一大误区是许多患者认为只要症状得到控制就可以停药。其实,慢阻肺病与高血压、糖尿病一样,是一种慢性病,需要终身用药治疗。用药可以改善症状、提高肺活动耐力、减缓肺功能下降,但需要终身用药。部分患者在用药后,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症状得到改善,就擅自停药,后续疾病可能会复发。
对于慢阻肺病患者来说,首选推荐吸入药物治疗。一些患者觉得使用吸入药物装置很困难,只用口服药。但吸入药物能直接通过呼吸带入气道,在病变部位发挥作用,起效快,且避免了口服药的全身副作用。此外,一个装置可以放置一种、两种甚至三种药物,起到药物之间的协同作用,实现1+1>2的效果。然而,部分患者因为装置使用麻烦,不愿使用吸入药物,这也是一个误区。
部分患者听到吸入药物里含有激素,就如临大敌,觉得只要用了激素就会发胖、血糖升高、骨质疏松,产生许多问题,这也是误区之一。口服激素可能导致上述问题,但慢阻肺病使用的药物是吸入激素,用量很少,且主要通过吸入装置沉积到肺部发挥作用,副作用很小。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药物是经口吸入的,可能会残留在口腔。患者在吸入含有激素的药物后,一定要漱口,以减少口腔局部副作用,例如声音嘶哑、口腔溃疡,甚至鹅口疮真菌感染等。
第四个误区是患者重治疗、轻预防,忽视吸烟的危害。吸烟是导致慢阻肺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对于高危人群,戒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其发展为慢阻肺病。对于已确诊患有慢阻肺病的患者,吸烟更是应该禁止。有的患者一边吸着药,一边抽着烟。我们常跟患者说,如果不戒烟,再好的疗效都会被一支烟抵消掉。
还有一个误区是患者重视药物治疗,却忽视非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以吸入药物为主,但还有许多非药物干预措施,如疫苗接种、康复锻炼、营养支持等。许多慢阻肺病患者存在营养不良的情况,需要通过补充营养来增强抵抗力,增加机体活动能力,改善肺功能。
每到秋冬季,医院里因咳嗽、喘息、呼吸困难而就诊的患者明显增多。其中,就有老百姓常说的“老慢支”“老慢喘”“肺气肿”,这些统称为慢性阻塞性肺病(简称“慢阻肺”)。这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主要影响气道和肺部,导致呼吸困难。那么,如何早发现慢阻肺?哪些群体需高度警惕?
一、慢阻肺病可防可治
慢阻肺病常见症状是慢性咳嗽、咳痰、气短和逐渐加重的呼吸困难。慢阻肺病需要通过肺功能检查来确诊,这就好比诊断高血压需要测量血压一样。如果慢阻肺病得不到及时治疗,病情会逐渐发展,肺功能也会逐渐下降,最终可能导致慢性呼吸衰竭、肺心病以及心脑血管疾病等严重并发症。
慢阻肺病具有“三高”的特点: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疾病负担高。杨汀指出,慢阻肺病是全球范围内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在我国,40岁以上人群的慢阻肺病患病率高达13.7%,而在60岁以上的人群中,每4个人中就有1个患有慢阻肺病。在全球单病种死亡率中,慢阻肺病位居第三位,仅次于脑卒中和缺血性心脏病。此外,慢阻肺病的整体疾病负担已居我国疾病负担第二位。
然而,与“三高”相对应的是,慢阻肺病还存在“三低”的特点:知晓率低、检查率低、规范治疗率低。慢阻肺病是一种常见且可防可治的疾病,但很多人对它的熟悉程度远不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因此慢阻肺病也被称为“沉默的杀手”。慢阻肺病通常起病隐匿,许多患者早期没有明显症状。当出现呼吸困难或气短时,患者到医院进行肺功能检查,往往已经到了中晚期。据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肺功能检查率仅为不到10%。同时,慢阻肺病的规范治疗率也较低,尤其是在基层。慢阻肺病治疗的主要药物是吸入药物,但调查显示,基层使用最多的药物却是抗生素、化痰药,甚至是口服激素。
二、预防重在远离危险因素
慢阻肺病的高危人群主要是长期暴露于危险因素的人群。这包括长期吸烟者、二手烟暴露者,长期生活在室内外空气污染环境中的人群,以及接触粉尘和有害气体的人群等。此外,儿童期有反复呼吸系统感染史、有慢阻肺家族史的人群,以及感染肺结核等导致慢性气道炎症、气道扭曲甚至结构破坏的人群,也属于高危人群。她建议这些高危人群及早进行肺功能检查。
那么,如何预防慢阻肺病呢?预防的关键在于远离相关危险因素。首先是远离烟草,戒烟是预防慢阻肺病最重要的措施,同时也要避免二手烟暴露。其次,要远离有害物质,经常暴露于粉尘、有害气体或重金属颗粒的特殊职业人群应加强职业防护。此外,要远离空气污染,在室内减少重油烟暴露,雾霾天气时减少外出。同时,预防感冒也非常重要,建议符合条件的人群接种流感和肺炎链球菌疫苗。此外,高危人群应定期检查肺功能,并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如何诊断慢阻肺病呢?肺功能检查是慢阻肺诊断的“金标准”,临床上会结合患者的症状、危险因素、肺功能检查、影像学检查等进行综合诊断。
我们常常谈癌色变,其实,慢阻肺病对人的危害并不亚于肺癌。研究发现,在肺癌患者中,40%-70%是慢阻肺病患者。慢阻肺病会进一步提升肺癌发生的风险,它们互为危险因素。慢阻肺病和肺癌的首要共同危险因素就是吸烟。吸烟不仅会导致肺癌,也是慢阻肺病最重要、最突出的高危因素。建议吸烟者尽快戒烟。
冬季环境变化大,慢阻肺病患者如何平稳过冬呢?在呼吸道疾病流行期间尽量减少外出,外出时做好防护,回家后及时洗手,居家要勤通风。此外,患者要坚持规律用药,并学会通过观察咳嗽、咳痰等情况来监测病情变化。
三、慢阻肺治疗五大误区
慢阻肺病治疗中存在哪些误区呢?第一大误区是许多患者认为只要症状得到控制就可以停药。其实,慢阻肺病与高血压、糖尿病一样,是一种慢性病,需要终身用药治疗。用药可以改善症状、提高肺活动耐力、减缓肺功能下降,但需要终身用药。部分患者在用药后,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症状得到改善,就擅自停药,后续疾病可能会复发。
对于慢阻肺病患者来说,首选推荐吸入药物治疗。一些患者觉得使用吸入药物装置很困难,只用口服药。但吸入药物能直接通过呼吸带入气道,在病变部位发挥作用,起效快,且避免了口服药的全身副作用。此外,一个装置可以放置一种、两种甚至三种药物,起到药物之间的协同作用,实现1+1>2的效果。然而,部分患者因为装置使用麻烦,不愿使用吸入药物,这也是一个误区。
部分患者听到吸入药物里含有激素,就如临大敌,觉得只要用了激素就会发胖、血糖升高、骨质疏松,产生许多问题,这也是误区之一。口服激素可能导致上述问题,但慢阻肺病使用的药物是吸入激素,用量很少,且主要通过吸入装置沉积到肺部发挥作用,副作用很小。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药物是经口吸入的,可能会残留在口腔。患者在吸入含有激素的药物后,一定要漱口,以减少口腔局部副作用,例如声音嘶哑、口腔溃疡,甚至鹅口疮真菌感染等。
第四个误区是患者重治疗、轻预防,忽视吸烟的危害。吸烟是导致慢阻肺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对于高危人群,戒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其发展为慢阻肺病。对于已确诊患有慢阻肺病的患者,吸烟更是应该禁止。有的患者一边吸着药,一边抽着烟。我们常跟患者说,如果不戒烟,再好的疗效都会被一支烟抵消掉。
还有一个误区是患者重视药物治疗,却忽视非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以吸入药物为主,但还有许多非药物干预措施,如疫苗接种、康复锻炼、营养支持等。许多慢阻肺病患者存在营养不良的情况,需要通过补充营养来增强抵抗力,增加机体活动能力,改善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