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王朝经历了一百六十余年的发展,在人口、疆域、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诸多方面都堪称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国。尤其是其经济的繁荣与文化的昌盛,在中国历史上达到了一个巅峰时期。然而,东北地区刚刚崛起的金国,仅用了一年时间,就用铁骑摧毁了这个庞然大物,其原因何在呢?
一、脆弱的太平盛世
到宋徽宗即位时,北宋似乎进入了一个“太平极盛之世”。从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的细腻叙写,到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生动描绘,我们都能看到北宋都城汴京的繁荣景象。从人口方面来看,宋徽宗初年,户数已超过两千万,一些学者估计人口已过一亿。在农业社会中,人口是衡量国家强弱的重要尺度,而一亿人口,加上近百万的兵力,这在当时的世界上,无疑是首屈一指的大国。从疆域方面看,自崇宁以来,随着对西夏战争的节节胜利,“斥大土宇,靡有宁岁”,直到宣和元年(1119),宋军在统安城战败,才被迫与西夏休兵。此后又攻辽,从金军手中讨得燕云诸州,增置燕山府及云中府路。宋徽宗对当时国家的富盛也颇为自得,常常粉饰太平,好大喜功。词臣奉命进诗:“四海熙熙万物和,太平廊庙只赓歌。”
然而,就是这个看上去富强无比的宋王朝,这个拥有世界上首屈一指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宋帝国,在与东北刚刚崛起的小国——金国的较量中,仅一年多的时间,这座外观金碧辉煌的大厦竟然轰然倒塌,京城陷落,二帝及大批人员被掳,万民涂炭,其惨状实在令人触目惊心。那么,为什么这样一个貌似富强的帝国会如此不堪一击?为什么这个上亿人口的宋王朝会如此迅速地被金兵的铁骑所摧毁呢?
二、昏庸无道的徽宗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北宋最后的两个皇帝,及其周围的人们在北宋王朝最后的日子里的种种表现,或许能对这个问题有所领悟。
宋徽宗是历代帝王中屈指可数的天才艺术家,他在音乐、绘画、书法、棋艺、诗词等方面确实有着不俗的才华。例如,在书法上他独创了瘦金体,他的花鸟画精致逼真,他还懂音乐,词也填得不错。然而,他在处置军国大事上的昏聩,生活奢侈腐化的程度,手下奸臣贪官的数量,也都和历代昏君不相上下。他指挥着规模空前的宫殿、后苑等的建造,穷奢极欲,设立造作局、应奉局,开运“花石纲”,挥霍民脂民膏,用之如泥沙而不惜。他还专设行幸局,毫无顾忌地微行于妓馆酒肆,追声逐色,寻花问柳。他纵情于声色犬马,竭尽天下之力以自奉,浩大的宫廷开支,完全由人民的血汗在供养。
同时,宋徽宗口头上也自诩“永惟继志之重,深念守文之艰”。他很快沿袭了哲宗“绍述”神宗的变法方针,进一步惩罚反变法派,采取了财政、教育诸方面的新政,如继续方田均税,重视农田水利,进行盐法、茶法改革,奖励开发矿业,还有学校科举改革等。他加重赋税,崇奉道教等。他的一系列新政呈现出复杂的情况,不能说其中没有合理的、有积极意义的成分,但大多是搜刮民脂民膏的内容。而崇奉道教更是荒唐可笑,他自封“教主道君皇帝”,一大批自吹道术高明的道士被徽宗尊为上宾,玩着自欺欺人的把戏。
尽管官场上一片乌烟瘴气,宋徽宗仍在标榜要惩治腐败,针对官员的受贿作弊,朝廷也处分了一批官员。然而,其体制中没有多少权力制衡机制,尤其是对最高当局,基本上没有监督能力。其体制腐败的根子就在皇帝本人,他其实就是最大的受贿者,他周围一大批高级贪污犯更备受皇帝的青睐,恩赏有加。
二、一代不如一代
宣和七年十二月,面对金兵大举南侵,宋徽宗吓得急忙把皇位传给了儿子宋钦宗。宋钦宗也是一个生性懦弱的君主,屡次要弃开封城南逃,被李纲苦苦劝阻:“祖宗社稷,岂可拱手让人,唯有死守。”临危受命的李纲,在京城四面围墙排兵布阵,配备防守器械,派精兵把手城外粮仓,防止敌军偷袭。当金兵兵临城下的时候,李纲亲自登城督战,一次次地击退金兵进攻。金兵见攻城无望,遂使出诱降的计策,而恐慌至极的钦宗很快就答应了议和条件,割让土地。
是年二月,金兵撤退,开封困局得以解除。然而,李纲因为反对议和冒死上谏而被贬谪出京。结果就在当年十二月,金兵卷土重来,第二次围困开封。钦宗慌乱中想起了李纲,急召李纲入京,但一切都太迟了。就在李纲星夜兼程奔来的路上,开封就被金兵攻破,徽钦二帝也被劫虏北去,是为“靖康之难”,北宋灭亡。
公元1127年五月,宋徽宗的另一个儿子赵构逃到南京,即位为帝,即宋高宗,重建宋朝,后称为南宋,以后定都临安,即现在的杭州。赵构是个自私又懦弱的皇帝,他根本不想打败金兵,收复失地,迎回二帝,而只是想着保住自己的皇位,苟且偷安,直把杭州作汴州。他任用金国派到南宋进行诱降活动的秦桧为宰相。绍兴十一年,他解除岳飞、韩世忠等大将的兵权,向金表示坚决议和的决心。不久,他与秦桧制造岳飞父子谋反冤案,以“莫须有”的罪名加以杀害,遂同金朝签订了屈辱投降的绍兴和议,双方以秦岭淮河为界。
三、封建体制的局限
南宋中后期奸相频出,朝政糜烂腐败,而处于漠北草原的蒙古人开始崛起。1206年,铁木真建立大蒙古国,征服金国后开始大举入侵南宋。南宋军民拼死抵抗,直到1276年南宋都城临安被攻占,1279年崖山海战宋军战败,宋末帝赵昺随陆秀夫背着跳海而死,南宋灭亡。
这使我们不禁思考:为什么面对如此卑鄙、昏聩的君主统治,人民却根本无可奈何?人民几乎没有任何选择的权力,只能听从命运的安排:来一个所谓的“好”皇帝,便以为是人民的大救星,感谢帝王恩赐的太平盛世;遇到昏君暴主,也只好痛苦地承受,同时许多人仍在高歌皇恩浩荡。最多只有少数人在做一些无谓的上书痛陈之类的抗争。这就是中国传统君主专制体制的运作特色。这个体制有时也的确能构造起外表相当金碧辉煌的大厦,然而它绝不是建立在一个坚实的基础之上,其质地是极其脆弱的。
约一百五十年后,蒙古铁骑也只用了一年多时间,就从北方势如破竹般地南下,攻克南宋都城临安。皇帝与后宫、众臣数千人被俘北迁,靖康之难一幕又逼真地重演,元政权很快就取代了宋王朝。通过上述的实例分析,你是否领悟到这座大厦突然轰然倒塌的主要原因呢?
北宋王朝经历了一百六十余年的发展,在人口、疆域、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诸多方面都堪称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国。尤其是其经济的繁荣与文化的昌盛,在中国历史上达到了一个巅峰时期。然而,东北地区刚刚崛起的金国,仅用了一年时间,就用铁骑摧毁了这个庞然大物,其原因何在呢?
一、脆弱的太平盛世
到宋徽宗即位时,北宋似乎进入了一个“太平极盛之世”。从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的细腻叙写,到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生动描绘,我们都能看到北宋都城汴京的繁荣景象。从人口方面来看,宋徽宗初年,户数已超过两千万,一些学者估计人口已过一亿。在农业社会中,人口是衡量国家强弱的重要尺度,而一亿人口,加上近百万的兵力,这在当时的世界上,无疑是首屈一指的大国。从疆域方面看,自崇宁以来,随着对西夏战争的节节胜利,“斥大土宇,靡有宁岁”,直到宣和元年(1119),宋军在统安城战败,才被迫与西夏休兵。此后又攻辽,从金军手中讨得燕云诸州,增置燕山府及云中府路。宋徽宗对当时国家的富盛也颇为自得,常常粉饰太平,好大喜功。词臣奉命进诗:“四海熙熙万物和,太平廊庙只赓歌。”
然而,就是这个看上去富强无比的宋王朝,这个拥有世界上首屈一指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宋帝国,在与东北刚刚崛起的小国——金国的较量中,仅一年多的时间,这座外观金碧辉煌的大厦竟然轰然倒塌,京城陷落,二帝及大批人员被掳,万民涂炭,其惨状实在令人触目惊心。那么,为什么这样一个貌似富强的帝国会如此不堪一击?为什么这个上亿人口的宋王朝会如此迅速地被金兵的铁骑所摧毁呢?
二、昏庸无道的徽宗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北宋最后的两个皇帝,及其周围的人们在北宋王朝最后的日子里的种种表现,或许能对这个问题有所领悟。
宋徽宗是历代帝王中屈指可数的天才艺术家,他在音乐、绘画、书法、棋艺、诗词等方面确实有着不俗的才华。例如,在书法上他独创了瘦金体,他的花鸟画精致逼真,他还懂音乐,词也填得不错。然而,他在处置军国大事上的昏聩,生活奢侈腐化的程度,手下奸臣贪官的数量,也都和历代昏君不相上下。他指挥着规模空前的宫殿、后苑等的建造,穷奢极欲,设立造作局、应奉局,开运“花石纲”,挥霍民脂民膏,用之如泥沙而不惜。他还专设行幸局,毫无顾忌地微行于妓馆酒肆,追声逐色,寻花问柳。他纵情于声色犬马,竭尽天下之力以自奉,浩大的宫廷开支,完全由人民的血汗在供养。
同时,宋徽宗口头上也自诩“永惟继志之重,深念守文之艰”。他很快沿袭了哲宗“绍述”神宗的变法方针,进一步惩罚反变法派,采取了财政、教育诸方面的新政,如继续方田均税,重视农田水利,进行盐法、茶法改革,奖励开发矿业,还有学校科举改革等。他加重赋税,崇奉道教等。他的一系列新政呈现出复杂的情况,不能说其中没有合理的、有积极意义的成分,但大多是搜刮民脂民膏的内容。而崇奉道教更是荒唐可笑,他自封“教主道君皇帝”,一大批自吹道术高明的道士被徽宗尊为上宾,玩着自欺欺人的把戏。
尽管官场上一片乌烟瘴气,宋徽宗仍在标榜要惩治腐败,针对官员的受贿作弊,朝廷也处分了一批官员。然而,其体制中没有多少权力制衡机制,尤其是对最高当局,基本上没有监督能力。其体制腐败的根子就在皇帝本人,他其实就是最大的受贿者,他周围一大批高级贪污犯更备受皇帝的青睐,恩赏有加。
二、一代不如一代
宣和七年十二月,面对金兵大举南侵,宋徽宗吓得急忙把皇位传给了儿子宋钦宗。宋钦宗也是一个生性懦弱的君主,屡次要弃开封城南逃,被李纲苦苦劝阻:“祖宗社稷,岂可拱手让人,唯有死守。”临危受命的李纲,在京城四面围墙排兵布阵,配备防守器械,派精兵把手城外粮仓,防止敌军偷袭。当金兵兵临城下的时候,李纲亲自登城督战,一次次地击退金兵进攻。金兵见攻城无望,遂使出诱降的计策,而恐慌至极的钦宗很快就答应了议和条件,割让土地。
是年二月,金兵撤退,开封困局得以解除。然而,李纲因为反对议和冒死上谏而被贬谪出京。结果就在当年十二月,金兵卷土重来,第二次围困开封。钦宗慌乱中想起了李纲,急召李纲入京,但一切都太迟了。就在李纲星夜兼程奔来的路上,开封就被金兵攻破,徽钦二帝也被劫虏北去,是为“靖康之难”,北宋灭亡。
公元1127年五月,宋徽宗的另一个儿子赵构逃到南京,即位为帝,即宋高宗,重建宋朝,后称为南宋,以后定都临安,即现在的杭州。赵构是个自私又懦弱的皇帝,他根本不想打败金兵,收复失地,迎回二帝,而只是想着保住自己的皇位,苟且偷安,直把杭州作汴州。他任用金国派到南宋进行诱降活动的秦桧为宰相。绍兴十一年,他解除岳飞、韩世忠等大将的兵权,向金表示坚决议和的决心。不久,他与秦桧制造岳飞父子谋反冤案,以“莫须有”的罪名加以杀害,遂同金朝签订了屈辱投降的绍兴和议,双方以秦岭淮河为界。
三、封建体制的局限
南宋中后期奸相频出,朝政糜烂腐败,而处于漠北草原的蒙古人开始崛起。1206年,铁木真建立大蒙古国,征服金国后开始大举入侵南宋。南宋军民拼死抵抗,直到1276年南宋都城临安被攻占,1279年崖山海战宋军战败,宋末帝赵昺随陆秀夫背着跳海而死,南宋灭亡。
这使我们不禁思考:为什么面对如此卑鄙、昏聩的君主统治,人民却根本无可奈何?人民几乎没有任何选择的权力,只能听从命运的安排:来一个所谓的“好”皇帝,便以为是人民的大救星,感谢帝王恩赐的太平盛世;遇到昏君暴主,也只好痛苦地承受,同时许多人仍在高歌皇恩浩荡。最多只有少数人在做一些无谓的上书痛陈之类的抗争。这就是中国传统君主专制体制的运作特色。这个体制有时也的确能构造起外表相当金碧辉煌的大厦,然而它绝不是建立在一个坚实的基础之上,其质地是极其脆弱的。
约一百五十年后,蒙古铁骑也只用了一年多时间,就从北方势如破竹般地南下,攻克南宋都城临安。皇帝与后宫、众臣数千人被俘北迁,靖康之难一幕又逼真地重演,元政权很快就取代了宋王朝。通过上述的实例分析,你是否领悟到这座大厦突然轰然倒塌的主要原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