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药材流通领域存在药材难以溯源,种植信息不透明,一些药材不符合标准、缺乏准入机制,药材的来源、晾晒、包装、存储、运输没有相应的规范等。当前,我国中药材质量可追溯体系建设仍处于研究和起步阶段,实现中药材“来源可溯、去向可追、重点可控”仍面临很多现实难题。
现实难题待解
一是追溯品种多、情况复杂。传统中药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和中成药三大类。有调查显示,全国用于中药饮片和中成药生产的药材有1000~1200种,其中植物类药材有800~900种,占比达90%;动物类药材有100多种;矿物类药材有70~80种。中药材包括动物、植物、矿物与菌类四大类,生产或养殖过程复杂,产地多、地域广,因此,中药材质量追溯综合了鲜活产品、农产品、食品等多个行业的质量追溯特征,情况比较复杂。
二是质量追溯过程长、环节多。中药质量追溯全过程应包括药材种植/养殖、采收、产地初加工、中药饮片生产、中成药生产、物流及市场销售等多个环节。根据中药材的不同特性,有些药材可以直接鲜用,有些需要炮制成中药饮片后使用。从实践来看,药材采收后,经过多级收购商采购、包装、贮藏、运输、混批、混包、混储等环节,通常会导致药材的来源混杂,追溯过程长且环节多,很难做到全部溯源。在药材运输过程中,包装、仓储条件不规范,容易导致药材变质、污染,从而影响药材质量。中药材的生产、加工、包装、存储、运输等环节的质量标准规范不健全,也会造成进入溯源体系的中药材有假药劣药现象。
三是追溯平台搭建易、推广难。中药行业信息化水平较低,企业建立中药溯源体系需要增加投入、更新设备。一条大型流水线的优化,动辄需要投入数百万元。比如,一把医药行业应用的普通扫码枪的价格在1000元左右,但要加上“二维码”扫码功能,成本就升到了1800元左右。此外,加入流通追溯体系,企业原有的生产流程被拉长,生产效率降低,原本两个小时完成的工作,可能延长至3个小时。同时,加入溯源体系还意味着企业所有的生产、流通环节被公开,这也是一些企业不愿实施的重要原因。
四是中药溯源实施落地难。中药溯源必须从源头即中药材种植开始,包括基原(是否是《中国药典》规定的品种)、道地产地(是否是真正的道地产地)、种植技术与田间管理(不乱打农药和植物生长素等)、生长年限(白芍生长4年、人参5年等)、土地农药残留与重金属是否超标(种植前就要进行土壤检验)、采收时间与采挖技术(科学采挖杜绝抢青等)、田间整理与鲜品运输、产地加工(挑选、清洗、烘干、日晒)、包装等,环节众多, 中药溯源很难落地实施。比如种植过程,包括温度、湿度、光照、土壤环境、打农药等诸多因素,但种植者大多是个体户和农民,信息采集与记录不及时,再加上经营者热情不高、参与程度低,溯源系统推广程度差、执行力度有限。
从易到难推进
实现中药质量全程溯源,是保证人民群众用药安全的重要举措。笔者认为,全面建立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须统筹安排,先行试点,逐步推广。同时,要加强对中药材质量追溯体系的研究,建立和完善追溯体系配套技术,并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及管理规范,逐步建立中药材“从生产到消费”的质量可追溯体系。
一方面,从家种入手“先易后难”。目前,中药材常用品种大约有2300种,其中70%是野生品种,30%是家种品种;市场应用的中药材70%是家种品种,30%是野生品种。笔者建议,中药溯源首先应从使用量大的家种品种入手,研究方法、探索路径、积累经验,然后以点带面逐步推广。例如,党参、当归、黄芪、黄芩、川芎、泽泻、麦冬、黄连等家种药材品种,目前产地产区都比较集中,开展溯源比较容易。
另一方面,野生品种要“抓大留小”。野生中药材品种的溯源工作,应该“先易后难”“抓大留小”。“大”是指那些产地集中、用量大、采收简单、含量稳定容易把握的野生品种。如晋豫陕地区产的连翘,内蒙古、新疆产的肉苁蓉,甘肃礼县产的淫羊藿,西藏产的红景天等。这些野生药材品种产地相对集中,规格也不繁杂,外观性状特征明显,规范起来相对容易,有利于溯源工作的开展。而对于那些产地不一、规格繁杂、外观性状差异较大、真伪容易混淆的家种和野生品种,可以逐个细化梳理,循序渐进依次进行。
当前,中药材流通领域存在药材难以溯源,种植信息不透明,一些药材不符合标准、缺乏准入机制,药材的来源、晾晒、包装、存储、运输没有相应的规范等。当前,我国中药材质量可追溯体系建设仍处于研究和起步阶段,实现中药材“来源可溯、去向可追、重点可控”仍面临很多现实难题。
现实难题待解
一是追溯品种多、情况复杂。传统中药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和中成药三大类。有调查显示,全国用于中药饮片和中成药生产的药材有1000~1200种,其中植物类药材有800~900种,占比达90%;动物类药材有100多种;矿物类药材有70~80种。中药材包括动物、植物、矿物与菌类四大类,生产或养殖过程复杂,产地多、地域广,因此,中药材质量追溯综合了鲜活产品、农产品、食品等多个行业的质量追溯特征,情况比较复杂。
二是质量追溯过程长、环节多。中药质量追溯全过程应包括药材种植/养殖、采收、产地初加工、中药饮片生产、中成药生产、物流及市场销售等多个环节。根据中药材的不同特性,有些药材可以直接鲜用,有些需要炮制成中药饮片后使用。从实践来看,药材采收后,经过多级收购商采购、包装、贮藏、运输、混批、混包、混储等环节,通常会导致药材的来源混杂,追溯过程长且环节多,很难做到全部溯源。在药材运输过程中,包装、仓储条件不规范,容易导致药材变质、污染,从而影响药材质量。中药材的生产、加工、包装、存储、运输等环节的质量标准规范不健全,也会造成进入溯源体系的中药材有假药劣药现象。
三是追溯平台搭建易、推广难。中药行业信息化水平较低,企业建立中药溯源体系需要增加投入、更新设备。一条大型流水线的优化,动辄需要投入数百万元。比如,一把医药行业应用的普通扫码枪的价格在1000元左右,但要加上“二维码”扫码功能,成本就升到了1800元左右。此外,加入流通追溯体系,企业原有的生产流程被拉长,生产效率降低,原本两个小时完成的工作,可能延长至3个小时。同时,加入溯源体系还意味着企业所有的生产、流通环节被公开,这也是一些企业不愿实施的重要原因。
四是中药溯源实施落地难。中药溯源必须从源头即中药材种植开始,包括基原(是否是《中国药典》规定的品种)、道地产地(是否是真正的道地产地)、种植技术与田间管理(不乱打农药和植物生长素等)、生长年限(白芍生长4年、人参5年等)、土地农药残留与重金属是否超标(种植前就要进行土壤检验)、采收时间与采挖技术(科学采挖杜绝抢青等)、田间整理与鲜品运输、产地加工(挑选、清洗、烘干、日晒)、包装等,环节众多, 中药溯源很难落地实施。比如种植过程,包括温度、湿度、光照、土壤环境、打农药等诸多因素,但种植者大多是个体户和农民,信息采集与记录不及时,再加上经营者热情不高、参与程度低,溯源系统推广程度差、执行力度有限。
从易到难推进
实现中药质量全程溯源,是保证人民群众用药安全的重要举措。笔者认为,全面建立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须统筹安排,先行试点,逐步推广。同时,要加强对中药材质量追溯体系的研究,建立和完善追溯体系配套技术,并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及管理规范,逐步建立中药材“从生产到消费”的质量可追溯体系。
一方面,从家种入手“先易后难”。目前,中药材常用品种大约有2300种,其中70%是野生品种,30%是家种品种;市场应用的中药材70%是家种品种,30%是野生品种。笔者建议,中药溯源首先应从使用量大的家种品种入手,研究方法、探索路径、积累经验,然后以点带面逐步推广。例如,党参、当归、黄芪、黄芩、川芎、泽泻、麦冬、黄连等家种药材品种,目前产地产区都比较集中,开展溯源比较容易。
另一方面,野生品种要“抓大留小”。野生中药材品种的溯源工作,应该“先易后难”“抓大留小”。“大”是指那些产地集中、用量大、采收简单、含量稳定容易把握的野生品种。如晋豫陕地区产的连翘,内蒙古、新疆产的肉苁蓉,甘肃礼县产的淫羊藿,西藏产的红景天等。这些野生药材品种产地相对集中,规格也不繁杂,外观性状特征明显,规范起来相对容易,有利于溯源工作的开展。而对于那些产地不一、规格繁杂、外观性状差异较大、真伪容易混淆的家种和野生品种,可以逐个细化梳理,循序渐进依次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