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消暑
2017-06-24

插遍秧畴雨恰晴,

牧儿顶踵是升平。

秃穿犊鼻迎风去,

横坐牛腰趁草行。


夏季消暑


夏日气温高,暑热邪盛,人体心火较旺。中医认为,按五行规律,夏天心火旺而肺金、肾水虚衰,要注意补养肺肾之阴。夏季暑热邪盛,容易心烦气闷,同时汗液的排泄也会加快,阳气容易受损。一旦受损,到了秋天,很可能就没有足够的阳气可以收藏了,可能导致体质本来就差的人,免疫力下降,尤其对消化系统影响明显,容易诱发便秘、胃肠炎等疾病。

中暑的判断:


1.先兆中暑

在高温环境中,头晕、眼花、耳鸣、恶心、胸闷、心悸、无力、口渴、大汗、注意力不集中、四肢麻木、体温正常或稍高,一般不超过37.5℃。


2.轻度中暑

除上述表现外,面色潮红或苍白、恶心呕吐、气短、大汗、皮肤灼热或湿冷、脉搏细弱、心率增快、血压下降等呼吸、循环衰竭的早期表现,体温超过38℃。


3.重度中暑

中暑高热。体内大量热蓄积、出现嗜睡、昏迷、面色潮红、皮肤干热、无汗、呼吸急促、心率增快、血压下降、高热、体温可超过40℃。


中暑预防:


1.外出方面

出门记得要备好防晒用具,最好不要在上午10点至下午4点时在烈日下行走。如果此时必须外出,一定要戴遮阳帽、戴太阳镜、涂抹防晒霜,带上充足的水。此外,防暑降温药品,如十滴水、仁丹、藿香正气水等一定要备在身边。外出时的衣服尽量选用棉、麻、丝类的织物,少穿化纤类的衣服,以免大量出汗时不能及时散热。


2.饮水方面

首先应注意补充水分。夏季人体水分挥发较多,不能等渴了再喝水,那时身体已是缺水状态。另外,身体中的一些微量元素会随着水分的蒸发被带走,应适当喝一些盐水。


3.食物方面

要补充足够的蛋白质,如鱼、肉、蛋、奶和豆类;另外,还应多吃能预防中暑的新鲜蔬果,如西红柿、西瓜、苦瓜等。大量吃冷饮容易中暑,因为人体局部的温度突然降低会影响到各系统功能的正常运行。


4.睡眠方面

高温天气体力消耗也大,容易感到疲劳。充足的睡眠,可使大脑和身体各系统都得到放松,有助预防中暑。睡眠时注意不要躺在空调的出风口和电风扇下,以免患上空调病和热伤风。


中暑外治法:


1.刺血疗法取穴部位:十宣、曲泽、大椎、委中、金津、玉液。 

操作方法:常规消毒后,以三棱针点刺放血,或大椎加拔罐。对轻症中暑,刺血后挤出数滴血,片刻诸症即可消失。重症中暑者每天可挤出紫黑血液0.5-1毫升,并给予清凉饮料,针后约10分钟患者神志即可清醒,继而热退汗出,诸症消失。 


2.穴位按摩疗法:对轻症中暑,可取足三里、大椎、曲池、合谷、内关五穴,以单手拇指或双手指顺该穴经络走向,由轻至重在该穴位上掐压,缓慢疏推和点按穴位,反复进行3-5分钟,以局部产生酸、麻、痛、胀感为度。

3.重症中暑:除上述穴位按摩外,另增加人中、十宣、委中、阳陵泉、少冲五穴,以点掐、按压为主,每穴点掐、按压3-5分钟。经上述治疗后,给予清凉含盐饮料,或以银针针刺以上穴位,有增强疗效的作用。 

4.擦药疗法:取食盐一把,揉擦两手腕、双足心、两胁、前后心等8处,擦出许多红点后,患者即觉轻松而愈,适用于先兆中暑或轻度中暑。

中暑急救:


1.迅速把中暑患者移至通风阴凉处,让其仰卧,垫高头部,解开衣领,脱去或松开外套。若衣服被汗水湿透,应更换干衣服,同时开电扇或空调(应避免直吹),加速空气流动。

2.进行物理降温,用冷水、西瓜皮或稀释的酒精帮患者擦身,也可用冷水淋湿的毛巾或冰镇饮品放在患者颈部、腋窝或大腿根部等大动脉血管部位,帮助散热。

3.清醒者可喝些盐水,如还未清醒,用手指甲刺激人中穴,舒缓胸口的不适,可加按内关穴,按摩刺激中指尖端、百会穴、涌泉穴,令病人尽快苏醒。

4.清醒过来的病人,可服绿豆汤、淡盐水、糖盐水,或人丹、十滴水、藿香正气水(胶囊)等药物解暑。上吐下泻、腹胀、食欲不振的中暑病人宜选藿香正气水。

5.如果患者昏迷不醒或出现心力衰竭、呼吸困难、皮下出血或全身皮肤发黄等症状,应该立即送医院进行急救,切勿耽误病情。

中药解暑:


药方:生石膏30g、知母10g、甘草10g、芦根30g、西瓜翠衣30g。

用法:将以上各药放入锅中,加水适量,煮开后再熬10分钟;用纱布滤去药渣,加入适量的热水,泡澡15-30分钟。

功效:治以清暑泄热,对暑入阳明症,见突然高热、头痛头晕、汗多口渴、苔黄燥、脉洪数等效果良好。


药方:人参10g、麦冬30g、五味子10g、石斛10g、西瓜翠衣30g。

用法:将以上各药放入锅中,加水适量,煮开后再熬10分钟;用纱布滤去药渣,加入适量的热水,泡脚15-30分钟。

功效:益气,生津,固脱。对暑伤津气,气虚欲脱所致的发热骤降、大汗不止、心烦口渴、精神倦怠、脉虚无力等效果良好。


药方:羚羊角粉1.5g、钩藤10g、桑叶10g、川贝6g、鲜生地30g、菊花10g、生白芍10g、生甘草10g。

用法:将以上各药放入锅中,加水适量,煮开后再熬10分钟;用纱布滤去药渣,加入适量的热水,泡澡15-30分钟,

功效:清暑泄热,平肝息风。对暑热炽盛,引动肝风所致的发热、肢体抽搐、牙关紧闭、神昏不醒、脉象弦数等效果良好。


温馨提示:

1.炎炎夏日,假如胃肠经常性的受到大量冷食的刺激的话,就会加快肠胃的蠕动,这样就会缩短食物在小肠内的预留时间,从而导致人体对食物营养的吸收下降。


2.俗话说:“冬不坐石,夏不坐木”。夏天气温高,湿度大。木头,尤其是久置露天里的木料,椅凳等,露打雨淋,含水分较多,太阳一晒,温度升高,会向外散发出湿热,使人易患皮肤病、风湿和关节炎等。


3.夏季昼长夜短,气温高,人的新陈代谢旺盛,消耗量也大,容易疲劳。加上夜间炎热,睡不安稳,导致睡眠不足。因此,中午睡上一二个小时,对健康大有裨益。可使身体各系统得到休息,也是防止中暑的一项好措施。


4.炎夏,人们外出归来为尽快消汗除热,往往喜欢冲冷水浴来“快速冷却”,但由于人在阳光下吸收了大量的热量,如此“快速冷却”。使全身毛孔迅速闭合,使热量不能散发出而滞留体内,引起高热,还会因脑部毛细血管迅速收缩而引起供血不足,使人头晕目眩,重者还可引起休克。


5.夏天出汗多,有人一下子喝进很多水,会增加心脏负担,使血液浓度下降,甚至可出现心慌、气短、出虚汗等现象,渴极了应先喝少量的水,停一会儿再喝。


6.太阳镜能避免紫外线对眼睛的损伤,但如镜片颜色过深,会因视物不清而影响视力;如镜片颜色过浅,紫外线仍可透过镜片损伤眼睛。


愿好朋友化日光天瞻气宇,和风甘雨养心田


夏季消暑

插遍秧畴雨恰晴,

牧儿顶踵是升平。

秃穿犊鼻迎风去,

横坐牛腰趁草行。


夏季消暑


夏日气温高,暑热邪盛,人体心火较旺。中医认为,按五行规律,夏天心火旺而肺金、肾水虚衰,要注意补养肺肾之阴。夏季暑热邪盛,容易心烦气闷,同时汗液的排泄也会加快,阳气容易受损。一旦受损,到了秋天,很可能就没有足够的阳气可以收藏了,可能导致体质本来就差的人,免疫力下降,尤其对消化系统影响明显,容易诱发便秘、胃肠炎等疾病。

中暑的判断:


1.先兆中暑

在高温环境中,头晕、眼花、耳鸣、恶心、胸闷、心悸、无力、口渴、大汗、注意力不集中、四肢麻木、体温正常或稍高,一般不超过37.5℃。


2.轻度中暑

除上述表现外,面色潮红或苍白、恶心呕吐、气短、大汗、皮肤灼热或湿冷、脉搏细弱、心率增快、血压下降等呼吸、循环衰竭的早期表现,体温超过38℃。


3.重度中暑

中暑高热。体内大量热蓄积、出现嗜睡、昏迷、面色潮红、皮肤干热、无汗、呼吸急促、心率增快、血压下降、高热、体温可超过40℃。


中暑预防:


1.外出方面

出门记得要备好防晒用具,最好不要在上午10点至下午4点时在烈日下行走。如果此时必须外出,一定要戴遮阳帽、戴太阳镜、涂抹防晒霜,带上充足的水。此外,防暑降温药品,如十滴水、仁丹、藿香正气水等一定要备在身边。外出时的衣服尽量选用棉、麻、丝类的织物,少穿化纤类的衣服,以免大量出汗时不能及时散热。


2.饮水方面

首先应注意补充水分。夏季人体水分挥发较多,不能等渴了再喝水,那时身体已是缺水状态。另外,身体中的一些微量元素会随着水分的蒸发被带走,应适当喝一些盐水。


3.食物方面

要补充足够的蛋白质,如鱼、肉、蛋、奶和豆类;另外,还应多吃能预防中暑的新鲜蔬果,如西红柿、西瓜、苦瓜等。大量吃冷饮容易中暑,因为人体局部的温度突然降低会影响到各系统功能的正常运行。


4.睡眠方面

高温天气体力消耗也大,容易感到疲劳。充足的睡眠,可使大脑和身体各系统都得到放松,有助预防中暑。睡眠时注意不要躺在空调的出风口和电风扇下,以免患上空调病和热伤风。


中暑外治法:


1.刺血疗法取穴部位:十宣、曲泽、大椎、委中、金津、玉液。 

操作方法:常规消毒后,以三棱针点刺放血,或大椎加拔罐。对轻症中暑,刺血后挤出数滴血,片刻诸症即可消失。重症中暑者每天可挤出紫黑血液0.5-1毫升,并给予清凉饮料,针后约10分钟患者神志即可清醒,继而热退汗出,诸症消失。 


2.穴位按摩疗法:对轻症中暑,可取足三里、大椎、曲池、合谷、内关五穴,以单手拇指或双手指顺该穴经络走向,由轻至重在该穴位上掐压,缓慢疏推和点按穴位,反复进行3-5分钟,以局部产生酸、麻、痛、胀感为度。

3.重症中暑:除上述穴位按摩外,另增加人中、十宣、委中、阳陵泉、少冲五穴,以点掐、按压为主,每穴点掐、按压3-5分钟。经上述治疗后,给予清凉含盐饮料,或以银针针刺以上穴位,有增强疗效的作用。 

4.擦药疗法:取食盐一把,揉擦两手腕、双足心、两胁、前后心等8处,擦出许多红点后,患者即觉轻松而愈,适用于先兆中暑或轻度中暑。

中暑急救:


1.迅速把中暑患者移至通风阴凉处,让其仰卧,垫高头部,解开衣领,脱去或松开外套。若衣服被汗水湿透,应更换干衣服,同时开电扇或空调(应避免直吹),加速空气流动。

2.进行物理降温,用冷水、西瓜皮或稀释的酒精帮患者擦身,也可用冷水淋湿的毛巾或冰镇饮品放在患者颈部、腋窝或大腿根部等大动脉血管部位,帮助散热。

3.清醒者可喝些盐水,如还未清醒,用手指甲刺激人中穴,舒缓胸口的不适,可加按内关穴,按摩刺激中指尖端、百会穴、涌泉穴,令病人尽快苏醒。

4.清醒过来的病人,可服绿豆汤、淡盐水、糖盐水,或人丹、十滴水、藿香正气水(胶囊)等药物解暑。上吐下泻、腹胀、食欲不振的中暑病人宜选藿香正气水。

5.如果患者昏迷不醒或出现心力衰竭、呼吸困难、皮下出血或全身皮肤发黄等症状,应该立即送医院进行急救,切勿耽误病情。

中药解暑:


药方:生石膏30g、知母10g、甘草10g、芦根30g、西瓜翠衣30g。

用法:将以上各药放入锅中,加水适量,煮开后再熬10分钟;用纱布滤去药渣,加入适量的热水,泡澡15-30分钟。

功效:治以清暑泄热,对暑入阳明症,见突然高热、头痛头晕、汗多口渴、苔黄燥、脉洪数等效果良好。


药方:人参10g、麦冬30g、五味子10g、石斛10g、西瓜翠衣30g。

用法:将以上各药放入锅中,加水适量,煮开后再熬10分钟;用纱布滤去药渣,加入适量的热水,泡脚15-30分钟。

功效:益气,生津,固脱。对暑伤津气,气虚欲脱所致的发热骤降、大汗不止、心烦口渴、精神倦怠、脉虚无力等效果良好。


药方:羚羊角粉1.5g、钩藤10g、桑叶10g、川贝6g、鲜生地30g、菊花10g、生白芍10g、生甘草10g。

用法:将以上各药放入锅中,加水适量,煮开后再熬10分钟;用纱布滤去药渣,加入适量的热水,泡澡15-30分钟,

功效:清暑泄热,平肝息风。对暑热炽盛,引动肝风所致的发热、肢体抽搐、牙关紧闭、神昏不醒、脉象弦数等效果良好。


温馨提示:

1.炎炎夏日,假如胃肠经常性的受到大量冷食的刺激的话,就会加快肠胃的蠕动,这样就会缩短食物在小肠内的预留时间,从而导致人体对食物营养的吸收下降。


2.俗话说:“冬不坐石,夏不坐木”。夏天气温高,湿度大。木头,尤其是久置露天里的木料,椅凳等,露打雨淋,含水分较多,太阳一晒,温度升高,会向外散发出湿热,使人易患皮肤病、风湿和关节炎等。


3.夏季昼长夜短,气温高,人的新陈代谢旺盛,消耗量也大,容易疲劳。加上夜间炎热,睡不安稳,导致睡眠不足。因此,中午睡上一二个小时,对健康大有裨益。可使身体各系统得到休息,也是防止中暑的一项好措施。


4.炎夏,人们外出归来为尽快消汗除热,往往喜欢冲冷水浴来“快速冷却”,但由于人在阳光下吸收了大量的热量,如此“快速冷却”。使全身毛孔迅速闭合,使热量不能散发出而滞留体内,引起高热,还会因脑部毛细血管迅速收缩而引起供血不足,使人头晕目眩,重者还可引起休克。


5.夏天出汗多,有人一下子喝进很多水,会增加心脏负担,使血液浓度下降,甚至可出现心慌、气短、出虚汗等现象,渴极了应先喝少量的水,停一会儿再喝。


6.太阳镜能避免紫外线对眼睛的损伤,但如镜片颜色过深,会因视物不清而影响视力;如镜片颜色过浅,紫外线仍可透过镜片损伤眼睛。


愿好朋友化日光天瞻气宇,和风甘雨养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