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溯源
2018-12-27

中医药文化.jpg

古人智慧无限量,

内外全科妙语扬。

医药文化根深远,

我辈传承耀祖光。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溯源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语出《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是中国古代医家在对天人关系思考过程中,基于对四时规律的观察,引申出的针对人体如何顺应四季规律以调整个体阴阳和谐的一种原则性的提法,为历代医家、道家、养生家所重视,至今不衰。

秦汉时期:探究天人合一,理论大廓形成

秦汉时期,随着哲学向医学的渗透,许多哲理性医学理论观点逐渐形成。就理论基础构建而言,《黄帝内经》将阴阳五行学说贯穿其中,如“言阴与阳,合于五行,五藏六府,亦有所藏,四时八风,尽有阴阳”,另对于脏腑与外在环境和四时阴阳的变化规律予以探索,先后有“藏气法时”论,即“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有“四时五藏阴阳”论,即“五藏应四时,各有收受”,以及“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等,基本定义了自然界阴阳变化的一般规律,也就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法则,凡养生、疗疾必须顺应“四时之序”。


隋唐时期:医道齐聚养生,注重饮食起居

隋唐时期是我国佛教与道教的全盛时期,医家的学术思想和医疗经验与道家的养生学说互相借鉴,丰富了中医学的理论。医家受限于《内经》注解方法,唯从饮食起居方面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理论加以理解。如王冰整理编《黄帝内经》次成《素问注》,首次把饮食五味和人体脏气盛衰与四时变化联系起来,提出“春食凉,夏食寒,以养于阳;秋食温,冬食热,以养于阴”。


宋金元时期:理法针药齐备,学术思想争鸣

宋金元时期医家继续尝试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应用于养生、针刺等实践,并在实践中总结,也体现了不同医家的学术特点。如“时当温,必将理以凉;时当暑,必将理以冷,凉冷合宜,不可太过,故能扶阴气以养阳气也。”养阴法,如“时当凉,必将理以温;时当寒,必将理以热,温热合宜,不可太过,故能扶阳气以养阴气也。”


明清时期:敢于变通权宜,积极实践创新

明清时期医家对于“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理论的理解与应用更为灵活,不但有对前人注经疏义的评价,有四时用药的规范,有对阴阳辨证的深层理解,以及对体质学说的发挥。使“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理论得以丰富和发展。李时珍《本草纲目》专论“四时用药”,依据“必先岁气,毋伐天和”,提出“升降浮沉则顺之,寒热温凉则逆之”。叶桂《临证指南医案》所收载虚劳、痹病医案各一则,均有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理论应用其中,一则强调患者体质,一则强调治则治法,应视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思想在临床实践的典范。


祝好朋友福如东海滔滔至,财似春潮滚滚来!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溯源

中医药文化.jpg

古人智慧无限量,

内外全科妙语扬。

医药文化根深远,

我辈传承耀祖光。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溯源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语出《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是中国古代医家在对天人关系思考过程中,基于对四时规律的观察,引申出的针对人体如何顺应四季规律以调整个体阴阳和谐的一种原则性的提法,为历代医家、道家、养生家所重视,至今不衰。

秦汉时期:探究天人合一,理论大廓形成

秦汉时期,随着哲学向医学的渗透,许多哲理性医学理论观点逐渐形成。就理论基础构建而言,《黄帝内经》将阴阳五行学说贯穿其中,如“言阴与阳,合于五行,五藏六府,亦有所藏,四时八风,尽有阴阳”,另对于脏腑与外在环境和四时阴阳的变化规律予以探索,先后有“藏气法时”论,即“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有“四时五藏阴阳”论,即“五藏应四时,各有收受”,以及“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等,基本定义了自然界阴阳变化的一般规律,也就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法则,凡养生、疗疾必须顺应“四时之序”。


隋唐时期:医道齐聚养生,注重饮食起居

隋唐时期是我国佛教与道教的全盛时期,医家的学术思想和医疗经验与道家的养生学说互相借鉴,丰富了中医学的理论。医家受限于《内经》注解方法,唯从饮食起居方面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理论加以理解。如王冰整理编《黄帝内经》次成《素问注》,首次把饮食五味和人体脏气盛衰与四时变化联系起来,提出“春食凉,夏食寒,以养于阳;秋食温,冬食热,以养于阴”。


宋金元时期:理法针药齐备,学术思想争鸣

宋金元时期医家继续尝试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应用于养生、针刺等实践,并在实践中总结,也体现了不同医家的学术特点。如“时当温,必将理以凉;时当暑,必将理以冷,凉冷合宜,不可太过,故能扶阴气以养阳气也。”养阴法,如“时当凉,必将理以温;时当寒,必将理以热,温热合宜,不可太过,故能扶阳气以养阴气也。”


明清时期:敢于变通权宜,积极实践创新

明清时期医家对于“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理论的理解与应用更为灵活,不但有对前人注经疏义的评价,有四时用药的规范,有对阴阳辨证的深层理解,以及对体质学说的发挥。使“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理论得以丰富和发展。李时珍《本草纲目》专论“四时用药”,依据“必先岁气,毋伐天和”,提出“升降浮沉则顺之,寒热温凉则逆之”。叶桂《临证指南医案》所收载虚劳、痹病医案各一则,均有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理论应用其中,一则强调患者体质,一则强调治则治法,应视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思想在临床实践的典范。


祝好朋友福如东海滔滔至,财似春潮滚滚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