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中医发展进程(五)
2018-02-08

中医药文化.jpg


中医文化古而精,

百法对症应数灵。

博施济众亲邻里,

辩证施治细叮咛。



传统中医发展进程(五)


传统中医历史悠久,理论体系完整,疗法独特,蕴藏丰富的实践经验。纵览历史发展进程,其医学基础早在二千年前已形成,历代医家继承前人知识,阐发其理论,使原有基础得到充实和发挥,再结合各自的文化修养和医学经验,不断补充、创新,而形成现今的局面。总括来说,中医学的发展是以典籍注释为主导;利用前人奠定的基础为依据,将内容不断注释而逐步完善起来的。


六、医药学理论和实践进一步发展

明 (公元1368 - 1644年)

1586年,马莳《黄帝内经素问灵枢注证发微》将《素问》《灵枢》重新分卷加以注释,也是《灵枢》的最早全注本;1589年,方有执《伤寒论条辨》将《伤寒论》原文详加考订注释;1591年,高濂《遵生八笺》有关养生保健的论述;1601年,杨继洲《针灸大成》介绍了综合针灸与药物治疗的经验,是明代重要的针灸专书;1602年,王肯堂《证治准绳》包括杂病、类方、伤寒、疡疮、幼科、女科共六科诊治法则,又称《六科准绳》;1604年,龚云林《小儿推拿秘旨》总结了前人有关小儿按摩疗法及成就,并加入作者经验。


1615年,龚延贤《寿世保元》述内、外、妇、儿各科病证的诊断及综合疗法;1617年,陈实功《外科正宗》主张对外科疾病调理脾胃,并对多项手术及癌肿有精确描述;1620年,武之望《济阴纲目》以经、带、胎、产诸病分列纲目编撰,便于妇科临证应用;1622年,缪希雍《炮炙大法》对学习、研究中药炮制法,及用药注意事项均有重要参考价值;1624年,张介宾《类经》根据性质将《内经》原文再分类,并予以注解,很有参考价值。


1632年,陈司成《霉疮秘录》较早的梅毒专书;1640年,张景岳《景岳全书》有关内科疾病的综合性医籍,包括理论、诊断、治疗、各家论述评议、经验、方剂等,是论述理论与临症各科诊治的全书;1642年,吴有性《温疫论》创立「戾气」学说,即现代有关细菌或病毒性传染病学说,对传染病的发展有突出贡献。


清 (公元1644 - 1911年)

1644年,傅仁宇《审视瑶函》记载眼科病证108证,308余方剂,附有插图,又称为《眼科大全》;1665年,祁坤《外科大成》记有外科辨证论治要点与常用方剂;1669年,柯琴《伤寒来苏集》为《伤寒论注》《伤寒论翼》《伤寒附翼》合编本;1670年,张志聪《黄帝内经素问灵枢集注》使《内经》的不少疑难问题得到阐明;1682年,汪昂《医方集解》一本应用较广的方书;1687年,赵献可《医贯》强调「命门之火」的重要,提倡温补疗法。


1694年,汪昂《本草备要》介绍药性专书,书中已明确地指出吸烟的祸害;1695年,夏鼎《幼科铁镜》对儿科的推拿疗法颇为重视,阐述了作者本人的经验与见解,对于指纹望诊及惊病的各种病证也提出不同的看法;1697年,王宏翰《古今医史》有关医学史论述;1723年,蒋廷锡《古今图书集成》受命于清政府编辑的大型类书,内有《医部全录》520卷;1729年,尤怡《金匮要略心典》对《金匮要略》进行校正、注释和阐述,说理清楚。


祝好朋友家业兴旺财源广,老少平安福寿长!


传统中医发展进程(五)

中医药文化.jpg


中医文化古而精,

百法对症应数灵。

博施济众亲邻里,

辩证施治细叮咛。



传统中医发展进程(五)


传统中医历史悠久,理论体系完整,疗法独特,蕴藏丰富的实践经验。纵览历史发展进程,其医学基础早在二千年前已形成,历代医家继承前人知识,阐发其理论,使原有基础得到充实和发挥,再结合各自的文化修养和医学经验,不断补充、创新,而形成现今的局面。总括来说,中医学的发展是以典籍注释为主导;利用前人奠定的基础为依据,将内容不断注释而逐步完善起来的。


六、医药学理论和实践进一步发展

明 (公元1368 - 1644年)

1586年,马莳《黄帝内经素问灵枢注证发微》将《素问》《灵枢》重新分卷加以注释,也是《灵枢》的最早全注本;1589年,方有执《伤寒论条辨》将《伤寒论》原文详加考订注释;1591年,高濂《遵生八笺》有关养生保健的论述;1601年,杨继洲《针灸大成》介绍了综合针灸与药物治疗的经验,是明代重要的针灸专书;1602年,王肯堂《证治准绳》包括杂病、类方、伤寒、疡疮、幼科、女科共六科诊治法则,又称《六科准绳》;1604年,龚云林《小儿推拿秘旨》总结了前人有关小儿按摩疗法及成就,并加入作者经验。


1615年,龚延贤《寿世保元》述内、外、妇、儿各科病证的诊断及综合疗法;1617年,陈实功《外科正宗》主张对外科疾病调理脾胃,并对多项手术及癌肿有精确描述;1620年,武之望《济阴纲目》以经、带、胎、产诸病分列纲目编撰,便于妇科临证应用;1622年,缪希雍《炮炙大法》对学习、研究中药炮制法,及用药注意事项均有重要参考价值;1624年,张介宾《类经》根据性质将《内经》原文再分类,并予以注解,很有参考价值。


1632年,陈司成《霉疮秘录》较早的梅毒专书;1640年,张景岳《景岳全书》有关内科疾病的综合性医籍,包括理论、诊断、治疗、各家论述评议、经验、方剂等,是论述理论与临症各科诊治的全书;1642年,吴有性《温疫论》创立「戾气」学说,即现代有关细菌或病毒性传染病学说,对传染病的发展有突出贡献。


清 (公元1644 - 1911年)

1644年,傅仁宇《审视瑶函》记载眼科病证108证,308余方剂,附有插图,又称为《眼科大全》;1665年,祁坤《外科大成》记有外科辨证论治要点与常用方剂;1669年,柯琴《伤寒来苏集》为《伤寒论注》《伤寒论翼》《伤寒附翼》合编本;1670年,张志聪《黄帝内经素问灵枢集注》使《内经》的不少疑难问题得到阐明;1682年,汪昂《医方集解》一本应用较广的方书;1687年,赵献可《医贯》强调「命门之火」的重要,提倡温补疗法。


1694年,汪昂《本草备要》介绍药性专书,书中已明确地指出吸烟的祸害;1695年,夏鼎《幼科铁镜》对儿科的推拿疗法颇为重视,阐述了作者本人的经验与见解,对于指纹望诊及惊病的各种病证也提出不同的看法;1697年,王宏翰《古今医史》有关医学史论述;1723年,蒋廷锡《古今图书集成》受命于清政府编辑的大型类书,内有《医部全录》520卷;1729年,尤怡《金匮要略心典》对《金匮要略》进行校正、注释和阐述,说理清楚。


祝好朋友家业兴旺财源广,老少平安福寿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