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疗法
2017-08-17

中医药文化.jpg


艾绒飘香通气血,

烧灼温熨驱湿邪。

防病免疫强机能,

温补肾气古今借。


艾灸疗法


艾灸疗法简称灸法,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统医学中最古老的医疗方法之一。是运用艾绒或其他药物在体表的穴位上烧灼、温熨,借灸火的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以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治法。灸法对百余种疾病有较好的疗效,历史上曾广泛应用于临床,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过巨大贡献。



【发展历程】


灸法是随着火的应用而产生的,并在其应用实践中不断发展。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以艾灸治病就已经很流行了,那么艾灸的出现就应该更早。目前可以看到的艾灸治病的医案不是记录在医书当中,而是记录在史书《左传》中。公元前581年,晋景公得了一场大病,于是请当时的名医,秦国太医令医缓来医治。医缓检查晋景公的疾病后说:“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治焉”。晋朝杜预注解,“攻”指艾灸,“达”指针刺。这段文字是说,医缓认为晋景公的病治不好了,因为病位于“肓之上,膏之下”,既不能艾灸,也不能针刺,吃药也治不了了。这也是成语“病入膏肓”的来历。虽然医缓没治好晋景公的病,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在战国时期,艾灸就是一种重要的医疗手段了。



以前,认为在医学专著中,灸法最早见于《黄帝内经》。但是,随着考古发现,对艾灸的认识也在不断的修正。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众多的出土文物中,发现了3篇记载有关经脉灸法的帛书,是目前见到的《内经》以前的珍贵医学文献,也把对中医艾灸的认识大大提前了。通过这3篇残缺不全的文字,我们依然能够窥测远古先民以火治病的起源、方法和应用。



【灸法功能】


艾灸疗法能健身、防病、治病,激发、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常用穴位】


艾灸不仅可以治疗常见疾病,更是养生抗衰的好方法。你不需要被繁复的穴位所困扰,只要记住人体四大养生要穴——关元、命门、中脘、足三里,通过艾灸即可温补脾肾,补益肾气,提高人体免疫力,促进身体健康,预防早衰。



【注意事宜】


穴位艾灸顺序:古人对于艾灸的顺序,有着明确的论述,就阴阳而言,如《千金要方》说:“凡灸当先阳后阴,先上后下”。《明堂灸经》也指出:“先灸上,后灸下;先灸少,后灸多”。这是说艾灸的一般顺序是 :先灸背部,再灸胸腹部;先灸上部再灸下部,先灸头部再灸四肢;就壮数而言,先灸少而后灸多,即由小逐渐增强;就大小而言,先灸艾炷小者而后灸大者,每壮递增。在临床上艾灸时,需结合病情,灵活应用,不能拘执不变。



祝好朋友山静日长仁者寿,荷风香善圣之清!


艾灸疗法

中医药文化.jpg


艾绒飘香通气血,

烧灼温熨驱湿邪。

防病免疫强机能,

温补肾气古今借。


艾灸疗法


艾灸疗法简称灸法,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统医学中最古老的医疗方法之一。是运用艾绒或其他药物在体表的穴位上烧灼、温熨,借灸火的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以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治法。灸法对百余种疾病有较好的疗效,历史上曾广泛应用于临床,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过巨大贡献。



【发展历程】


灸法是随着火的应用而产生的,并在其应用实践中不断发展。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以艾灸治病就已经很流行了,那么艾灸的出现就应该更早。目前可以看到的艾灸治病的医案不是记录在医书当中,而是记录在史书《左传》中。公元前581年,晋景公得了一场大病,于是请当时的名医,秦国太医令医缓来医治。医缓检查晋景公的疾病后说:“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治焉”。晋朝杜预注解,“攻”指艾灸,“达”指针刺。这段文字是说,医缓认为晋景公的病治不好了,因为病位于“肓之上,膏之下”,既不能艾灸,也不能针刺,吃药也治不了了。这也是成语“病入膏肓”的来历。虽然医缓没治好晋景公的病,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在战国时期,艾灸就是一种重要的医疗手段了。



以前,认为在医学专著中,灸法最早见于《黄帝内经》。但是,随着考古发现,对艾灸的认识也在不断的修正。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众多的出土文物中,发现了3篇记载有关经脉灸法的帛书,是目前见到的《内经》以前的珍贵医学文献,也把对中医艾灸的认识大大提前了。通过这3篇残缺不全的文字,我们依然能够窥测远古先民以火治病的起源、方法和应用。



【灸法功能】


艾灸疗法能健身、防病、治病,激发、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常用穴位】


艾灸不仅可以治疗常见疾病,更是养生抗衰的好方法。你不需要被繁复的穴位所困扰,只要记住人体四大养生要穴——关元、命门、中脘、足三里,通过艾灸即可温补脾肾,补益肾气,提高人体免疫力,促进身体健康,预防早衰。



【注意事宜】


穴位艾灸顺序:古人对于艾灸的顺序,有着明确的论述,就阴阳而言,如《千金要方》说:“凡灸当先阳后阴,先上后下”。《明堂灸经》也指出:“先灸上,后灸下;先灸少,后灸多”。这是说艾灸的一般顺序是 :先灸背部,再灸胸腹部;先灸上部再灸下部,先灸头部再灸四肢;就壮数而言,先灸少而后灸多,即由小逐渐增强;就大小而言,先灸艾炷小者而后灸大者,每壮递增。在临床上艾灸时,需结合病情,灵活应用,不能拘执不变。



祝好朋友山静日长仁者寿,荷风香善圣之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