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药
2016-04-21



                                                             【中医药文化】


中医中药盛名远,

趣闻轶事万代传。

物华天宝蜀山水,

古今医统称大典。



『川药』

    天府之国四川,自古出名医、产中药,据历史文献记载,从汉代至明清,见诸文献记载的四川医家有1000余人,影响医坛2000多年,历久不衰;川产道地药材,享誉国内外,业内素有“无川药不成方”的赞誉。


发展

    汉代以涪翁、程高、郭玉为代表的四川医家,奠定了古蜀针灸学派。涪翁为四川绵阳人,曾撰著《针经》,开巴蜀针灸先河,影响深远。郭玉为涪翁弟子,曾任汉代太医丞。


    1993年在四川绵阳双包山汉墓出土了最早的汉代针灸经脉漆人;2013年在成都老管山再次出土了汉代针灸漆人和920支医简,带有“心”“肺”等线刻小字的人体经穴髹漆人像是我国考古史上首次发现,应是迄今我国发现的最早、最完整的经穴人体医学模型,其精美程度令人咋舌!又一次证明了针灸学派在巴蜀的渊源和影响。

    自东汉以来历经二千多年,不仅传授道家的思想,道医的学术思想也因此启蒙产生,道家注重炼丹和养生,一些道家也兼行医术,如晋代蜀医李常在、李八百,宋代皇甫坦,以及明代著名医家韩懋(号飞霞道人)等,丹道医学在四川影响深远。


    川药以回阳救逆、破阴除寒的附子为代表的川产道地药材,既为中医治病提供了优良的药材,也孕育了以附子温阳为大法的扶阳学派。清末四川邛崃人郑钦安提出了中医扶阳理论,他的《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恒论》为奠基之作,开创了以运用附、姜、桂为重点药物的温阳学派。

    清代西学东进,受西学影响,中西汇通学说开始萌芽,四川成都人唐宗海以敏锐的目光捕捉西学之长,融汇中西,撰著了《中西汇通医书五种》成为了以“中西汇通”命名的第一种完整著作,也是后来人们将主张中西医兼融思想的医家称为“中西医汇通派”的由来。


    李斯炽先生,在1936年创立了四川国医学院,全名为“中央国医馆四川分馆医学院”简称“四川国医学院”,该院为国家批准的办学机构,虽属民办但带有官方性质。培养高等中医药人才1000余人,这些人后来大多数都成为了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医药领军人物,成为了四川中医药发展的功臣。


主要药材

    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获悉,仅四川全省产各种植物、动物、矿物、菌藻等类药材达4103种,占《中药大辞典》收载的5760种的72%。其中动物药102种、植物药3963种,矿物药38种,总产藏量约在100亿吨以上。主要的有川黄连、川贝母、川乌、川白芷、川芎、川牛膝、麝香等等,已成为中国第一大“天然药库”。



川贝母历史沿革

    历代主要本草对“贝母”皆有记载,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气味辛、平,无毒,主伤寒烦热,淋沥邪气,疝症,喉痹,乳难。”陶宏景谓之“形似聚贝子,故名贝母”。


    《本草纲目》收载贝母来源多种,但应用不分功效差异,产山西、河南、安徽、江西、湖北、江苏、浙江等省,以峡州(湖北宜昌)、越州(浙江绍兴)为道地,未见川蜀产的明确记载。 

    明代《本草汇言》提出“必以川者为妙”之后,至18世纪末,古代医家对川贝母及其他品种有了进一步认识和区分,分辨形、性、味、功效、临床适应证。认为川贝与其他贝母共具润肺清热、止咳化痰、开郁散结功能,但认定为川贝母为其上品。


    《本草汇言》:“贝母,开郁、下气、化痰之药也。润肺消痰,止咳定喘,则虚劳火结之证„„必以川者为妙。若解痈毒,破瘾结,消实痰,敷恶疮,又以浙者为佳。然川者味淡性优,浙者味苦性劣,二者以分别用。 

    吴仪洛《本草从新》:“川产开瓣,圆正底平者良;浙江产形大,亦能化痰,散结,解毒。”“川产最佳,圆正底平,开瓣味甘;像山贝母,体坚味苦,去时感风痰;浙贝形大味苦,治外科证痰毒。” 

    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引百草镜云:“出川者曰川贝”,“川产味甘,间有微苦,总不似他产之一味、苦而不甘者也,补气利痰而不寒”。 



川医骄傲

    北京四大名医之首的肖龙友先生,为四川三台人,是中医界最早的学部委员(院士,1955年),中央文史馆馆员(1951年),集医道、文史、书法、收藏等为一身,是中医界难得的全才!其厚重的人文功底、精湛的医术、精美的书法、高尚的品德,可谓“厚德载物”的典范,2010年9月9日故宫博物院在北京为肖龙友先生诞辰140周年、逝世50周年,隆重举办了《肖龙友先生捐赠文物精品展》,以缅怀和表彰先生的收藏鉴赏水平和拳拳的爱国情怀。肖龙友先生是一代举子、一代儒医,精通文史,书法绝伦,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医界的泰斗、国学家、教育家、临床大家,是四川的骄傲,也是我辈的楷模!



长寿之神彭祖

    彭祖,号称活了800岁,相传他经历了尧舜夏商诸朝,据《华阳国志》载:“彭祖本生蜀”,“彭祖家其彭蒙”,由此可见,彭祖不但家在彭山,而且他晚年也归根落叶于此,死后葬于彭祖山。彭祖山座落在成都彭山县,彭祖的长寿经验在于注意养生锻炼,他是我国气功的最早创始人。他的健身法,被后人写成《彭祖引导法》,他善烹饪之术,他的“雉羹之道”被誉为“天下第一羹”,屈原在《楚辞·天问》中写道:“彭铿斟雉,帝何飨?受寿永多,夫何久长?”反映了彭祖在推动我国饮食养生方面所作出的贡献。


    祝好朋友无事在心惟极乐,有功于世不虚生!




川药



                                                             【中医药文化】


中医中药盛名远,

趣闻轶事万代传。

物华天宝蜀山水,

古今医统称大典。



『川药』

    天府之国四川,自古出名医、产中药,据历史文献记载,从汉代至明清,见诸文献记载的四川医家有1000余人,影响医坛2000多年,历久不衰;川产道地药材,享誉国内外,业内素有“无川药不成方”的赞誉。


发展

    汉代以涪翁、程高、郭玉为代表的四川医家,奠定了古蜀针灸学派。涪翁为四川绵阳人,曾撰著《针经》,开巴蜀针灸先河,影响深远。郭玉为涪翁弟子,曾任汉代太医丞。


    1993年在四川绵阳双包山汉墓出土了最早的汉代针灸经脉漆人;2013年在成都老管山再次出土了汉代针灸漆人和920支医简,带有“心”“肺”等线刻小字的人体经穴髹漆人像是我国考古史上首次发现,应是迄今我国发现的最早、最完整的经穴人体医学模型,其精美程度令人咋舌!又一次证明了针灸学派在巴蜀的渊源和影响。

    自东汉以来历经二千多年,不仅传授道家的思想,道医的学术思想也因此启蒙产生,道家注重炼丹和养生,一些道家也兼行医术,如晋代蜀医李常在、李八百,宋代皇甫坦,以及明代著名医家韩懋(号飞霞道人)等,丹道医学在四川影响深远。


    川药以回阳救逆、破阴除寒的附子为代表的川产道地药材,既为中医治病提供了优良的药材,也孕育了以附子温阳为大法的扶阳学派。清末四川邛崃人郑钦安提出了中医扶阳理论,他的《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恒论》为奠基之作,开创了以运用附、姜、桂为重点药物的温阳学派。

    清代西学东进,受西学影响,中西汇通学说开始萌芽,四川成都人唐宗海以敏锐的目光捕捉西学之长,融汇中西,撰著了《中西汇通医书五种》成为了以“中西汇通”命名的第一种完整著作,也是后来人们将主张中西医兼融思想的医家称为“中西医汇通派”的由来。


    李斯炽先生,在1936年创立了四川国医学院,全名为“中央国医馆四川分馆医学院”简称“四川国医学院”,该院为国家批准的办学机构,虽属民办但带有官方性质。培养高等中医药人才1000余人,这些人后来大多数都成为了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医药领军人物,成为了四川中医药发展的功臣。


主要药材

    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获悉,仅四川全省产各种植物、动物、矿物、菌藻等类药材达4103种,占《中药大辞典》收载的5760种的72%。其中动物药102种、植物药3963种,矿物药38种,总产藏量约在100亿吨以上。主要的有川黄连、川贝母、川乌、川白芷、川芎、川牛膝、麝香等等,已成为中国第一大“天然药库”。



川贝母历史沿革

    历代主要本草对“贝母”皆有记载,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气味辛、平,无毒,主伤寒烦热,淋沥邪气,疝症,喉痹,乳难。”陶宏景谓之“形似聚贝子,故名贝母”。


    《本草纲目》收载贝母来源多种,但应用不分功效差异,产山西、河南、安徽、江西、湖北、江苏、浙江等省,以峡州(湖北宜昌)、越州(浙江绍兴)为道地,未见川蜀产的明确记载。 

    明代《本草汇言》提出“必以川者为妙”之后,至18世纪末,古代医家对川贝母及其他品种有了进一步认识和区分,分辨形、性、味、功效、临床适应证。认为川贝与其他贝母共具润肺清热、止咳化痰、开郁散结功能,但认定为川贝母为其上品。


    《本草汇言》:“贝母,开郁、下气、化痰之药也。润肺消痰,止咳定喘,则虚劳火结之证„„必以川者为妙。若解痈毒,破瘾结,消实痰,敷恶疮,又以浙者为佳。然川者味淡性优,浙者味苦性劣,二者以分别用。 

    吴仪洛《本草从新》:“川产开瓣,圆正底平者良;浙江产形大,亦能化痰,散结,解毒。”“川产最佳,圆正底平,开瓣味甘;像山贝母,体坚味苦,去时感风痰;浙贝形大味苦,治外科证痰毒。” 

    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引百草镜云:“出川者曰川贝”,“川产味甘,间有微苦,总不似他产之一味、苦而不甘者也,补气利痰而不寒”。 



川医骄傲

    北京四大名医之首的肖龙友先生,为四川三台人,是中医界最早的学部委员(院士,1955年),中央文史馆馆员(1951年),集医道、文史、书法、收藏等为一身,是中医界难得的全才!其厚重的人文功底、精湛的医术、精美的书法、高尚的品德,可谓“厚德载物”的典范,2010年9月9日故宫博物院在北京为肖龙友先生诞辰140周年、逝世50周年,隆重举办了《肖龙友先生捐赠文物精品展》,以缅怀和表彰先生的收藏鉴赏水平和拳拳的爱国情怀。肖龙友先生是一代举子、一代儒医,精通文史,书法绝伦,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医界的泰斗、国学家、教育家、临床大家,是四川的骄傲,也是我辈的楷模!



长寿之神彭祖

    彭祖,号称活了800岁,相传他经历了尧舜夏商诸朝,据《华阳国志》载:“彭祖本生蜀”,“彭祖家其彭蒙”,由此可见,彭祖不但家在彭山,而且他晚年也归根落叶于此,死后葬于彭祖山。彭祖山座落在成都彭山县,彭祖的长寿经验在于注意养生锻炼,他是我国气功的最早创始人。他的健身法,被后人写成《彭祖引导法》,他善烹饪之术,他的“雉羹之道”被誉为“天下第一羹”,屈原在《楚辞·天问》中写道:“彭铿斟雉,帝何飨?受寿永多,夫何久长?”反映了彭祖在推动我国饮食养生方面所作出的贡献。


    祝好朋友无事在心惟极乐,有功于世不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