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药精妙千载兴,
扶正解毒疗效明。
沐泽众生康寿宁,
岐黄弟子皆精英。
『简介』
壮族居住区地处岭南亚热带地区,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由于壮族人早有喜食蛇、鼠、山禽等野生动物的习俗,因此动物药应用较为普遍,民间历来有“扶正补虚、必配用血肉之品”的用药经验。
壮医药于先秦时期开始草创萌芽,经过汉魏六朝的发展历程,约于唐宋之际,已大抵形成了以草药内服、外洗、薰蒸、敷贴、佩药、骨刮、角疗、灸法、挑针、金针等10多种内涵的壮医多层次结构,并逐步具有理论的雏型。
土司制度下,官方设有医疗机构,官方和民间都有一定数量的专职医药人员,对壮药有一些褒奖措施,对壮药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2011年5月23日,壮医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众多的医药学典籍大量记载了壮药,并对其功效有详尽的说明。
《后汉书·马援传》载:“出征交趾,土多瘴气”,因常服薏苡仁而能防治瘴疾,后带回中原。在贵县罗泊湾汉墓出土的文物中,就有铁冬青、金银花等壮医常用药。
《神农本草经》收载的365种药物中,壮族地区盛产的菌桂、牡桂、苡仁、丹砂、钟乳石等被收录。
唐代《新修本草》也收载了不少壮药,如蚺蛇胆、滑石、钓樟根皮、获苓、桂、蒜、瓜芦木、黑石脂、钩吻、白花藤蛇黄、郁金、苏方木、狼跋子等。《本草拾遗》,更收载了著名的壮医解毒药陈家白药和甘家白药,这两种药在当时即已作为贡品上贡朝廷。
此外,将丹砂烧炼为水银的先进方法和田七的发现及利用,也应当成为壮药开发利用并达到一定水平的重要标志。
我国壮族主要集中于广西自治区,据统计壮药共有709种。《壮族民间用药选编》收载常用壮药500多种。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壮药主要有:广西马兜铃、千斤拔、龙船花、闭鞘姜,阳桃、两面针、鸡蛋花、刺芋、金锦香、南蛇簕、薯莨、马鬃蛇、褐家鼠、蟒蛇等。
壮族居住区地处岭南亚热带地区,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由于壮族人早有喜食蛇、鼠、山禽等野生动物的习俗,因此动物药应用较为普遍,民间历来有“扶正补虚、必配用血肉之品”的用药经验。壮药的另一特点是善于解毒,而且解毒的范围较厂,包括解蛇毒、虫毒、食物中毒、药物中毒、金石发动毒、箭毒、蛊毒,等等。广西著名的蛇药就是壮药的一大贡献。
三七是世人皆知的著名中药,活血化瘀,应用广泛。但它首先是一味著名的壮药,是壮族人民对我国传统医药乃至世界传统医药的重要贡献。此药都主产于壮族地区——壮族聚居的广西百色地区和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明代以前,中原医家尚不知三七为何物,而壮族人民早已使用它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据资料记载:田七本名三七,因主产于广西壮族聚居的田阳、田东、那坡、德保、靖西一带,昔日商贾,对其交易,多集中于田州一带,故又名田七,是为地道品种。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称:田七“生广西南丹诸州番峒深山中”,“此药近时始出,南人军中用为金疮要药,云有奇功”。田七治疗内外损伤、瘀血停留等病症,乃壮族人民最早发现及应用,其功是不可泯灭的。
现代研究证实,田七内含皂甙等有效成分,具有人参的治疗作用而避免了人参的副作用;国外研究声称三七具有抗癌作用。国内外对田七的开发研究方兴未艾。从田七牙膏、田七花茶到云南白药以及多种心血管病防治药品,都以田七为主要原料或重要成分,产值数以亿计。
黄庆业,清代广西龙州县金龙敢村白沙屯人。17岁拜赵芳兰为师学医习举,8年后辞师回乡,以医为业,擅长跌打正骨。行医两年即被县府抓丁,任随军医官,一去15年。后再度从师赵芳兰,医技日精,用当地草药治病,深受欢迎。子孙继承祖师医技,喜用壮药,远近闻名。
甘庸德,字元夫,人称“一剂先生”,清代广西平南县人。从小读书,记性特好,过日不忘,甚得塾师器重。在闲暇之时看岐黄之书,故擅太素脉经,深得刘河间、朱丹溪医中之意,然不执古方,自炼药丸。当时他的各种秘方只传亲生子孙,外人不得而知。
谢济东,清代高田乡人。天性聪明敏锐,精通医理,善于著书作诗,著有《适园诗抄》、《脉理素精》。
韦本初,广西桂平县金田乡李村人。自幼爱好医药,21岁任三等军医佐,随军至广东罗浮山寺临时救伤医药工作。擅长伤科,尤其精通草药制剂,创制伤科药供部队使用,颇为李宗仁、白崇禧器重。
祝好朋友有三尺地身可坐,到五更时心自轻!
壮药精妙千载兴,
扶正解毒疗效明。
沐泽众生康寿宁,
岐黄弟子皆精英。
『简介』
壮族居住区地处岭南亚热带地区,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由于壮族人早有喜食蛇、鼠、山禽等野生动物的习俗,因此动物药应用较为普遍,民间历来有“扶正补虚、必配用血肉之品”的用药经验。
壮医药于先秦时期开始草创萌芽,经过汉魏六朝的发展历程,约于唐宋之际,已大抵形成了以草药内服、外洗、薰蒸、敷贴、佩药、骨刮、角疗、灸法、挑针、金针等10多种内涵的壮医多层次结构,并逐步具有理论的雏型。
土司制度下,官方设有医疗机构,官方和民间都有一定数量的专职医药人员,对壮药有一些褒奖措施,对壮药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2011年5月23日,壮医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众多的医药学典籍大量记载了壮药,并对其功效有详尽的说明。
《后汉书·马援传》载:“出征交趾,土多瘴气”,因常服薏苡仁而能防治瘴疾,后带回中原。在贵县罗泊湾汉墓出土的文物中,就有铁冬青、金银花等壮医常用药。
《神农本草经》收载的365种药物中,壮族地区盛产的菌桂、牡桂、苡仁、丹砂、钟乳石等被收录。
唐代《新修本草》也收载了不少壮药,如蚺蛇胆、滑石、钓樟根皮、获苓、桂、蒜、瓜芦木、黑石脂、钩吻、白花藤蛇黄、郁金、苏方木、狼跋子等。《本草拾遗》,更收载了著名的壮医解毒药陈家白药和甘家白药,这两种药在当时即已作为贡品上贡朝廷。
此外,将丹砂烧炼为水银的先进方法和田七的发现及利用,也应当成为壮药开发利用并达到一定水平的重要标志。
我国壮族主要集中于广西自治区,据统计壮药共有709种。《壮族民间用药选编》收载常用壮药500多种。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壮药主要有:广西马兜铃、千斤拔、龙船花、闭鞘姜,阳桃、两面针、鸡蛋花、刺芋、金锦香、南蛇簕、薯莨、马鬃蛇、褐家鼠、蟒蛇等。
壮族居住区地处岭南亚热带地区,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由于壮族人早有喜食蛇、鼠、山禽等野生动物的习俗,因此动物药应用较为普遍,民间历来有“扶正补虚、必配用血肉之品”的用药经验。壮药的另一特点是善于解毒,而且解毒的范围较厂,包括解蛇毒、虫毒、食物中毒、药物中毒、金石发动毒、箭毒、蛊毒,等等。广西著名的蛇药就是壮药的一大贡献。
三七是世人皆知的著名中药,活血化瘀,应用广泛。但它首先是一味著名的壮药,是壮族人民对我国传统医药乃至世界传统医药的重要贡献。此药都主产于壮族地区——壮族聚居的广西百色地区和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明代以前,中原医家尚不知三七为何物,而壮族人民早已使用它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据资料记载:田七本名三七,因主产于广西壮族聚居的田阳、田东、那坡、德保、靖西一带,昔日商贾,对其交易,多集中于田州一带,故又名田七,是为地道品种。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称:田七“生广西南丹诸州番峒深山中”,“此药近时始出,南人军中用为金疮要药,云有奇功”。田七治疗内外损伤、瘀血停留等病症,乃壮族人民最早发现及应用,其功是不可泯灭的。
现代研究证实,田七内含皂甙等有效成分,具有人参的治疗作用而避免了人参的副作用;国外研究声称三七具有抗癌作用。国内外对田七的开发研究方兴未艾。从田七牙膏、田七花茶到云南白药以及多种心血管病防治药品,都以田七为主要原料或重要成分,产值数以亿计。
黄庆业,清代广西龙州县金龙敢村白沙屯人。17岁拜赵芳兰为师学医习举,8年后辞师回乡,以医为业,擅长跌打正骨。行医两年即被县府抓丁,任随军医官,一去15年。后再度从师赵芳兰,医技日精,用当地草药治病,深受欢迎。子孙继承祖师医技,喜用壮药,远近闻名。
甘庸德,字元夫,人称“一剂先生”,清代广西平南县人。从小读书,记性特好,过日不忘,甚得塾师器重。在闲暇之时看岐黄之书,故擅太素脉经,深得刘河间、朱丹溪医中之意,然不执古方,自炼药丸。当时他的各种秘方只传亲生子孙,外人不得而知。
谢济东,清代高田乡人。天性聪明敏锐,精通医理,善于著书作诗,著有《适园诗抄》、《脉理素精》。
韦本初,广西桂平县金田乡李村人。自幼爱好医药,21岁任三等军医佐,随军至广东罗浮山寺临时救伤医药工作。擅长伤科,尤其精通草药制剂,创制伤科药供部队使用,颇为李宗仁、白崇禧器重。
祝好朋友有三尺地身可坐,到五更时心自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