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邪派
2016-02-25



                                                             【中医药文化】



千年中医攻邪派,

杏林文明今朝灿。

华夏子弟当励志,

传承国粹美名扬。



『创派祖师』

张子和,名从正,字子和,号戴人,约生于公元1151年·天德三年),卒于公元1231年(金·正大八年),享年约80岁。金代睢州考城(今河南兰考县)人。张子和是金代大医学家,在医学理论上有很多创见,对后世有很大影响,为金元四大家之一,主张祛邪以扶正,治病善用汗、吐、下三法,后世称攻下派,但亦注意适时补益,其先攻后补之治法一反滥用温补之时弊,是攻邪派的开山。

 



主要著作

    儒门事亲:此书是张从正的论文集,将他平时撰写的论文和临床经验收集起来,辑为一书,名曰《儒门事亲》。其含义是儒者若更好事亲,必明医理。本书共十五卷,其中《儒门事亲》仅占三卷,其他是《治病百法》三卷;《十形三疗》三卷;《杂记九门》一卷;《撮要图》一卷;《治病杂论》一卷;《三门六法》一卷;河间先生《三消论》一卷;《治法心要》一卷;《世传神效名方》一卷。看来是个杂集。据云,只有前三卷(《儒门事亲》)是张从正的手稿,其余皆是其弟子所录张氏的平时言论集和收录的别人的著述,是一部杂记式的著作。其中有说、有辨、有论、有解、有诫、有笺、有诠、有式、有断、有论、有疏、有述、有衍、有诀。虽名目繁杂,但总不离用攻法的宗旨,对汗吐下三法的运用,从理论到实践都作了详细论述。并且书中有很多验案,很有参考价值。


本书不仅阐述了攻邪与扶正的辨证关系,同时也丰富了《伤寒论》的三法内容,而且发展了祖国医学的治则理论。因此,很值得一读。据文献记载,张从正还有很多遗著:《三复指迷》一卷,《张氏经验方》二卷,《伤寒心镜》一卷,《秘录奇方》二卷,《治病撮要》一卷。


门派特点

攻邪派的张子和无论是看病还是用药都很邪,熟知中医的人都知道张子和的诊断和各种治法其实没有什么特别之处,都是很中规中矩的皇帝法,但是作为老百姓以及一般水平的庸医们,往往就不能理解张子和的相对高深的工夫了,所以感觉起来他有些像金庸先生笔下的黄老邪,凡事不合世理,不按章法,不循常规。估计张老先生也感觉到了自己的邪性,所以名字里的“从正”二字恐怕也含有“改邪归正”的意味吧。张氏强调凡病都是因为邪气入侵身体所导致的,所以强调治病一定要先驱除外邪,邪去后正气自然平安(邪气则正安),擅长使用汗法、吐法、下法治疗病人,效果非常理想,但是由于这三种方法在治疗疾病的同时,都或多或少的让病人不愿接受,所以相对来讲,如果大病、重病、怪病、难病、患者相对不愿接受。



代表名方

    禹功散:牵牛茴香一同研,行气逐水又通便,姜汁调下阳水痊。

      成:黑牵牛、茴香、生姜汁。

      效:逐水通便,行气消肿。

      治:阳水水肿,遍身水肿,腹胀喘满,大便弥结,小便不利,脉沉有力。后世应用于肾炎水肿,肝硬化腹水等。



历史及现状

    人就是这样,病中渴望好转,即使承受些痛苦,也不算什么,稍微好转后,就不愿忍受治疗的痛苦了,比如针灸、比如手术、比如呕吐,剧烈腹痛等,所以这个流派只是仗着非常好的临床治疗才得以延续到今天,但是其中很多的精彩技术已经不复存在了,很多好的技术也被别的门派所吸收。



流传故事

 张子和治病三笑方:

    张子和是金代医学家,在医学理论上有很多创见。一次,张子和为项夫人黄氏诊病。因痛失爱子,黄氏悲伤过度,神志恍惚。

    这天,张子和应邀到项家,认真替黄氏诊脉。突然,他站起身说:“大事不妙,我老伴让我买油豆腐嵌肉,我还没有办好。我得马上回家,不然,老伴会拳打脚踢毫不客气的,容我今日先走。”说罢出门就走,黄氏一听,忍俊不禁。


    第二天,张子和一进屋就开始伸手进药袋掏药,但药袋里装满红丹绿粉,染满了他的五指,把自己给涂了个大花脸。黄氏夫人一见他这个花脸样子,禁不住“咯咯”笑出声来。

    第三天,张子和身穿长袍而来。因为又没找到药物,张子和干脆脱下长袍来找,露出了里面红红绿绿的女人衣衫,连忙对黄氏说:“让夫人又见笑了,我真糊涂,怎么把老伴的衣服错穿在身上了呢。”黄氏一见,笑得前仰后合。


    此后,黄氏逢人便讲张子和的事,边讲边笑。说来倒也奇怪,不到半月,黄氏的病竟在笑声中渐渐地好了。张子和解释道:“项夫人的病乃为哀愁所生,用药难以奏效,我有意逗她发笑。因为笑能遣愁,使忧愁得散,郁气得开,病就不药自愈了。”

    祝好朋友和顺一门有百福,平安二字值千金!



攻邪派



                                                             【中医药文化】



千年中医攻邪派,

杏林文明今朝灿。

华夏子弟当励志,

传承国粹美名扬。



『创派祖师』

张子和,名从正,字子和,号戴人,约生于公元1151年·天德三年),卒于公元1231年(金·正大八年),享年约80岁。金代睢州考城(今河南兰考县)人。张子和是金代大医学家,在医学理论上有很多创见,对后世有很大影响,为金元四大家之一,主张祛邪以扶正,治病善用汗、吐、下三法,后世称攻下派,但亦注意适时补益,其先攻后补之治法一反滥用温补之时弊,是攻邪派的开山。

 



主要著作

    儒门事亲:此书是张从正的论文集,将他平时撰写的论文和临床经验收集起来,辑为一书,名曰《儒门事亲》。其含义是儒者若更好事亲,必明医理。本书共十五卷,其中《儒门事亲》仅占三卷,其他是《治病百法》三卷;《十形三疗》三卷;《杂记九门》一卷;《撮要图》一卷;《治病杂论》一卷;《三门六法》一卷;河间先生《三消论》一卷;《治法心要》一卷;《世传神效名方》一卷。看来是个杂集。据云,只有前三卷(《儒门事亲》)是张从正的手稿,其余皆是其弟子所录张氏的平时言论集和收录的别人的著述,是一部杂记式的著作。其中有说、有辨、有论、有解、有诫、有笺、有诠、有式、有断、有论、有疏、有述、有衍、有诀。虽名目繁杂,但总不离用攻法的宗旨,对汗吐下三法的运用,从理论到实践都作了详细论述。并且书中有很多验案,很有参考价值。


本书不仅阐述了攻邪与扶正的辨证关系,同时也丰富了《伤寒论》的三法内容,而且发展了祖国医学的治则理论。因此,很值得一读。据文献记载,张从正还有很多遗著:《三复指迷》一卷,《张氏经验方》二卷,《伤寒心镜》一卷,《秘录奇方》二卷,《治病撮要》一卷。


门派特点

攻邪派的张子和无论是看病还是用药都很邪,熟知中医的人都知道张子和的诊断和各种治法其实没有什么特别之处,都是很中规中矩的皇帝法,但是作为老百姓以及一般水平的庸医们,往往就不能理解张子和的相对高深的工夫了,所以感觉起来他有些像金庸先生笔下的黄老邪,凡事不合世理,不按章法,不循常规。估计张老先生也感觉到了自己的邪性,所以名字里的“从正”二字恐怕也含有“改邪归正”的意味吧。张氏强调凡病都是因为邪气入侵身体所导致的,所以强调治病一定要先驱除外邪,邪去后正气自然平安(邪气则正安),擅长使用汗法、吐法、下法治疗病人,效果非常理想,但是由于这三种方法在治疗疾病的同时,都或多或少的让病人不愿接受,所以相对来讲,如果大病、重病、怪病、难病、患者相对不愿接受。



代表名方

    禹功散:牵牛茴香一同研,行气逐水又通便,姜汁调下阳水痊。

      成:黑牵牛、茴香、生姜汁。

      效:逐水通便,行气消肿。

      治:阳水水肿,遍身水肿,腹胀喘满,大便弥结,小便不利,脉沉有力。后世应用于肾炎水肿,肝硬化腹水等。



历史及现状

    人就是这样,病中渴望好转,即使承受些痛苦,也不算什么,稍微好转后,就不愿忍受治疗的痛苦了,比如针灸、比如手术、比如呕吐,剧烈腹痛等,所以这个流派只是仗着非常好的临床治疗才得以延续到今天,但是其中很多的精彩技术已经不复存在了,很多好的技术也被别的门派所吸收。



流传故事

 张子和治病三笑方:

    张子和是金代医学家,在医学理论上有很多创见。一次,张子和为项夫人黄氏诊病。因痛失爱子,黄氏悲伤过度,神志恍惚。

    这天,张子和应邀到项家,认真替黄氏诊脉。突然,他站起身说:“大事不妙,我老伴让我买油豆腐嵌肉,我还没有办好。我得马上回家,不然,老伴会拳打脚踢毫不客气的,容我今日先走。”说罢出门就走,黄氏一听,忍俊不禁。


    第二天,张子和一进屋就开始伸手进药袋掏药,但药袋里装满红丹绿粉,染满了他的五指,把自己给涂了个大花脸。黄氏夫人一见他这个花脸样子,禁不住“咯咯”笑出声来。

    第三天,张子和身穿长袍而来。因为又没找到药物,张子和干脆脱下长袍来找,露出了里面红红绿绿的女人衣衫,连忙对黄氏说:“让夫人又见笑了,我真糊涂,怎么把老伴的衣服错穿在身上了呢。”黄氏一见,笑得前仰后合。


    此后,黄氏逢人便讲张子和的事,边讲边笑。说来倒也奇怪,不到半月,黄氏的病竟在笑声中渐渐地好了。张子和解释道:“项夫人的病乃为哀愁所生,用药难以奏效,我有意逗她发笑。因为笑能遣愁,使忧愁得散,郁气得开,病就不药自愈了。”

    祝好朋友和顺一门有百福,平安二字值千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