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通派
2016-01-28



                                                             【中医药文化】



杏林悠久传千年,
精气血液人之源。
景岳素问血论证,
文化奥秘当世探。



中医七大门派---汇通派

    汇通派,为中西医汇通派的简称。19世纪末开始在我国出现的一个医学流派。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西方医学大量传到我国,一部分中医试图用改良的方法,沟通中西医学。他们或者以西医的解剖学、生理学等知识印证中医的古典医理;或者以中医的有关论述印证西医的有关知识。这种认识和做法,比起全盘否定中国医药学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尊经泥古、拒绝接受任何新鲜事物的因循守旧思想是一个进步;但在旧中国,汇通中西医的工作,既无明确方向,工作方法和思想方法往往具有片面性,因而多有牵强附会之弊,其成果是很有限的。


『创

    唐宗海,字容川,四川彭县人,中医七大派“中西医汇通派”创始人之一。生于清代同治元年,卒于民国七年,享年五十六岁。他先攻儒学,为诸生时在四川已经颇有名气。光绪年间举进士,中年之后则转而研究医学,主张兼取众家之长,“好古而不迷信古人,博学而能取长舍短”。著有《中西汇通医书五种》,包括《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伤寒论浅注补正》、《金匮要略浅注补正》、《血证沦》、《本草问答》等。其中,《血证论》、《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为其主要代表著作。



主要著作

    《中西汇通医书五种》:《中西汇通医书五种》是丛书名。刊于1892年。包括《中西汇通医经精义》、《金匮要略浅注补正》、《伤寒论浅注补主》、《血证论》、《本草问答》。是较早试图汇通中西医学的论著。《中西汇通医书五种》引用西医的解剖生理学说来印证中医的经典理论。现存多种石印本铅印本


    《血证论》:成书于1884年。《血证论》全书共分八卷。卷一为总论,分述阴阳水火气血、男女异同、脏腑病机、脉证生死、用药宜忌、本书补救论;卷二论述血上干证治,诸如吐、呕、咯、唾、咳血等血证14条;卷三为血外渗证治,有诸如汗血、血箭、血痣等7条;卷四为血下泄证治,有诸如便血、便脓、尿血等6条;卷五为血中瘀血论治,有诸如瘀血、蓄血、血臌等5条;卷六为失血兼见诸证,有痨瘵、咳嗽、发热等40余条;卷七与卷八,编列出本书应用的方剂200余个,并附以方解。本书论证用药颇有独到之处。现存清刻本、石印本、《中西汇通医书五种》本,1949年后有单行排印本。《血证论》是我国第一部有关血证治疗的专著。


    《中西汇通医经精义》:本书将《内经》中的医学理论归纳为阴阳、脏腑、营卫、经脉、全体总论、诸病、望形、问察、诊脉、气味阴阳、七方十剂等20余类,予以撮要和注释。书中除引中医理论外,兼采西医生理解剖图说加以发挥,内容虽有附会之论,但在沟通中西医学方面,做了大胆尝试。其筚路蓝缕之功具一定影响。



门派特点

    祖先们主张的并非完全是中西医结合,而是“洋为中用”、“夷为华用”,就像“游击队之歌”里唱的“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没有吃没有穿,自有那敌人送上前”一个道理,驴和马只能生出骡子,而骡子是永远都没有后代的,这个简单的道理古人很懂,所以先人们不是硬生生的要把西医和中医结合到一起,而是在那个洋人凌辱中国文化的年代,要闯出一条如何利用西医来武装中医,而能够使中医可以更好的生存并发展下去,所以那个年代的中西汇通很不同于今天的中西医结合。


代表名方

石膏阿司匹林汤

    组成:石膏、阿司匹林片

    功效:解热退热

    主治:高热不退

    后世还用于治疗:中风昏迷、小儿惊厥、高热等。



历史及现状

提到汇通派,大家一定很陌生,但是如果提到“中西医结合”的专家,恐怕没有人会不知道的,对于这一类专家,实在是很难提出什么适当的形容词。其实当如三国名言“分久必和,和久必分”一样,中医也好,西医也好,它们都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期的必然的、客观的产物,它们到了该结合或是该分离的阶段就会按着自身的规律去自然而然的,哪怕只有一丁点的勉强都是

不合适的,所以我们现代中西医结合是比较不成功的,很多西医连中医是怎么一回事都不清楚,就敢给人开中药,很多西医为了更快的晋升职称,摇身一变,变成了中医。这种披着中医外套的“伪中医”就像当年日寇时期的汉奸一样,是中医灭亡的最主要原因。



流传故事

    唐宗海16岁为秀才,23岁开始钻研医学,24岁著成《医柄》一书,后又著成《医学一见能》。同治12年,因父患血证多方求治无效后,开始潜心探索血证,经过11年时间写成《血证论》,集血证诊治之大成,创止、消、宁、补之要法,“实事实理,有凭有验”,可谓精辟独到,至今仍为临床医家诊治血证所遵循。此书一出,“名闻三蜀”、“声誉远播”。光绪11年,《血证论》成书后的第二年,唐宗海39岁时中举,其后游学江南,医术扬名于沪,每有疑证问者,辄应如响,人俱惊为神奇,光绪15年(1889),中三甲进士,授礼部主事,因妻卒乞假归里。其后往返于京、沪、粤间,医名日显,著书立说,遂开中西汇通一派。51岁授来宾知县未就,后卒于蜀西。


    唐宗海一生不幸,其父、妻、母先后死于疾病。父亲和妻子更是壮年谢世,激发了他治病救人的决心。他觉得,在纷乱的没世中,官场腐败至极,为官一任,不如汤药救人更切实际。于是潜心岐黄,时值西学东渐,当时大多的中医茫无所从,唐宗海提出“医人不如医医”,高瞻远瞩的撰写大量医学文章,仅在浙江陆润庠(同治年间状元)主办的《医学导报》上就发表了200余篇。后著《中西汇通医书五种》,首倡汇通一帜。主张中西医之间取长补短,“不存疆域异同之见,但求折衷归一是”,“去彼之短,用彼之长;以我之长,盖彼之短”。唐氏的真知灼见,使之成为明清两代四川唯一在正史上有传的医家,然清史稿未载其详,生平殊多湮讹,甚为可惜。


其他功效

    对于肿瘤、艾滋病、内分泌失调等新进出现的中西医都没有足够认识的疾病的实验性治疗会有较好的疗效。


    祝好朋友基实奠定千秋业,柱正撑起万年梁!




汇通派



                                                             【中医药文化】



杏林悠久传千年,
精气血液人之源。
景岳素问血论证,
文化奥秘当世探。



中医七大门派---汇通派

    汇通派,为中西医汇通派的简称。19世纪末开始在我国出现的一个医学流派。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西方医学大量传到我国,一部分中医试图用改良的方法,沟通中西医学。他们或者以西医的解剖学、生理学等知识印证中医的古典医理;或者以中医的有关论述印证西医的有关知识。这种认识和做法,比起全盘否定中国医药学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尊经泥古、拒绝接受任何新鲜事物的因循守旧思想是一个进步;但在旧中国,汇通中西医的工作,既无明确方向,工作方法和思想方法往往具有片面性,因而多有牵强附会之弊,其成果是很有限的。


『创

    唐宗海,字容川,四川彭县人,中医七大派“中西医汇通派”创始人之一。生于清代同治元年,卒于民国七年,享年五十六岁。他先攻儒学,为诸生时在四川已经颇有名气。光绪年间举进士,中年之后则转而研究医学,主张兼取众家之长,“好古而不迷信古人,博学而能取长舍短”。著有《中西汇通医书五种》,包括《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伤寒论浅注补正》、《金匮要略浅注补正》、《血证沦》、《本草问答》等。其中,《血证论》、《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为其主要代表著作。



主要著作

    《中西汇通医书五种》:《中西汇通医书五种》是丛书名。刊于1892年。包括《中西汇通医经精义》、《金匮要略浅注补正》、《伤寒论浅注补主》、《血证论》、《本草问答》。是较早试图汇通中西医学的论著。《中西汇通医书五种》引用西医的解剖生理学说来印证中医的经典理论。现存多种石印本铅印本


    《血证论》:成书于1884年。《血证论》全书共分八卷。卷一为总论,分述阴阳水火气血、男女异同、脏腑病机、脉证生死、用药宜忌、本书补救论;卷二论述血上干证治,诸如吐、呕、咯、唾、咳血等血证14条;卷三为血外渗证治,有诸如汗血、血箭、血痣等7条;卷四为血下泄证治,有诸如便血、便脓、尿血等6条;卷五为血中瘀血论治,有诸如瘀血、蓄血、血臌等5条;卷六为失血兼见诸证,有痨瘵、咳嗽、发热等40余条;卷七与卷八,编列出本书应用的方剂200余个,并附以方解。本书论证用药颇有独到之处。现存清刻本、石印本、《中西汇通医书五种》本,1949年后有单行排印本。《血证论》是我国第一部有关血证治疗的专著。


    《中西汇通医经精义》:本书将《内经》中的医学理论归纳为阴阳、脏腑、营卫、经脉、全体总论、诸病、望形、问察、诊脉、气味阴阳、七方十剂等20余类,予以撮要和注释。书中除引中医理论外,兼采西医生理解剖图说加以发挥,内容虽有附会之论,但在沟通中西医学方面,做了大胆尝试。其筚路蓝缕之功具一定影响。



门派特点

    祖先们主张的并非完全是中西医结合,而是“洋为中用”、“夷为华用”,就像“游击队之歌”里唱的“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没有吃没有穿,自有那敌人送上前”一个道理,驴和马只能生出骡子,而骡子是永远都没有后代的,这个简单的道理古人很懂,所以先人们不是硬生生的要把西医和中医结合到一起,而是在那个洋人凌辱中国文化的年代,要闯出一条如何利用西医来武装中医,而能够使中医可以更好的生存并发展下去,所以那个年代的中西汇通很不同于今天的中西医结合。


代表名方

石膏阿司匹林汤

    组成:石膏、阿司匹林片

    功效:解热退热

    主治:高热不退

    后世还用于治疗:中风昏迷、小儿惊厥、高热等。



历史及现状

提到汇通派,大家一定很陌生,但是如果提到“中西医结合”的专家,恐怕没有人会不知道的,对于这一类专家,实在是很难提出什么适当的形容词。其实当如三国名言“分久必和,和久必分”一样,中医也好,西医也好,它们都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期的必然的、客观的产物,它们到了该结合或是该分离的阶段就会按着自身的规律去自然而然的,哪怕只有一丁点的勉强都是

不合适的,所以我们现代中西医结合是比较不成功的,很多西医连中医是怎么一回事都不清楚,就敢给人开中药,很多西医为了更快的晋升职称,摇身一变,变成了中医。这种披着中医外套的“伪中医”就像当年日寇时期的汉奸一样,是中医灭亡的最主要原因。



流传故事

    唐宗海16岁为秀才,23岁开始钻研医学,24岁著成《医柄》一书,后又著成《医学一见能》。同治12年,因父患血证多方求治无效后,开始潜心探索血证,经过11年时间写成《血证论》,集血证诊治之大成,创止、消、宁、补之要法,“实事实理,有凭有验”,可谓精辟独到,至今仍为临床医家诊治血证所遵循。此书一出,“名闻三蜀”、“声誉远播”。光绪11年,《血证论》成书后的第二年,唐宗海39岁时中举,其后游学江南,医术扬名于沪,每有疑证问者,辄应如响,人俱惊为神奇,光绪15年(1889),中三甲进士,授礼部主事,因妻卒乞假归里。其后往返于京、沪、粤间,医名日显,著书立说,遂开中西汇通一派。51岁授来宾知县未就,后卒于蜀西。


    唐宗海一生不幸,其父、妻、母先后死于疾病。父亲和妻子更是壮年谢世,激发了他治病救人的决心。他觉得,在纷乱的没世中,官场腐败至极,为官一任,不如汤药救人更切实际。于是潜心岐黄,时值西学东渐,当时大多的中医茫无所从,唐宗海提出“医人不如医医”,高瞻远瞩的撰写大量医学文章,仅在浙江陆润庠(同治年间状元)主办的《医学导报》上就发表了200余篇。后著《中西汇通医书五种》,首倡汇通一帜。主张中西医之间取长补短,“不存疆域异同之见,但求折衷归一是”,“去彼之短,用彼之长;以我之长,盖彼之短”。唐氏的真知灼见,使之成为明清两代四川唯一在正史上有传的医家,然清史稿未载其详,生平殊多湮讹,甚为可惜。


其他功效

    对于肿瘤、艾滋病、内分泌失调等新进出现的中西医都没有足够认识的疾病的实验性治疗会有较好的疗效。


    祝好朋友基实奠定千秋业,柱正撑起万年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