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陈汤
2015-12-31

【中医药文化】


二陈汤用半夏陈,

苓草梅姜一并存,

燥湿化痰兼理气,

湿痰阴滞此方珍。



【组方】

    二陈汤,是由法半夏、陈皮、茯苓、甘草四种中药组成,是一种能燥湿化痰、理气和中的中医药方。主治湿痰证。咳嗽痰多,色白易咯,恶心呕吐,胸膈痞闷,肢体困重,或头眩心悸,舌苔白滑或腻,脉滑。而二陈的由来是因配药时,选取半夏和陈皮应以陈旧者为佳,故名二陈。




『用法』

    二陈汤的标准配方为半夏15克、橘红15克,白茯苓9克,甘草(炙)4.5克四味药材组合而成。上药㕮咀,每服12克,用水一盏,生姜七片,乌梅一个,同煎六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现代用法:加生姜7片,乌梅1个,水煎温服。


『发展历史』

    早在《和剂局方》之前,《金匮要略》已有橘皮汤、小半夏汤和小半夏加茯苓汤;《千金方》中有温胆汤。可以说二陈汤正是在上述方剂的基础上,进一步精简而成为一首治疗痰饮的通用方剂。


    中医治痰名方“二陈汤”,考究与《内经》、《金匮》有着历史悠久的渊流关系,成方始见于宋代官修方书,《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距离今日有千年的历史。


    魏晋以来,尤其是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本草经集注》、《诸病源候论》、《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等代表医著,对痰饮病的认识有了较大发展。其中不少方剂的用药经验对二陈汤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对痰饮病机的认识,至隋唐方形成与“气”相关的观点。隋代巢元方提出“痰饮者,由气脉闭塞,津液不通,水饮气停在胸腑,结而成痰”的新论点,开创了宣通气脉为先、以使水饮无所凝滞的治痰大法,并且形成了相对统一的治法与方剂。


    清代张璐云:《金匮》有四饮之名,《千金》有五饮之治,其法则一……《金匮》分隶而治,《千金》兼该而行。统计《千金·卷十八》用半夏治痰饮19方,其中配伍橘皮、枳实者达8首,与仲景方形成明显的对比。可以认为,至《千金》才有痰饮统治之方,并形成祛痰药配伍理气药的组方用药规律。由此可见,对痰饮病发病机制的全面认识,是二陈汤立法组方以至成为治痰总剂的前提。


    千年治痰名方二陈汤,是经历好多代,许多中医学家的实践和总结,到了宋人才融合燥湿、理气、降逆、和胃等治痰法则以及半夏与陈皮、茯苓、生姜、甘草等配伍经验,从而创制了《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二陈汤。


『衍生方剂』

    二陈汤虽然功专燥湿化痰,但有时嫌其力量不足,常加用芳香、温燥、行气、祛痰之品。如:

    1.温胆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半夏汤洗七次,竹茹、枳实麸炒,去瓤,各二两,陈皮三两,甘草炙一两,茯苓一两半,上锉为散,每服四大钱,水一盅半,加生姜五片,大枣一枚,煎七分,去渣,食前服。或作汤剂加生姜五片,大枣l枚,水煎服。

    功效:理气化痰,清胆和胃。

    主治:肝胃不和,痰热内扰证。症见虚烦不眠,惊悸不安,或呕吐呃逆,口苦,舌苔黄腻,脉滑数。


    2.导痰汤(《重订严氏济生方》):半夏汤洗七次,天南星炮四两,去皮,橘红枳实去瓤,麸炒赤茯苓去皮,各一两,甘草炙半两,生姜十片,水煎服。

    功效:燥湿祛痰,行气开郁。

    主治:痰阻气滞证。症见痰涎壅盛,胸膈痞塞,胁肋胀痛,头痛呕逆,喘急痰嗽,坐卧不安,不思饮食。


      3.涤痰汤(《奇效良方》):南星姜制半夏汤洗七次,各二钱半,枳实麸炒二钱,茯苓去皮,二钱,橘红一钱半,石菖蒲人参各一钱,竹茹七分,甘草半钱,上作一服。水二盅,生姜五片,煎至一盅,食后服。现代用法,加生姜五片,水煎服。

      功效:涤痰开窍。

      主治:中风痰迷心窍证。症见舌强不能言,喉中痰鸣,辘辘有声,舌苔白腻,脉沉滑或沉缓。



『注意事项』

1.血虚者不宜用;

2.阴虚燥咳者不宜用;


3.痰中带血者不宜用。

4.陈皮性温苦燥,阴虚燥咳、舌红少津、便秘尿黄以及有实热者慎用。



『禁忌』

1.忌食辛辣、油腻食物。

2.故凡阴虚燥咳、热极生风、血虚动风者忌用,孕妇慎用。


『流传故事』

    古代医家称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以其脾胃功能未趋完善,气阳原弱,运化无权。若喂养不当或感邪饮冷,极易生湿嗽痰,进而气机阻滞,升降失常,则呕恶吐乳,乳食不进,哭吵不宁等消化道症状屡见;复罹风寒外邪,则呈咳嗽气促,呕吐痰涎等呼吸道疾患。董廷瑶常以二陈汤加味治疗上述诸症,审因论治,治法应变,辄能得心应手,药到病除, 通胆汤的应用本方二陈汤加积实、竹茹,具清降积热,化痰安神之效。方中积实破滞下气,而竹茹开胃土之郁、清肺金之燥。


    祝好朋友家业兴旺财源广,老少平安福寿长!



二陈汤

【中医药文化】


二陈汤用半夏陈,

苓草梅姜一并存,

燥湿化痰兼理气,

湿痰阴滞此方珍。



【组方】

    二陈汤,是由法半夏、陈皮、茯苓、甘草四种中药组成,是一种能燥湿化痰、理气和中的中医药方。主治湿痰证。咳嗽痰多,色白易咯,恶心呕吐,胸膈痞闷,肢体困重,或头眩心悸,舌苔白滑或腻,脉滑。而二陈的由来是因配药时,选取半夏和陈皮应以陈旧者为佳,故名二陈。




『用法』

    二陈汤的标准配方为半夏15克、橘红15克,白茯苓9克,甘草(炙)4.5克四味药材组合而成。上药㕮咀,每服12克,用水一盏,生姜七片,乌梅一个,同煎六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现代用法:加生姜7片,乌梅1个,水煎温服。


『发展历史』

    早在《和剂局方》之前,《金匮要略》已有橘皮汤、小半夏汤和小半夏加茯苓汤;《千金方》中有温胆汤。可以说二陈汤正是在上述方剂的基础上,进一步精简而成为一首治疗痰饮的通用方剂。


    中医治痰名方“二陈汤”,考究与《内经》、《金匮》有着历史悠久的渊流关系,成方始见于宋代官修方书,《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距离今日有千年的历史。


    魏晋以来,尤其是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本草经集注》、《诸病源候论》、《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等代表医著,对痰饮病的认识有了较大发展。其中不少方剂的用药经验对二陈汤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对痰饮病机的认识,至隋唐方形成与“气”相关的观点。隋代巢元方提出“痰饮者,由气脉闭塞,津液不通,水饮气停在胸腑,结而成痰”的新论点,开创了宣通气脉为先、以使水饮无所凝滞的治痰大法,并且形成了相对统一的治法与方剂。


    清代张璐云:《金匮》有四饮之名,《千金》有五饮之治,其法则一……《金匮》分隶而治,《千金》兼该而行。统计《千金·卷十八》用半夏治痰饮19方,其中配伍橘皮、枳实者达8首,与仲景方形成明显的对比。可以认为,至《千金》才有痰饮统治之方,并形成祛痰药配伍理气药的组方用药规律。由此可见,对痰饮病发病机制的全面认识,是二陈汤立法组方以至成为治痰总剂的前提。


    千年治痰名方二陈汤,是经历好多代,许多中医学家的实践和总结,到了宋人才融合燥湿、理气、降逆、和胃等治痰法则以及半夏与陈皮、茯苓、生姜、甘草等配伍经验,从而创制了《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二陈汤。


『衍生方剂』

    二陈汤虽然功专燥湿化痰,但有时嫌其力量不足,常加用芳香、温燥、行气、祛痰之品。如:

    1.温胆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半夏汤洗七次,竹茹、枳实麸炒,去瓤,各二两,陈皮三两,甘草炙一两,茯苓一两半,上锉为散,每服四大钱,水一盅半,加生姜五片,大枣一枚,煎七分,去渣,食前服。或作汤剂加生姜五片,大枣l枚,水煎服。

    功效:理气化痰,清胆和胃。

    主治:肝胃不和,痰热内扰证。症见虚烦不眠,惊悸不安,或呕吐呃逆,口苦,舌苔黄腻,脉滑数。


    2.导痰汤(《重订严氏济生方》):半夏汤洗七次,天南星炮四两,去皮,橘红枳实去瓤,麸炒赤茯苓去皮,各一两,甘草炙半两,生姜十片,水煎服。

    功效:燥湿祛痰,行气开郁。

    主治:痰阻气滞证。症见痰涎壅盛,胸膈痞塞,胁肋胀痛,头痛呕逆,喘急痰嗽,坐卧不安,不思饮食。


      3.涤痰汤(《奇效良方》):南星姜制半夏汤洗七次,各二钱半,枳实麸炒二钱,茯苓去皮,二钱,橘红一钱半,石菖蒲人参各一钱,竹茹七分,甘草半钱,上作一服。水二盅,生姜五片,煎至一盅,食后服。现代用法,加生姜五片,水煎服。

      功效:涤痰开窍。

      主治:中风痰迷心窍证。症见舌强不能言,喉中痰鸣,辘辘有声,舌苔白腻,脉沉滑或沉缓。



『注意事项』

1.血虚者不宜用;

2.阴虚燥咳者不宜用;


3.痰中带血者不宜用。

4.陈皮性温苦燥,阴虚燥咳、舌红少津、便秘尿黄以及有实热者慎用。



『禁忌』

1.忌食辛辣、油腻食物。

2.故凡阴虚燥咳、热极生风、血虚动风者忌用,孕妇慎用。


『流传故事』

    古代医家称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以其脾胃功能未趋完善,气阳原弱,运化无权。若喂养不当或感邪饮冷,极易生湿嗽痰,进而气机阻滞,升降失常,则呕恶吐乳,乳食不进,哭吵不宁等消化道症状屡见;复罹风寒外邪,则呈咳嗽气促,呕吐痰涎等呼吸道疾患。董廷瑶常以二陈汤加味治疗上述诸症,审因论治,治法应变,辄能得心应手,药到病除, 通胆汤的应用本方二陈汤加积实、竹茹,具清降积热,化痰安神之效。方中积实破滞下气,而竹茹开胃土之郁、清肺金之燥。


    祝好朋友家业兴旺财源广,老少平安福寿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