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诊
2015-07-14

〖中医药文化〗

左寸为心关属肝,右寸为肺关属脾。

两尺还归肾命门,上中下焦前后随。

沉里浮表分阴阳,迟寒数热要细思。

细虚大实应有别,短弱长盛八纲知。


〖简介〗

   切诊是中医四诊之一,是医生用双手挤压和触摸病人的身体,由此了解病人的病情。切诊主要包括脉诊和按诊两个部分。检查内容包括脉象的变化,胸腹的痞块,皮肤的肿胀,皮下的凹陷、结节,手足的温凉,疼痛的部位等,以获得辨证的资料。


〖脉诊〗

    脉诊,是医者以指腹按一定部位的脉搏诊察脉象。通过诊脉,体察患者不同的脉象,以了解病情,诊断疾病。


『脉象原理』

    脉象即脉动应指的形象。心主血脉,心脏有规律的搏动,推动血液在脉管内运行,脉管也随之产生有节律的搏动。因此脉象的形成,与脏腑气血密切相关。病位浅在表则脉浮,病位深在里则脉沉;疾病性质属寒则脉迟,属热则脉数;邪气盛则脉实 ,正气虚则脉虚。


『脉诊部位』

    诊脉的部位,有遍诊法,三部诊法和寸口诊法。遍诊法见于《素问·三部九候论》,切脉的部位有头、手、足三部;三部诊法见于汉代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切脉的部位有人迎(颈侧动脉),寸口,跌阳(足背动脉)。以上两种后世已少采用。自晋以来,普遍选用的切脉部位是寸口。寸口诊法始见于《内经》,主张独取寸口是《难经》,直至晋代王叔和所著的《脉经》,才推广了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


『注意事项』

1、时间

   诊脉的时间最好是清晨,因为清晨患者体内外环境都比较安静,气血经脉处于少受干扰的状态,故容易鉴别病脉。


2、体位

   要让患者取坐位或正卧位,手臂平放和心脏近于同一水平,直腕仰掌,并在腕关节背垫上市枕,这样可使气血运行无阻,以反映机体的真正脉象。


3、指法

    医者和患者侧向坐,用左手按诊患者的右手,用右手按诊患者的左手。诊脉下指时,首先用中指按在掌后高骨内侧关脉位置,接着用食指按在关前的寸脉位置,无名指按在关后尺。位置放准之后,三指应呈弓形,指头平齐,以指腹接触脉体。


4、平息

     一呼一吸称一息。诊脉时,医者的呼吸要自然均匀,用一呼一吸的时间去计算患者脉搏的至数。平是平调的意思,要求医者在诊脉时,思想集中,全神贯注。


5、五十动

    每次诊脉,必满五十动。即每次按脉时间,每侧脉搏跳动不应少于五十次。如果第一个五十动仍辨不清楚,可延至第二个或第三个五十动。总之,每次诊脉时间,以2-3分钟为宜。


〖按诊〗

     按诊,就是医者用手直接触摸、按压患者肌肤、四肢、胸腹等病变部位,以了解局部的异常变化,从而推断疾病的部位、性质和病情的轻重等情况的一种诊病方法。

     1、按肌肤:可探明全身肌表的寒热、润燥以及肿胀等情况。凡阳气盛的身多热,阳气衰的身多寒;轻按即痛者,病在表浅,重按方痛者,病在深部;按之凹陷,放手即留手印,不能即起的,为水肿;按之凹陷,举手即起的,为气肿。


    2、按手足:主要探明寒热,以判断病证性质属虚属实,在内在外,及预后。凡疾病初起,手足俱冷的,属寒证。手足惧热的,多为阳盛热炽,属热证。手足的背部较热的,为外感发热,手足心较热的,为内伤发热。


    3、按胸腹:有目的地对胸前区、胁肋部和腹部进行触摸、按压,必要时进行叩击,以了解其局部的病变情况。前胸突起,按之气喘属于肺胀证;胸助部按之胀痛,属于水饮内停、痰热气结;腹部寒冷属于寒证,腹部灼热属于实热证。


    4、按腧穴:通过按压身体上特定穴位,通过穴位的变化与反应,来推断内脏的某些疾病。肺病患者,有些可在肺俞穴摸到结节,有些在中府穴出现压痛。肝病患者可出现肝俞或期门穴压痛。胃病在胃俞和足三里有压痛。肠痈阑尾穴有压痛。


『注意事项』

1、检查前医师要向病人讲清按诊的目的,消除病人的紧张情绪;

2、医师手应温暖,手法应轻柔,以免引起肌肉紧张,影响检查效果;

3、病人应采取适当体位,通常取仰卧位,双手置于体侧,双腿稍曲,腹肌尽可能放松。检查肝、脾、肾时也可嘱病人取侧卧位。

4、按诊下腹部时,应嘱病人排尿,以免将充盈的膀胱误认为腹腔包块,有时也须排便后检查。


   祝好朋友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



脉诊

〖中医药文化〗

左寸为心关属肝,右寸为肺关属脾。

两尺还归肾命门,上中下焦前后随。

沉里浮表分阴阳,迟寒数热要细思。

细虚大实应有别,短弱长盛八纲知。


〖简介〗

   切诊是中医四诊之一,是医生用双手挤压和触摸病人的身体,由此了解病人的病情。切诊主要包括脉诊和按诊两个部分。检查内容包括脉象的变化,胸腹的痞块,皮肤的肿胀,皮下的凹陷、结节,手足的温凉,疼痛的部位等,以获得辨证的资料。


〖脉诊〗

    脉诊,是医者以指腹按一定部位的脉搏诊察脉象。通过诊脉,体察患者不同的脉象,以了解病情,诊断疾病。


『脉象原理』

    脉象即脉动应指的形象。心主血脉,心脏有规律的搏动,推动血液在脉管内运行,脉管也随之产生有节律的搏动。因此脉象的形成,与脏腑气血密切相关。病位浅在表则脉浮,病位深在里则脉沉;疾病性质属寒则脉迟,属热则脉数;邪气盛则脉实 ,正气虚则脉虚。


『脉诊部位』

    诊脉的部位,有遍诊法,三部诊法和寸口诊法。遍诊法见于《素问·三部九候论》,切脉的部位有头、手、足三部;三部诊法见于汉代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切脉的部位有人迎(颈侧动脉),寸口,跌阳(足背动脉)。以上两种后世已少采用。自晋以来,普遍选用的切脉部位是寸口。寸口诊法始见于《内经》,主张独取寸口是《难经》,直至晋代王叔和所著的《脉经》,才推广了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


『注意事项』

1、时间

   诊脉的时间最好是清晨,因为清晨患者体内外环境都比较安静,气血经脉处于少受干扰的状态,故容易鉴别病脉。


2、体位

   要让患者取坐位或正卧位,手臂平放和心脏近于同一水平,直腕仰掌,并在腕关节背垫上市枕,这样可使气血运行无阻,以反映机体的真正脉象。


3、指法

    医者和患者侧向坐,用左手按诊患者的右手,用右手按诊患者的左手。诊脉下指时,首先用中指按在掌后高骨内侧关脉位置,接着用食指按在关前的寸脉位置,无名指按在关后尺。位置放准之后,三指应呈弓形,指头平齐,以指腹接触脉体。


4、平息

     一呼一吸称一息。诊脉时,医者的呼吸要自然均匀,用一呼一吸的时间去计算患者脉搏的至数。平是平调的意思,要求医者在诊脉时,思想集中,全神贯注。


5、五十动

    每次诊脉,必满五十动。即每次按脉时间,每侧脉搏跳动不应少于五十次。如果第一个五十动仍辨不清楚,可延至第二个或第三个五十动。总之,每次诊脉时间,以2-3分钟为宜。


〖按诊〗

     按诊,就是医者用手直接触摸、按压患者肌肤、四肢、胸腹等病变部位,以了解局部的异常变化,从而推断疾病的部位、性质和病情的轻重等情况的一种诊病方法。

     1、按肌肤:可探明全身肌表的寒热、润燥以及肿胀等情况。凡阳气盛的身多热,阳气衰的身多寒;轻按即痛者,病在表浅,重按方痛者,病在深部;按之凹陷,放手即留手印,不能即起的,为水肿;按之凹陷,举手即起的,为气肿。


    2、按手足:主要探明寒热,以判断病证性质属虚属实,在内在外,及预后。凡疾病初起,手足俱冷的,属寒证。手足惧热的,多为阳盛热炽,属热证。手足的背部较热的,为外感发热,手足心较热的,为内伤发热。


    3、按胸腹:有目的地对胸前区、胁肋部和腹部进行触摸、按压,必要时进行叩击,以了解其局部的病变情况。前胸突起,按之气喘属于肺胀证;胸助部按之胀痛,属于水饮内停、痰热气结;腹部寒冷属于寒证,腹部灼热属于实热证。


    4、按腧穴:通过按压身体上特定穴位,通过穴位的变化与反应,来推断内脏的某些疾病。肺病患者,有些可在肺俞穴摸到结节,有些在中府穴出现压痛。肝病患者可出现肝俞或期门穴压痛。胃病在胃俞和足三里有压痛。肠痈阑尾穴有压痛。


『注意事项』

1、检查前医师要向病人讲清按诊的目的,消除病人的紧张情绪;

2、医师手应温暖,手法应轻柔,以免引起肌肉紧张,影响检查效果;

3、病人应采取适当体位,通常取仰卧位,双手置于体侧,双腿稍曲,腹肌尽可能放松。检查肝、脾、肾时也可嘱病人取侧卧位。

4、按诊下腹部时,应嘱病人排尿,以免将充盈的膀胱误认为腹腔包块,有时也须排便后检查。


   祝好朋友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