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文化〗
传承医理启心智,
激励后学宏图志,
躬耕医海总关情,
发皇古义能者师。
〖名医、名著、轶事〗
《王旭高临证医案》由虞山方耕霞搜集编次,分为四卷二十六门,复加按语,每门后又附以小结。二十六门中包括外感、内伤、杂病及妇、幼、外各科病症,但以内科为主。其中连续复诊的医案颇多,可以看出药效与病情的转变。
王旭高,名泰林,字以行,晚号退思居士。江苏无锡人。从舅父高锦亭学医多年,尽得其传。起初从事外科,后来专力于内科杂病,且对温病尤多关注,临证审征用药甚为精当。
〖治病救人〗
王旭高独立行医不久,有一50多岁妇女患有胸闷、恶心、体温较高的病症,曾延医诊治,施以疏通发散药,10多天未有好转,转请王旭高治疗。王旭高诊断病人已中气虚弱,感寒尚除,处以中补、发散药方。病家不放心请另一较有名气的医生会诊。那位医生认为病人10多天没有大便,不宜中补,而用通便药物。王旭高明明感到病人已虚亏,用通便药很可能发生意外,但他没有坚持。果然,病人服用通便药后发生虚脱,抢救无效死亡。王旭高对此十分悔憾。后以此为戒,并教育门下弟子行医时一定要对病人负责。
吴尚先,清代医学家。名樽,原名安业,字尚先,又字师机,清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年轻时迁居扬州,又移泰州乡间。当时其地药物缺少,他创用内病外治法,以膏药、熏洗等法治疗内、外、妇、儿等科各种疾病,颇有成效。
〖学术见解〗
吴尚先的树建主要在于扩大了膏药敷贴的应用范围,咸丰三年太平天国战事,吴尚先避乱于苏北泰州乡间,目睹当地百姓贫病交加,往往无力延医,他搜集民间外治法经验,查阅历代医籍记载,创用薄贴(膏药)治疗内外各种疾病。嗣后,于1865年吴氏返回扬州,即设立施药机构——存济药局,延请高手专司摊膏药。他通过实践提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薄贴膏药“可以治百病”、“凡汤丸之可效者,皆可熬膏”治疗。吴尚先为中医学发展作出重要贡献,被人称为清代外治法之宗师。
唐宗海,字容川,四川彭县人,中医七大派“中西医汇通派”创始人之一。生于清代同治元年,卒于民国七年,享年五十六岁。他先攻儒学,为诸生时在四川已经颇有名气。光绪年间举进士,中年之后则转而研究医学,主张兼取众家之长,“好古而不迷信古人,博学而能取长舍短”。著有《中西汇通医书五种》,包括《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伤寒论浅注补正》、《金匮要略浅注补正》、《血证沦》、《本草问答》等。其中,《血证论》、《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为其主要代表著作。
何廉臣,名炳元,号印岩,浙江绍兴人,出身于世医家庭。一生行医数十年,以善治时病著称,并精于内、儿、妇诸科。临证医学承继“绍派伤寒”学术思想,推崇俞根初《通俗伤寒论》,并在其祖父何秀山校注俞氏著作的基础上,根据临床切身体验加以发挥,于1916年完成《勘校通俗伤寒论》。他对绍派伤寒学术发展贡献尤多。
〖绍派伤寒〗
绍派伤寒,主要是指以绍兴地区为主的医家,在当地特殊的地理、气候、人文条件下,以温热外感病,尤其湿温病,作为研究的对象,把伤寒学与温病学理论相互融合,探究广义伤寒病的治疗方法,而形成的一个特殊的医学流派。
〖当代名医〗
陈书长,男,北京协和医院肿瘤内科教授。现任中国老年肿瘤学会常委(CSGO)、中国抗癌协会临床肿瘤专业委员会(CSCO)委员、Asia-Pacific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中华肿瘤杂志、癌症进展杂志、中国误诊医学等杂志编委。擅长肿瘤化疗和生物治疗尤其擅长对老年肿瘤患者和伴有合并症肿瘤患者的个体化治疗。对于疑难血液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诊断治疗有独到见解,临床治疗取得较好疗效。
中医药文化是优秀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科学和哲学思想,是人民在千百年的中医药事业奋斗发展中孕育出来的宝贵财富。
祝好朋友勿施小惠伤大体,毋以公道逐水情!
〖中医药文化〗
传承医理启心智,
激励后学宏图志,
躬耕医海总关情,
发皇古义能者师。
〖名医、名著、轶事〗
《王旭高临证医案》由虞山方耕霞搜集编次,分为四卷二十六门,复加按语,每门后又附以小结。二十六门中包括外感、内伤、杂病及妇、幼、外各科病症,但以内科为主。其中连续复诊的医案颇多,可以看出药效与病情的转变。
王旭高,名泰林,字以行,晚号退思居士。江苏无锡人。从舅父高锦亭学医多年,尽得其传。起初从事外科,后来专力于内科杂病,且对温病尤多关注,临证审征用药甚为精当。
〖治病救人〗
王旭高独立行医不久,有一50多岁妇女患有胸闷、恶心、体温较高的病症,曾延医诊治,施以疏通发散药,10多天未有好转,转请王旭高治疗。王旭高诊断病人已中气虚弱,感寒尚除,处以中补、发散药方。病家不放心请另一较有名气的医生会诊。那位医生认为病人10多天没有大便,不宜中补,而用通便药物。王旭高明明感到病人已虚亏,用通便药很可能发生意外,但他没有坚持。果然,病人服用通便药后发生虚脱,抢救无效死亡。王旭高对此十分悔憾。后以此为戒,并教育门下弟子行医时一定要对病人负责。
吴尚先,清代医学家。名樽,原名安业,字尚先,又字师机,清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年轻时迁居扬州,又移泰州乡间。当时其地药物缺少,他创用内病外治法,以膏药、熏洗等法治疗内、外、妇、儿等科各种疾病,颇有成效。
〖学术见解〗
吴尚先的树建主要在于扩大了膏药敷贴的应用范围,咸丰三年太平天国战事,吴尚先避乱于苏北泰州乡间,目睹当地百姓贫病交加,往往无力延医,他搜集民间外治法经验,查阅历代医籍记载,创用薄贴(膏药)治疗内外各种疾病。嗣后,于1865年吴氏返回扬州,即设立施药机构——存济药局,延请高手专司摊膏药。他通过实践提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薄贴膏药“可以治百病”、“凡汤丸之可效者,皆可熬膏”治疗。吴尚先为中医学发展作出重要贡献,被人称为清代外治法之宗师。
唐宗海,字容川,四川彭县人,中医七大派“中西医汇通派”创始人之一。生于清代同治元年,卒于民国七年,享年五十六岁。他先攻儒学,为诸生时在四川已经颇有名气。光绪年间举进士,中年之后则转而研究医学,主张兼取众家之长,“好古而不迷信古人,博学而能取长舍短”。著有《中西汇通医书五种》,包括《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伤寒论浅注补正》、《金匮要略浅注补正》、《血证沦》、《本草问答》等。其中,《血证论》、《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为其主要代表著作。
何廉臣,名炳元,号印岩,浙江绍兴人,出身于世医家庭。一生行医数十年,以善治时病著称,并精于内、儿、妇诸科。临证医学承继“绍派伤寒”学术思想,推崇俞根初《通俗伤寒论》,并在其祖父何秀山校注俞氏著作的基础上,根据临床切身体验加以发挥,于1916年完成《勘校通俗伤寒论》。他对绍派伤寒学术发展贡献尤多。
〖绍派伤寒〗
绍派伤寒,主要是指以绍兴地区为主的医家,在当地特殊的地理、气候、人文条件下,以温热外感病,尤其湿温病,作为研究的对象,把伤寒学与温病学理论相互融合,探究广义伤寒病的治疗方法,而形成的一个特殊的医学流派。
〖当代名医〗
陈书长,男,北京协和医院肿瘤内科教授。现任中国老年肿瘤学会常委(CSGO)、中国抗癌协会临床肿瘤专业委员会(CSCO)委员、Asia-Pacific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中华肿瘤杂志、癌症进展杂志、中国误诊医学等杂志编委。擅长肿瘤化疗和生物治疗尤其擅长对老年肿瘤患者和伴有合并症肿瘤患者的个体化治疗。对于疑难血液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诊断治疗有独到见解,临床治疗取得较好疗效。
中医药文化是优秀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科学和哲学思想,是人民在千百年的中医药事业奋斗发展中孕育出来的宝贵财富。
祝好朋友勿施小惠伤大体,毋以公道逐水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