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文化〗
宏图盛世康雍乾,
中医理论贯通全。
温寒剖痘防患染,
后背传承国粹展。
〖清朝中医药〗
清代时期,中医学传统的理论和实践经过长期的历史检验和积淀,至此已臻于完善和成熟,无论是总体的理论阐述,抑或临床各分科的实际诊治方法,都已有了完备的体系,且疗效卓著,与世界各国医药状况相比还略胜一筹。但长期的闭关自守,浓厚的尊经风气使这一时期的医学不能真正全方位地有所突破。
〖名著、名医、轶事〗
《本草崇原》著者张志聪殁而书未成,后由弟子高世栻续成。此书共三卷,摘录《本草纲目》中本经药233味,作“崇原”之论,自序云“诠释《本经》阐明药性,端本五运六气之理,解释详备,”有探讨药性理论之意,药分上中下三品,从药物性味、生成、阴阳五行属性、形色等入手,结合主治疾病之机理,阐明功效,崇本求原思想,对徐大椿、陈修园等影响颇大。
张志聪,字隐庵,清朝浙江杭州人。出身医学世家,少年丧父,遂弃儒习医,师事名医张卿子,学医行医数十年,穷研医理医术高明,医学博洽。于《内经》、《伤寒论》、《神农本草经》颇有心得。构侣山堂于杭州胥山,招同道、弟子数十人,讲论医学,为中医医学教育民间授徒形式之一大发展。
《证治汇补》清·李用粹撰。此书分为提纲、内因、外体、上窍、陶隔、腹胁、腰膝以及下窍八类,已与过去诸书不同,以内科杂病为主,论述复见集中。介绍八十余种较常见疾病病证,每症列为一章,每章又分数节,先引《内经》,后选诸家并注明出于何书,分析原因、外候、辨证、脉象、治法、用药、附证、方剂等,均为详而不繁,备而不见。深为临床医家使用所称便。
李用粹,字修之,号惺庵,李氏幼得家传,博览医书,精研《灵枢》、《素问》,审其异同,穷其辩论,深得奥秘,擅内、妇科诸证,精于诊脉、用方。李氏考古人立说皆相济而非相悖,遂取名家之长汇而集之,删繁存要,补缺纠偏,编为《证治汇补》十卷。全书首述《灵枢》、《素问》,下注诸书,冠以提要,附以己见,尤详于辨证审治,以脉法为投治之本,后世重之。门人唐廷翊等将李氏父子临证治案辑成《归德堂医案》。粹子揆文、孙春山,继其业。
《本草备要》清·汪昂撰,本书可视为临床药物手册,亦为医学门径书。主要取材于《本草纲目》和《神农本草经疏》。书中记录药材共计478种。每药先辨其气、味、形、色,次述所八经络、功用、主治,并根据药物所属之“十剂”,分记于该药之首。后世刊本又增附药图400余幅,更臻完善。
汪昂,字讱庵,初名恒,安徽休宁县城西门人。在长年的行医过程中,发现“古今方书,至为繁夥”,而为医方注释之书却很少。自陈无择首创张仲景《伤寒论》注释后,“历年数日,竟未有继踵而释方书者”。给初涉医门者带来了很多的困难,医方难以掌握。于是,汪昂便广搜博采,网罗群书,精穷奥蕴,经过30年的探索研究,于康熙二十一年写成《医方集解》。
〖弃儒从医〗
明朝灭亡后,随着汪昂年龄以及阅历的增长,他越来越看清科举考场的腐败,开始厌恶科举制度,又由于明亡而有感于国家民族的兴衰,于是,在清朝顺治初年,毅然弃儒学医,笃志方书,并以其毕生的精力从事医学理论研究和著书立说,从而著有大量医学科学普及书籍,盛行于世,成为一代新安医学名家。
《张氏医通》综合性医书,十六卷,清·张璐撰,本书征引古代文献及历代医家医论,次引后世如孙思邈、李东垣等诸家之说,同时结合个人临证经验发表议论。阐发了“阳非有余,真阴不足”理论。
张璐,字路玉,晚号石顽老人,江南长州人。生于明万历四十五年,卒于清康熙三十八年,享年八十二岁。与喻昌、吴谦齐名,被称为我国清初三大医家之一。
〖张璐生平〗
张璐,出身于仕宦之家,自幼习儒,兼攻医学,明亡后弃儒业医,隐居太湖洞庭山中10余年,以著书自娱,晚年回到苏州故里,开医馆,济苍生,曰张氏医馆,去世后,传承至其子张登张倬,乾隆4年,由扬州八怪郑板桥为张氏医馆题写碑匾曰苏轩堂。
〖当代名医〗
盛志勇,创、烧伤外科专家,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解放军总医院三零四临床部专家组组长、烧伤研究所名誉所长、解放军医学杂志主任编委,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编委、副主编,国际烧伤学会机关报Burns杂志编委,国际烧伤学会资深会员,美国、加拿大创伤学会荣誉会员、以色列烧伤学会荣誉会员。
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三等奖7项,并有23项科研成果荣获军队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其他奖24项。主编和撰写学术专著27部,发表学术署名论文880余篇,1991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荣立二、三等功3次,荣获“八五”“九五”军队后勤科技奖,1996年获全军首届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并被总后勤部授予“一代名师”,1999年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0年荣立一等功并被总后授予优秀科技人才建设伯乐奖。
中医药文化是优秀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科学和哲学思想,是人民在千百年的中医药事业奋斗发展中孕育出来的宝贵财富。
祝好朋友大贤自合为九列,清风可以流万年!
〖中医药文化〗
宏图盛世康雍乾,
中医理论贯通全。
温寒剖痘防患染,
后背传承国粹展。
〖清朝中医药〗
清代时期,中医学传统的理论和实践经过长期的历史检验和积淀,至此已臻于完善和成熟,无论是总体的理论阐述,抑或临床各分科的实际诊治方法,都已有了完备的体系,且疗效卓著,与世界各国医药状况相比还略胜一筹。但长期的闭关自守,浓厚的尊经风气使这一时期的医学不能真正全方位地有所突破。
〖名著、名医、轶事〗
《本草崇原》著者张志聪殁而书未成,后由弟子高世栻续成。此书共三卷,摘录《本草纲目》中本经药233味,作“崇原”之论,自序云“诠释《本经》阐明药性,端本五运六气之理,解释详备,”有探讨药性理论之意,药分上中下三品,从药物性味、生成、阴阳五行属性、形色等入手,结合主治疾病之机理,阐明功效,崇本求原思想,对徐大椿、陈修园等影响颇大。
张志聪,字隐庵,清朝浙江杭州人。出身医学世家,少年丧父,遂弃儒习医,师事名医张卿子,学医行医数十年,穷研医理医术高明,医学博洽。于《内经》、《伤寒论》、《神农本草经》颇有心得。构侣山堂于杭州胥山,招同道、弟子数十人,讲论医学,为中医医学教育民间授徒形式之一大发展。
《证治汇补》清·李用粹撰。此书分为提纲、内因、外体、上窍、陶隔、腹胁、腰膝以及下窍八类,已与过去诸书不同,以内科杂病为主,论述复见集中。介绍八十余种较常见疾病病证,每症列为一章,每章又分数节,先引《内经》,后选诸家并注明出于何书,分析原因、外候、辨证、脉象、治法、用药、附证、方剂等,均为详而不繁,备而不见。深为临床医家使用所称便。
李用粹,字修之,号惺庵,李氏幼得家传,博览医书,精研《灵枢》、《素问》,审其异同,穷其辩论,深得奥秘,擅内、妇科诸证,精于诊脉、用方。李氏考古人立说皆相济而非相悖,遂取名家之长汇而集之,删繁存要,补缺纠偏,编为《证治汇补》十卷。全书首述《灵枢》、《素问》,下注诸书,冠以提要,附以己见,尤详于辨证审治,以脉法为投治之本,后世重之。门人唐廷翊等将李氏父子临证治案辑成《归德堂医案》。粹子揆文、孙春山,继其业。
《本草备要》清·汪昂撰,本书可视为临床药物手册,亦为医学门径书。主要取材于《本草纲目》和《神农本草经疏》。书中记录药材共计478种。每药先辨其气、味、形、色,次述所八经络、功用、主治,并根据药物所属之“十剂”,分记于该药之首。后世刊本又增附药图400余幅,更臻完善。
汪昂,字讱庵,初名恒,安徽休宁县城西门人。在长年的行医过程中,发现“古今方书,至为繁夥”,而为医方注释之书却很少。自陈无择首创张仲景《伤寒论》注释后,“历年数日,竟未有继踵而释方书者”。给初涉医门者带来了很多的困难,医方难以掌握。于是,汪昂便广搜博采,网罗群书,精穷奥蕴,经过30年的探索研究,于康熙二十一年写成《医方集解》。
〖弃儒从医〗
明朝灭亡后,随着汪昂年龄以及阅历的增长,他越来越看清科举考场的腐败,开始厌恶科举制度,又由于明亡而有感于国家民族的兴衰,于是,在清朝顺治初年,毅然弃儒学医,笃志方书,并以其毕生的精力从事医学理论研究和著书立说,从而著有大量医学科学普及书籍,盛行于世,成为一代新安医学名家。
《张氏医通》综合性医书,十六卷,清·张璐撰,本书征引古代文献及历代医家医论,次引后世如孙思邈、李东垣等诸家之说,同时结合个人临证经验发表议论。阐发了“阳非有余,真阴不足”理论。
张璐,字路玉,晚号石顽老人,江南长州人。生于明万历四十五年,卒于清康熙三十八年,享年八十二岁。与喻昌、吴谦齐名,被称为我国清初三大医家之一。
〖张璐生平〗
张璐,出身于仕宦之家,自幼习儒,兼攻医学,明亡后弃儒业医,隐居太湖洞庭山中10余年,以著书自娱,晚年回到苏州故里,开医馆,济苍生,曰张氏医馆,去世后,传承至其子张登张倬,乾隆4年,由扬州八怪郑板桥为张氏医馆题写碑匾曰苏轩堂。
〖当代名医〗
盛志勇,创、烧伤外科专家,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解放军总医院三零四临床部专家组组长、烧伤研究所名誉所长、解放军医学杂志主任编委,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编委、副主编,国际烧伤学会机关报Burns杂志编委,国际烧伤学会资深会员,美国、加拿大创伤学会荣誉会员、以色列烧伤学会荣誉会员。
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三等奖7项,并有23项科研成果荣获军队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其他奖24项。主编和撰写学术专著27部,发表学术署名论文880余篇,1991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荣立二、三等功3次,荣获“八五”“九五”军队后勤科技奖,1996年获全军首届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并被总后勤部授予“一代名师”,1999年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0年荣立一等功并被总后授予优秀科技人才建设伯乐奖。
中医药文化是优秀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科学和哲学思想,是人民在千百年的中医药事业奋斗发展中孕育出来的宝贵财富。
祝好朋友大贤自合为九列,清风可以流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