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文化〗
中医文化精神广,莫道中医太虚空。
整体辨证两相应,丸散膏丹育奇效。
上工尤倡治未病,沐泽民众康寿宁,
岐黄弟子竞风流,中华劲吹杏林风。
辽夏金元时期医学(三)
〖名医著作〗
《外科精义》元•齐德之撰,共2卷,撰年不详,刊于1335年。本书系博采《内经》、《难经》等古典医籍与扁鹊、张仲景、华佗等有关外科的名论,又结合本人的临证经验而汇集成编。卷上为外科医论,有疮肿诊候入式之法、疮肿诊治等论述35篇;卷下为诸家行之有效的汤、丸、散、膏、丹等方剂145首,并附有论炮制诸药及单方主治疮肿法。诊断方面台调四诊合参,尤其注重外现形色与脉诊,并将26种脉象结合疮疡临证特点作了详细论述,成为本书的一个特点。
齐德之,元代医家。里贯欠详。尤精于外科,对痈疽疮疡外证有所研究,认为其证乃阴阳失和、气血凝滞所致。尝任医学博士、御药院外科太医。著有《外科精义》三卷,于中医外科颇多发明,为后世医家所重视。
《永类钤方》,李仲南撰,二十二卷。1331年成书,初由李仲南集成,后经孙允贤补订,原名“锡类钤方”,后改名“水类钤方”。书中以图散形式对比论述“伤寒”与“杂病”两大证候的脉、病、证、治等内容,并以三因之说加以阐发,纲目清晰、明了,骨伤科病证中,载录了多种骨折、脱臼、整复、夹板固定法,和若干医疗器械、方药等内容。其中首创的过伸法处理腰椎骨折,丰富了创伤骨科的诊断治疗经验。
李仲南,一作中南,号栖碧,元代安徽黟县人,居栖碧山中(在今浙江省境内),故称“栖碧”.初因养亲寿老,修建道院,以求还丹之道,后悟丹之道远,明方始能寿母,遂汇集古人医书,择其精要,以脉、病、因、证、治列为五类,编辑成书,复钤以图,撰成《锡类钤方》。
《世医得效方》,元•危亦林撰于至元三年(1337年),经太医院审阅后,于1345年刊行。本书共19卷,内容按元代太医院所分13科编排。本书虽对内、外、妇、儿、五官、骨伤等各科病证及其治疗方法、方药都有叙述,但其主要成就在于骨伤科方面,首次记载了脊椎骨折,并发明了悬吊式复位方法及外固定法,研制“草乌散”用作全身麻醉药,使药物麻醉法有了新的进步。
危亦林,生卒年不详,字达斋。祖籍抚州(今江西抚州市西),后迁南丰(今江西南丰县),出身子世医家庭,高祖危云山随董奉二十五世孙董京习大方脉(内科),尔后医道五世不衰。其伯祖危子美专妇人及正骨金镞等科。其父危碧崖,随周伯熙习小儿科,进而学眼科,兼疗瘵疾。危亦林自幼好学,20岁开始业医,除继承祖传医术外,还研究疮肿、咽喉、口齿等科,医术全面,而以骨伤科最有成就。于1337年撰成《世医得效方》19卷。经太医院审问后,于1345年刊行。
《十四经发挥》,元•滑寿撰。该书共分3卷,每卷1篇。卷上为“手足阴阳流注篇”,总论阴阳经脉气血流注次序;卷中为“十四经脉气所发篇”,论十四经循行路线、腧穴位置及手足十二经“是动”病的临床表现;卷下为“奇经八脉篇”,论奇经八脉的循行部位、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书中把督任二脉提高到与十二正经同等的地位,是对经络学说的发展。把657穴全部分属于十四经脉,也是滑氏的一大发明,他所倡导的循经取穴方法,一直为后世针灸医生所遵从。
滑寿,字伯仁,晚号樱宁生,祖籍襄城(今河南襄城县),后迁仪真(今江苏仪征县),又迁余姚《今浙江余姚县》。滑寿自幼聪明好学,善诗文,通经史诸家。先从京口(今江苏镇江市)名医王居中学医。研读《素问》、《难经》,颇有心得,遂著成《读素问抄》和《难经本义》二书。继之精心研究张仲景、刘守真、李东垣诸家之说,融会贯通,深有造诣。后来又随东平(今山东东平县)高洞阳学习针法,遂对经络悉心研究,取《内经》等书中有关经络的理论,撰成《十四经发挥》3卷。
《格致余论》,元•朱震亨撰,全书1卷,共收医论42篇,涉及内容相当广泛,篇次排列没有规律,颇有随笔杂记之韵味,若不拘原书篇序而按所论内容分类,则大致有:论苏生者,有“饮食色欲箴”、“养老论”等;论生理病理者,有“受胎论”、“阳有余阴不足论”等,论诊断者,有“涩脉论”、“治病先观形色然后察脉问证论”等;论治则者,有“治病必求其本论”、“大病不守禁忌论”等;论具体病证者,有“痛风论”、“疟论”等;论具体方药者,有“脾约丸论”、“石膏论”等。另外,还有其他杂论数篇。
朱震亨,字彦修。婺州义乌人,因世居丹溪,人尊称“丹溪翁”。朱氏自幼聪明好学,稍长即学习经书,意欲通过科举以登仕途,后往八华山随理学家许谦学习道德性命之说,对理学深有造诣。放弃举子业,专心致力于医学。拜罗知悌为师,罗氏以刘完素、李东垣、张于和之学,遂以经义解诸家之说传授丹溪。朱氏学成后返归乡里,数年之间,医名大振。
《回回药方》作者不祥,约系元时东来的华籍回回医生编撰,原书共36卷。本书用汉文写成,但在外来药物译音后多附有阿拉伯文,从现存目录及残本内容看,本书包括内、外、妇、儿、骨伤及解毒救急等各科疾病证治与方剂,尚有修合药饵、药物等内容,书中的医学理论多本于阿拉伯医学,又引进了不少传统中药的特有药物与个别中医方剂,使用了一些中国医药术语,实质上是中外医药广泛交流的产物。
〖现代名医〗
孙燕,1929年2月1日出生于河北。著名临床肿瘤学家。1956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1959年起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工作,广州南洋肿瘤医院名誉院长。1979-81年间曾以客座教授身份在美国M.D.Anderson肿瘤中心从事研究,回国后曾于1986-1994年间任内科主任。现任国家药品(抗肿瘤)临床研究中心主任、协和医科大学教授、兼任亚洲临床肿瘤学会和中国癌症基金会副主席。曾被评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协和医科大学名医(1993)、教书育人先进个人(1991)和全国卫生系统先进个人(1994)。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黄璐琦同志,男,汉族,1968年生于江西。1995年获北京大学医学部(原北京医科大学)博士学位,1992年起在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工作至今。现为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副院长、中药研究所所长,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中药)合作中心主任,国务院中医学、中药学第六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中药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生态学会中药资源生态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鉴定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中药杂志》副主编等。为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常务委员,北京市青年联合会副主席,中央国家机关青年联合会常务委员。
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医药,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汲取中华文化营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医药文化,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杰出代表。传承、弘扬、保护、发展中医药文化,使其焕发新光彩和新魅力,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祝好朋友虎跃龙腾九州焕彩,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中医药文化〗
中医文化精神广,莫道中医太虚空。
整体辨证两相应,丸散膏丹育奇效。
上工尤倡治未病,沐泽民众康寿宁,
岐黄弟子竞风流,中华劲吹杏林风。
辽夏金元时期医学(三)
〖名医著作〗
《外科精义》元•齐德之撰,共2卷,撰年不详,刊于1335年。本书系博采《内经》、《难经》等古典医籍与扁鹊、张仲景、华佗等有关外科的名论,又结合本人的临证经验而汇集成编。卷上为外科医论,有疮肿诊候入式之法、疮肿诊治等论述35篇;卷下为诸家行之有效的汤、丸、散、膏、丹等方剂145首,并附有论炮制诸药及单方主治疮肿法。诊断方面台调四诊合参,尤其注重外现形色与脉诊,并将26种脉象结合疮疡临证特点作了详细论述,成为本书的一个特点。
齐德之,元代医家。里贯欠详。尤精于外科,对痈疽疮疡外证有所研究,认为其证乃阴阳失和、气血凝滞所致。尝任医学博士、御药院外科太医。著有《外科精义》三卷,于中医外科颇多发明,为后世医家所重视。
《永类钤方》,李仲南撰,二十二卷。1331年成书,初由李仲南集成,后经孙允贤补订,原名“锡类钤方”,后改名“水类钤方”。书中以图散形式对比论述“伤寒”与“杂病”两大证候的脉、病、证、治等内容,并以三因之说加以阐发,纲目清晰、明了,骨伤科病证中,载录了多种骨折、脱臼、整复、夹板固定法,和若干医疗器械、方药等内容。其中首创的过伸法处理腰椎骨折,丰富了创伤骨科的诊断治疗经验。
李仲南,一作中南,号栖碧,元代安徽黟县人,居栖碧山中(在今浙江省境内),故称“栖碧”.初因养亲寿老,修建道院,以求还丹之道,后悟丹之道远,明方始能寿母,遂汇集古人医书,择其精要,以脉、病、因、证、治列为五类,编辑成书,复钤以图,撰成《锡类钤方》。
《世医得效方》,元•危亦林撰于至元三年(1337年),经太医院审阅后,于1345年刊行。本书共19卷,内容按元代太医院所分13科编排。本书虽对内、外、妇、儿、五官、骨伤等各科病证及其治疗方法、方药都有叙述,但其主要成就在于骨伤科方面,首次记载了脊椎骨折,并发明了悬吊式复位方法及外固定法,研制“草乌散”用作全身麻醉药,使药物麻醉法有了新的进步。
危亦林,生卒年不详,字达斋。祖籍抚州(今江西抚州市西),后迁南丰(今江西南丰县),出身子世医家庭,高祖危云山随董奉二十五世孙董京习大方脉(内科),尔后医道五世不衰。其伯祖危子美专妇人及正骨金镞等科。其父危碧崖,随周伯熙习小儿科,进而学眼科,兼疗瘵疾。危亦林自幼好学,20岁开始业医,除继承祖传医术外,还研究疮肿、咽喉、口齿等科,医术全面,而以骨伤科最有成就。于1337年撰成《世医得效方》19卷。经太医院审问后,于1345年刊行。
《十四经发挥》,元•滑寿撰。该书共分3卷,每卷1篇。卷上为“手足阴阳流注篇”,总论阴阳经脉气血流注次序;卷中为“十四经脉气所发篇”,论十四经循行路线、腧穴位置及手足十二经“是动”病的临床表现;卷下为“奇经八脉篇”,论奇经八脉的循行部位、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书中把督任二脉提高到与十二正经同等的地位,是对经络学说的发展。把657穴全部分属于十四经脉,也是滑氏的一大发明,他所倡导的循经取穴方法,一直为后世针灸医生所遵从。
滑寿,字伯仁,晚号樱宁生,祖籍襄城(今河南襄城县),后迁仪真(今江苏仪征县),又迁余姚《今浙江余姚县》。滑寿自幼聪明好学,善诗文,通经史诸家。先从京口(今江苏镇江市)名医王居中学医。研读《素问》、《难经》,颇有心得,遂著成《读素问抄》和《难经本义》二书。继之精心研究张仲景、刘守真、李东垣诸家之说,融会贯通,深有造诣。后来又随东平(今山东东平县)高洞阳学习针法,遂对经络悉心研究,取《内经》等书中有关经络的理论,撰成《十四经发挥》3卷。
《格致余论》,元•朱震亨撰,全书1卷,共收医论42篇,涉及内容相当广泛,篇次排列没有规律,颇有随笔杂记之韵味,若不拘原书篇序而按所论内容分类,则大致有:论苏生者,有“饮食色欲箴”、“养老论”等;论生理病理者,有“受胎论”、“阳有余阴不足论”等,论诊断者,有“涩脉论”、“治病先观形色然后察脉问证论”等;论治则者,有“治病必求其本论”、“大病不守禁忌论”等;论具体病证者,有“痛风论”、“疟论”等;论具体方药者,有“脾约丸论”、“石膏论”等。另外,还有其他杂论数篇。
朱震亨,字彦修。婺州义乌人,因世居丹溪,人尊称“丹溪翁”。朱氏自幼聪明好学,稍长即学习经书,意欲通过科举以登仕途,后往八华山随理学家许谦学习道德性命之说,对理学深有造诣。放弃举子业,专心致力于医学。拜罗知悌为师,罗氏以刘完素、李东垣、张于和之学,遂以经义解诸家之说传授丹溪。朱氏学成后返归乡里,数年之间,医名大振。
《回回药方》作者不祥,约系元时东来的华籍回回医生编撰,原书共36卷。本书用汉文写成,但在外来药物译音后多附有阿拉伯文,从现存目录及残本内容看,本书包括内、外、妇、儿、骨伤及解毒救急等各科疾病证治与方剂,尚有修合药饵、药物等内容,书中的医学理论多本于阿拉伯医学,又引进了不少传统中药的特有药物与个别中医方剂,使用了一些中国医药术语,实质上是中外医药广泛交流的产物。
〖现代名医〗
孙燕,1929年2月1日出生于河北。著名临床肿瘤学家。1956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1959年起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工作,广州南洋肿瘤医院名誉院长。1979-81年间曾以客座教授身份在美国M.D.Anderson肿瘤中心从事研究,回国后曾于1986-1994年间任内科主任。现任国家药品(抗肿瘤)临床研究中心主任、协和医科大学教授、兼任亚洲临床肿瘤学会和中国癌症基金会副主席。曾被评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协和医科大学名医(1993)、教书育人先进个人(1991)和全国卫生系统先进个人(1994)。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黄璐琦同志,男,汉族,1968年生于江西。1995年获北京大学医学部(原北京医科大学)博士学位,1992年起在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工作至今。现为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副院长、中药研究所所长,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中药)合作中心主任,国务院中医学、中药学第六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中药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生态学会中药资源生态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鉴定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中药杂志》副主编等。为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常务委员,北京市青年联合会副主席,中央国家机关青年联合会常务委员。
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医药,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汲取中华文化营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医药文化,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杰出代表。传承、弘扬、保护、发展中医药文化,使其焕发新光彩和新魅力,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祝好朋友虎跃龙腾九州焕彩,风调雨顺五谷丰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