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夏金元时期医学(二)
2015-07-07

〖中医药文化〗

中医文化千载传,先辈医家要疾防。

中华儿女信心强,后辈继承国粹扬。


辽夏金元时期医学(二)

〖名医著作〗

    《阴证略例》元王好古撰。该书是研究伤寒阴证的专著,书中首列歧伯阴阳脉例;次述洁古老人及作者自己的内伤三阴例;继则引述伊尹、扁鹊、张仲景、朱肱、许叔微、韩祗和等伤寒大家关于伤寒三阴证的论述,其间多杂有王氏注文及所附方药;而后列作者阴证例总论”20余条,书末附海藏治验录一篇,记载王氏医案8则。


    《此事难知》元王好古撰。该书主要为编集其师李杲的医学论述,其中也反映了王好古的有关医学思想。全书分上、下二卷、附录三部分,共载专题论述104篇。该书主要围绕伤寒五经证的有关问题如太阳六传入阴者可下妇人经病等作了详细阐发,某些见解有独到之处。如认为气病在表,误用血药,无伤,为安血而益阴;反之血病在里,误用气药如白虎汤等,则有害,因易致泻肺而损阴。既强调治病求本,又主张分别病情采用不同治法,如提出初治之道,当宽猛相济,末治之道,又宜宽缓,三法各有主证、应用法。


    王好古,字进之,号海藏,元代赵州人,曾经与李杲一起学医于张元素,但其年龄较李杲小二十岁左右,后又从师于李杲,尽传李氏之学。张元素强调脏腑辨证,重视分辨病变所在脏腑的寒热虚实,李杲阐发脾胃学说,尤重脾胃内伤虚证的探讨。在张、李二家的影响下,王好古又着重于《伤寒论》方面,而独重由于人体本气不足导致阳气不足的三阴阳虚病证,另成一家之说。


    《卫生宝鉴》,罗天益撰,共二十四卷,补遗一卷,撰年不详,刊行于1281年。全书共25篇,主要有药误永鉴:以病案形式,结合一个专题进行辨析,以警示后学及同行不要犯误治之错,名方类集:精选古今效方766首,以证系方,理法具备,论述临证各科疾病的诊治。该书理论上本于《素问》、《难经》以求其因,并充分吸收李杲的脾胃学说及张元素、张璧、钱乙等医家的认识,围绕临证脏腑杂病的辨证论治理论进行系统阐发,具有鲜明的易水学派特色。


    罗天益,字谦甫,元代真定路嵩城人。他幼承父训,有志经史。李杲晚年,学医数年,尽得其术。李杲身后,他整理刊出了多部李杲的医学著作,对传播东垣之学起到了重要作用。1251年后,他自师门回乡行医,以善治疗疮而显名,为元太医,元兵南下。罗天益一再随军征战,他在军中,还四处访师问贤,以提高医术,晚年诊务之余,他以《内经》理论及洁古、东垣之说为宗,旁搜博采众家,结合自己的体会,于1281年撰写了《卫生宝鉴》二十四卷。

    罗天益生活于金末元初,他的学术思想遥承于洁古,授受于东垣,又突出脏腑辨证、脾胃理论、药性药理的运用的易水学派特色,成为易水学派理论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承前启后的一位重要医家。


    《无冤录》系法医学专著。元代王与撰,初刊于至大元年(1308),于13231346年间又经王与修订再版。该书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包括今古验法不同病死罪囚13项,是介绍王与自己检尸的经验;第二部分为元代的检验制度,其中许多检尸规定为《元典章》所未载,是研究法医学史的珍贵资料;第三部分题为卷下,包括检覆总说等,共43项,是根据儒吏考试程式(结案式)、洗冤、平冤二录汇编而成的。


     王与,字与之,浙江温州人,著名法医学家。王与少年好学,尤重法律,军方弱冠,任郡功曹,从事勤敏。岁逢荒年,守承罔然无措,经王与努力,散放官米,使民得活。后升任杭州路盐官,州提控案牍,经常参加验尸,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州路总管知事,后转任湖州录事,请老,终于承直郎温州路乐清县尹。王与一生精明法律,著有《无冤录》、《钦恤集》、《礼防书》、《刑名通义》等书,为从政者多所取法。《无冤录》一书,蜚声中外。退休后,居于水嘉县,颇受乡里爱戴,有力所不及求于公者,无不给以帮助,终于至正六年(1346),年八十有六,葬于家乡马岙。


    《饮膳正要》元忽思慧编撰,全书共3卷。成书于元文宗天历三年(1330),并于同年刊行。元刻本已失,今存有明经厂刊本及几种近现代的彩印本。本书是一部珍贵的蒙元宫庭饮食谱,也是现存最早的我国古代营养保健学专著,具有多方面的较高的学术价值与史料价值。本书内容涉及现代营养卫生学的各主要方面,交织反映了当时国内各民族饮食医药文化的成就,尤其突出体现了蒙族人民别具一格的医药饮食文化。本书还充分反映了元代中外医药文化交流的史实,收载了一些前代本草未载的药物,并且是现存唯一的元代本草图谱。在元代本草著述少有流传至今的情况下,本书食疗本草部分的内容弥足珍贵。


    忽思慧,蒙古族,约为1314世纪间人。忽思慧是一位很有成就的营养学家,在我国食疗史以至医药发展史上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忽思慧长期担任宫庭饮膳太医,负责宫庭中的饮食调理、养生疗病诸事,加之他重视食疗与食补的研定与实践,因此得以有条件将元文宗以前历朝宫廷的食疗经验加以及时总结整理,他还继承了前代著名本草著作与名医经验中的食疗学成就,并注意汲取当时民间日常生活中的食疗经验。正是在这神情况下,他编撰成了营养学名著《饮膳正要》一书。


『仕途之路』

    元仁宗延祐二年,赵国公常普兰奚任徽政院使,掌管侍奉皇太后诸事,忽思慧约于是年被选任饮膳太医,入侍元仁宗之母兴圣太后答己。其间,他与常普兰奚在食疗研究方面密切合作,后来他供职中宫,以膳医身分侍奉文宗皇后卜答失里,所以忽思慧在元廷中主要是以饮膳太医之职侍奉皇太后与皇后。


〖现代名医〗

    张伯礼,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共党员,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一附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医内科学科带头人,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中药研究主要从事心脑血管病研究,临床疗效突出,深受广大患者爱戴。在中药现代化研究中,开拓了以中药有效组分组方研制现代中药的模式和设计方法,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所完成的《复方丹参方药效物质和作用机理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开拓了中医工程学研究新领域,建立了全国第一家中医工程研究所,开展了中医舌诊客观化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林洪生,主任医师,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肿瘤科主任,全国中医肿瘤医疗中心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主任。从事临床和科研工作,有较宽知识面,思路活跃,近三十年来积累了大量临床经验,在肺癌,乳腺癌,淋巴瘤,脑瘤,肾癌等病的治疗上,特别是在肿瘤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疗程设计上和康复疗养方面有较好的经验和疗效。负责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实验室工作,长期从事实验和临床两方面工作和一直在国家科研题中承担主要工作。受中央委派多次前往菲律宾、蒙古、俄罗斯等国为当地友好人士、华人华侨诊治及进行学术交流。目前作为课题组长承担国家十五攻关课题一项,国家新药基金一项,首都科研基金一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课题一项。


    中医药文化是优秀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科学和哲学思想,是人民在千百年的中医药事业奋斗发展中孕育出来的宝贵财富。

    祝好朋友东风报喜喜上眉梢,春阳融融小康人家!


辽夏金元时期医学(二)

〖中医药文化〗

中医文化千载传,先辈医家要疾防。

中华儿女信心强,后辈继承国粹扬。


辽夏金元时期医学(二)

〖名医著作〗

    《阴证略例》元王好古撰。该书是研究伤寒阴证的专著,书中首列歧伯阴阳脉例;次述洁古老人及作者自己的内伤三阴例;继则引述伊尹、扁鹊、张仲景、朱肱、许叔微、韩祗和等伤寒大家关于伤寒三阴证的论述,其间多杂有王氏注文及所附方药;而后列作者阴证例总论”20余条,书末附海藏治验录一篇,记载王氏医案8则。


    《此事难知》元王好古撰。该书主要为编集其师李杲的医学论述,其中也反映了王好古的有关医学思想。全书分上、下二卷、附录三部分,共载专题论述104篇。该书主要围绕伤寒五经证的有关问题如太阳六传入阴者可下妇人经病等作了详细阐发,某些见解有独到之处。如认为气病在表,误用血药,无伤,为安血而益阴;反之血病在里,误用气药如白虎汤等,则有害,因易致泻肺而损阴。既强调治病求本,又主张分别病情采用不同治法,如提出初治之道,当宽猛相济,末治之道,又宜宽缓,三法各有主证、应用法。


    王好古,字进之,号海藏,元代赵州人,曾经与李杲一起学医于张元素,但其年龄较李杲小二十岁左右,后又从师于李杲,尽传李氏之学。张元素强调脏腑辨证,重视分辨病变所在脏腑的寒热虚实,李杲阐发脾胃学说,尤重脾胃内伤虚证的探讨。在张、李二家的影响下,王好古又着重于《伤寒论》方面,而独重由于人体本气不足导致阳气不足的三阴阳虚病证,另成一家之说。


    《卫生宝鉴》,罗天益撰,共二十四卷,补遗一卷,撰年不详,刊行于1281年。全书共25篇,主要有药误永鉴:以病案形式,结合一个专题进行辨析,以警示后学及同行不要犯误治之错,名方类集:精选古今效方766首,以证系方,理法具备,论述临证各科疾病的诊治。该书理论上本于《素问》、《难经》以求其因,并充分吸收李杲的脾胃学说及张元素、张璧、钱乙等医家的认识,围绕临证脏腑杂病的辨证论治理论进行系统阐发,具有鲜明的易水学派特色。


    罗天益,字谦甫,元代真定路嵩城人。他幼承父训,有志经史。李杲晚年,学医数年,尽得其术。李杲身后,他整理刊出了多部李杲的医学著作,对传播东垣之学起到了重要作用。1251年后,他自师门回乡行医,以善治疗疮而显名,为元太医,元兵南下。罗天益一再随军征战,他在军中,还四处访师问贤,以提高医术,晚年诊务之余,他以《内经》理论及洁古、东垣之说为宗,旁搜博采众家,结合自己的体会,于1281年撰写了《卫生宝鉴》二十四卷。

    罗天益生活于金末元初,他的学术思想遥承于洁古,授受于东垣,又突出脏腑辨证、脾胃理论、药性药理的运用的易水学派特色,成为易水学派理论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承前启后的一位重要医家。


    《无冤录》系法医学专著。元代王与撰,初刊于至大元年(1308),于13231346年间又经王与修订再版。该书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包括今古验法不同病死罪囚13项,是介绍王与自己检尸的经验;第二部分为元代的检验制度,其中许多检尸规定为《元典章》所未载,是研究法医学史的珍贵资料;第三部分题为卷下,包括检覆总说等,共43项,是根据儒吏考试程式(结案式)、洗冤、平冤二录汇编而成的。


     王与,字与之,浙江温州人,著名法医学家。王与少年好学,尤重法律,军方弱冠,任郡功曹,从事勤敏。岁逢荒年,守承罔然无措,经王与努力,散放官米,使民得活。后升任杭州路盐官,州提控案牍,经常参加验尸,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州路总管知事,后转任湖州录事,请老,终于承直郎温州路乐清县尹。王与一生精明法律,著有《无冤录》、《钦恤集》、《礼防书》、《刑名通义》等书,为从政者多所取法。《无冤录》一书,蜚声中外。退休后,居于水嘉县,颇受乡里爱戴,有力所不及求于公者,无不给以帮助,终于至正六年(1346),年八十有六,葬于家乡马岙。


    《饮膳正要》元忽思慧编撰,全书共3卷。成书于元文宗天历三年(1330),并于同年刊行。元刻本已失,今存有明经厂刊本及几种近现代的彩印本。本书是一部珍贵的蒙元宫庭饮食谱,也是现存最早的我国古代营养保健学专著,具有多方面的较高的学术价值与史料价值。本书内容涉及现代营养卫生学的各主要方面,交织反映了当时国内各民族饮食医药文化的成就,尤其突出体现了蒙族人民别具一格的医药饮食文化。本书还充分反映了元代中外医药文化交流的史实,收载了一些前代本草未载的药物,并且是现存唯一的元代本草图谱。在元代本草著述少有流传至今的情况下,本书食疗本草部分的内容弥足珍贵。


    忽思慧,蒙古族,约为1314世纪间人。忽思慧是一位很有成就的营养学家,在我国食疗史以至医药发展史上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忽思慧长期担任宫庭饮膳太医,负责宫庭中的饮食调理、养生疗病诸事,加之他重视食疗与食补的研定与实践,因此得以有条件将元文宗以前历朝宫廷的食疗经验加以及时总结整理,他还继承了前代著名本草著作与名医经验中的食疗学成就,并注意汲取当时民间日常生活中的食疗经验。正是在这神情况下,他编撰成了营养学名著《饮膳正要》一书。


『仕途之路』

    元仁宗延祐二年,赵国公常普兰奚任徽政院使,掌管侍奉皇太后诸事,忽思慧约于是年被选任饮膳太医,入侍元仁宗之母兴圣太后答己。其间,他与常普兰奚在食疗研究方面密切合作,后来他供职中宫,以膳医身分侍奉文宗皇后卜答失里,所以忽思慧在元廷中主要是以饮膳太医之职侍奉皇太后与皇后。


〖现代名医〗

    张伯礼,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共党员,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一附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医内科学科带头人,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中药研究主要从事心脑血管病研究,临床疗效突出,深受广大患者爱戴。在中药现代化研究中,开拓了以中药有效组分组方研制现代中药的模式和设计方法,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所完成的《复方丹参方药效物质和作用机理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开拓了中医工程学研究新领域,建立了全国第一家中医工程研究所,开展了中医舌诊客观化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林洪生,主任医师,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肿瘤科主任,全国中医肿瘤医疗中心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主任。从事临床和科研工作,有较宽知识面,思路活跃,近三十年来积累了大量临床经验,在肺癌,乳腺癌,淋巴瘤,脑瘤,肾癌等病的治疗上,特别是在肿瘤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疗程设计上和康复疗养方面有较好的经验和疗效。负责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实验室工作,长期从事实验和临床两方面工作和一直在国家科研题中承担主要工作。受中央委派多次前往菲律宾、蒙古、俄罗斯等国为当地友好人士、华人华侨诊治及进行学术交流。目前作为课题组长承担国家十五攻关课题一项,国家新药基金一项,首都科研基金一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课题一项。


    中医药文化是优秀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科学和哲学思想,是人民在千百年的中医药事业奋斗发展中孕育出来的宝贵财富。

    祝好朋友东风报喜喜上眉梢,春阳融融小康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