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中医药文化发展史(三)
2015-07-07

〖中医药文化〗

古人智慧无限量,内外全科聚妙方。

医药文化将魂扬,我辈传承耀祖光。


两宋中医药文化发展史(三)

〖医学著作及名家〗

    《针灸资生经》宋•王执中撰,本书共7卷,书中记载了大量临床有效穴位和丰富的灸法,并论述了各科疾病的辨证取穴及具体的刺灸方法,因证配穴,内容丰富,尤其体重各种灸法的运用。《资生经》对宋以前的针灸学成就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对后世针灸学有重要影响。


    王执中,字叔权,瑞安人,南宋医家。王执中对当时社会上重方药轻针灸的现象提出批评,并根据临床实践,重新订正针灸典籍的错误,编撰《针灸资生经》七卷。王执中是一位富有革新思想的医药学家,反对迷信前人的旧说和墨守成规,主张针灸和用药相结合,提出:“若针而不灸,灸而不针,非良医也;针灸而不药,药而不针灸,亦非良医也。”他创研的“同身寸”法,被针灸医师临床沿用800多年而不废,至今仍作为针灸家的取穴标准。


    《妇人大全良方》宋•陈自明撰于嘉熙元年。全书24卷,原分8门,见260余论。书中首列“调经”、“众疾”、“求嗣”三门论妇科,分别对胎儿发育状态、妊娠诊断、孕期卫生、孕妇用药禁忌、妊娠期特有疾病、各种难产、产褥期护理及产后病证作了详细的论述,该书是对前人成就及作者临床经验的总结,内容丰富,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形成完整的体系,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很高,可以说是我国第一部完善的妇产科专著,它的流传为促进我国中医妇科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外科精要》宋·陈自明撰。本书是在李迅、伍起予及曾孚先等人的外科学著作基础上进一步补充整理而成。全书共60篇,共有55论,选方70余首,均有参考价值,重点叙述痈疽发背的诊断、鉴别及灸法、用药等,内容简要。作者认为外科用药,应根据经络虚实,因证施治,不可泥于热毒内攻,而专用寒凉克伐之剂。强调重视分辨善恶形证之法、调补气血养护之理,以及灸法治疗痈疽之必要。


    陈自明,南宋医学家,字良甫,晚年自号药隐老人,抚州临川人。陈自明出身于中医世家,从小随父学医。14岁即已通晓多部经典医学著作,并将名家医论与祖传经验相结合,在临床实践中加以应用。成年后,医术精进,名扬四方。著有《管见大全良方》、《妇人大全良方》、《外科精要》等。


    《洗冤集录》法医学著作,南宋•宋慈撰,刊于淳祐七年。世界上现存第一部系统的法医学专著,比欧洲第一部系统法医学著作《医生的报告》早三百五十余年。此书系统总结尸体外表检验经验,集宋慈以前法医学尸体检验经验之大成,是一部系统指导尸体外表检验的法医学。其内容流传朝鲜、日本、越南等国,直到十九世纪末,也一直是这些国家尸体检验的依据。


    宋慈,字惠父,汉族,建阳人,与理学大师朱熹同乡,祖籍河北邢台市南和县,唐相宋璟后人,生于南宋孝宗淳熙十三年,南宋著名法医学家,中外法医界普遍认为是宋慈于公元1235年开创了“法医鉴定学”,因此宋慈被尊为世界法医学鼻祖。宋慈所著《洗冤集录》是世界上最早的法医专著,在中国元、明、清三朝是刑、法官必读之书,先后被译成法、英、荷等多种文字。它比意大利人佛图纳图·菲得利写成于公元1602年的同类著作要早350多年。


    《济生方》又名《严氏济生方》,宋•严用和撰,成书于宋宝祐元年。原书共十卷,有论治70篇,方的400首;咸淳三年又写成《续方》,收前书未备之医论24篇,方90首。书中收方广泛,汉、唐、宋以来诸家名方及民间验方均有采录,其中尤重《和剂局方》、《三因极一病证方》二书方论,对所摭常用古方善于化裁,如仲景治疗肾虚的肾气丸,经严氏加味牛膝、车前子后,扩大了原方适应范围,腔之成为治疗虚(肾虚)(水湿)挟杂证的名方——济生肾气丸。严氏创制新方,讲究刚柔相济,佐使合宜,用药平正稳妥。如归脾汤、小蓟饮子等,由于制方既切实用,又不峻猛。柔中有刚,兼顾全面,故很受后世医家推重。


     严用和,12岁受学于名医刘开门下,17岁开始行医。他行医50余年。著《济生方》10卷。书中博采历代经典和各家之说,并引录《和剂局方》、《三因方》中部分方剂,收载补充了崔丞相灸劳法,以及嵇太夫治疗疮疡疔毒的经验等,即使民间有效单验方,亦广为搜集。后又经15年的再实践,更臻完备,于是复著《济世续方》8(1267)。严氏积累长期的医疗经验,注重实践,讲求实效,严肃认真的治学态度,实为可佳。


    《仁斋直指方论》宋•杨士瀛撰于景定五年。该书共26卷,将诸科病证分为72门,每门之下,均先列“方论”,述生理病理、证候表现及治疗概要,次列“证治”、条陈效方、各明其主治、药物组成及修制服用方法,条理清晰,多灼见。对体表癌肿特征作了形象地正确描述。


    杨士瀛,字登父,号仁斋,生卒不详,南宋三山人,出身于世医家庭,自幼习医,对《内经》、《难经》、《伤寒论》等古典医籍及历代医学名著研究颇深,在脉学、伤寒、儿科及内科杂病方面有一定成就。杨士瀛撰有医学著作多部,主要有《仁斋直指方论》、《仁斋直指小儿方论》、《伤寒类书活人总括》、《医学真经》和《察脉总括》等。


〖医药大家〗

    刘翰(919990),宋初沧州临津人,世医出身。曾任护国军节度巡官,后周显德二年,因进献《经用方书》30卷、《论候》10卷、《今古治世集》20卷等医学著作,被周世宗柴荣任命为翰林医官。其书交由交馆收藏。


『仕途经历』

    宋大祖北征时,刘翰曾奉命随军从行。建隆初年,加升朝散大夫、鸿胪寺丞。建德初,太常寺考核翰林医官医疗技术,绌除技术不精者20余名,而刘翰考核成绩最优。开宝五年,未即位的宋太宗患病,刘翰、马志奉命诊视,痊愈后刘翰迁转尚药奉御,并赐钱物。开宝六年,奉诒与道士马志、医官翟照、张素、吴复圭、王光祐、陈昭遇等同编《开宝新详定本草》20卷。后又与马志修定、李昉、王祐、扈蒙等审校,完成《开宝重定本草》20卷。加官检校工部员外郎。太平兴国四年,命为翰林医官使,再加检校户部郎中,雍熙二年,因误断滑州刘遇疾病预后,坐责,降为和州团练副使。端拱初起为尚药奉审御。淳化元年复任翰林医官使,同年去世,年72岁。


〖孙氏三父子〗

    孙用和,原籍宋代卫州,后客居河阳(今河南孟县)。孙氏原为民间儒医,通晓经学,尤其精于医道,善于用张仲景法治伤寒,远近闻名。北宋仁宗的光献皇后入宫前,曾随其做官的叔父在河阳居住。有病时常请孙氏治疗而得愈,入宫后,一次有病,大医治疗无效,经她举荐,仁宗召孙用和治疗而获愈。孙用和被授以宣德郎尚药奉御、太医令充医师等职。仁宗在位期间,孙氏曾为医师讲授医经达十数年。著有《传家秘宝方》3卷。另外见于书目载录的《孙尚药方》、《传家秘宝脉证口诀并方》各3卷等,疑均为《传家秘宝方》的异名。孙用和医著在宋代《证类本草》与金代场用道《广肘后方》等书中多有引用,国内现存日本影抄本《传家秘宝脉证口诀并方》残本3卷。


 孙奇为孙用和长子,与其弟孙兆都是进士出身,孙奇官尚书部官员外郎,孙兆官将仁郎守殿中丞,尚药奉御丞等,均通晓医道,仁宗嘉祐二年,设“校正医书局”,孙奇与孙兆均为主要成员,参与校正的医书有《伤寒论》、《金匮要略》、《金匮玉函经》、《千会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等。


    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医药,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汲取中华文化营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医药文化,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杰出代表。传承、弘扬、保护、发展中医药文化,使其焕发新光彩和新魅力,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祝好朋友心收静里寻真乐,眼放长空得大观!



两宋中医药文化发展史(三)

〖中医药文化〗

古人智慧无限量,内外全科聚妙方。

医药文化将魂扬,我辈传承耀祖光。


两宋中医药文化发展史(三)

〖医学著作及名家〗

    《针灸资生经》宋•王执中撰,本书共7卷,书中记载了大量临床有效穴位和丰富的灸法,并论述了各科疾病的辨证取穴及具体的刺灸方法,因证配穴,内容丰富,尤其体重各种灸法的运用。《资生经》对宋以前的针灸学成就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对后世针灸学有重要影响。


    王执中,字叔权,瑞安人,南宋医家。王执中对当时社会上重方药轻针灸的现象提出批评,并根据临床实践,重新订正针灸典籍的错误,编撰《针灸资生经》七卷。王执中是一位富有革新思想的医药学家,反对迷信前人的旧说和墨守成规,主张针灸和用药相结合,提出:“若针而不灸,灸而不针,非良医也;针灸而不药,药而不针灸,亦非良医也。”他创研的“同身寸”法,被针灸医师临床沿用800多年而不废,至今仍作为针灸家的取穴标准。


    《妇人大全良方》宋•陈自明撰于嘉熙元年。全书24卷,原分8门,见260余论。书中首列“调经”、“众疾”、“求嗣”三门论妇科,分别对胎儿发育状态、妊娠诊断、孕期卫生、孕妇用药禁忌、妊娠期特有疾病、各种难产、产褥期护理及产后病证作了详细的论述,该书是对前人成就及作者临床经验的总结,内容丰富,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形成完整的体系,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很高,可以说是我国第一部完善的妇产科专著,它的流传为促进我国中医妇科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外科精要》宋·陈自明撰。本书是在李迅、伍起予及曾孚先等人的外科学著作基础上进一步补充整理而成。全书共60篇,共有55论,选方70余首,均有参考价值,重点叙述痈疽发背的诊断、鉴别及灸法、用药等,内容简要。作者认为外科用药,应根据经络虚实,因证施治,不可泥于热毒内攻,而专用寒凉克伐之剂。强调重视分辨善恶形证之法、调补气血养护之理,以及灸法治疗痈疽之必要。


    陈自明,南宋医学家,字良甫,晚年自号药隐老人,抚州临川人。陈自明出身于中医世家,从小随父学医。14岁即已通晓多部经典医学著作,并将名家医论与祖传经验相结合,在临床实践中加以应用。成年后,医术精进,名扬四方。著有《管见大全良方》、《妇人大全良方》、《外科精要》等。


    《洗冤集录》法医学著作,南宋•宋慈撰,刊于淳祐七年。世界上现存第一部系统的法医学专著,比欧洲第一部系统法医学著作《医生的报告》早三百五十余年。此书系统总结尸体外表检验经验,集宋慈以前法医学尸体检验经验之大成,是一部系统指导尸体外表检验的法医学。其内容流传朝鲜、日本、越南等国,直到十九世纪末,也一直是这些国家尸体检验的依据。


    宋慈,字惠父,汉族,建阳人,与理学大师朱熹同乡,祖籍河北邢台市南和县,唐相宋璟后人,生于南宋孝宗淳熙十三年,南宋著名法医学家,中外法医界普遍认为是宋慈于公元1235年开创了“法医鉴定学”,因此宋慈被尊为世界法医学鼻祖。宋慈所著《洗冤集录》是世界上最早的法医专著,在中国元、明、清三朝是刑、法官必读之书,先后被译成法、英、荷等多种文字。它比意大利人佛图纳图·菲得利写成于公元1602年的同类著作要早350多年。


    《济生方》又名《严氏济生方》,宋•严用和撰,成书于宋宝祐元年。原书共十卷,有论治70篇,方的400首;咸淳三年又写成《续方》,收前书未备之医论24篇,方90首。书中收方广泛,汉、唐、宋以来诸家名方及民间验方均有采录,其中尤重《和剂局方》、《三因极一病证方》二书方论,对所摭常用古方善于化裁,如仲景治疗肾虚的肾气丸,经严氏加味牛膝、车前子后,扩大了原方适应范围,腔之成为治疗虚(肾虚)(水湿)挟杂证的名方——济生肾气丸。严氏创制新方,讲究刚柔相济,佐使合宜,用药平正稳妥。如归脾汤、小蓟饮子等,由于制方既切实用,又不峻猛。柔中有刚,兼顾全面,故很受后世医家推重。


     严用和,12岁受学于名医刘开门下,17岁开始行医。他行医50余年。著《济生方》10卷。书中博采历代经典和各家之说,并引录《和剂局方》、《三因方》中部分方剂,收载补充了崔丞相灸劳法,以及嵇太夫治疗疮疡疔毒的经验等,即使民间有效单验方,亦广为搜集。后又经15年的再实践,更臻完备,于是复著《济世续方》8(1267)。严氏积累长期的医疗经验,注重实践,讲求实效,严肃认真的治学态度,实为可佳。


    《仁斋直指方论》宋•杨士瀛撰于景定五年。该书共26卷,将诸科病证分为72门,每门之下,均先列“方论”,述生理病理、证候表现及治疗概要,次列“证治”、条陈效方、各明其主治、药物组成及修制服用方法,条理清晰,多灼见。对体表癌肿特征作了形象地正确描述。


    杨士瀛,字登父,号仁斋,生卒不详,南宋三山人,出身于世医家庭,自幼习医,对《内经》、《难经》、《伤寒论》等古典医籍及历代医学名著研究颇深,在脉学、伤寒、儿科及内科杂病方面有一定成就。杨士瀛撰有医学著作多部,主要有《仁斋直指方论》、《仁斋直指小儿方论》、《伤寒类书活人总括》、《医学真经》和《察脉总括》等。


〖医药大家〗

    刘翰(919990),宋初沧州临津人,世医出身。曾任护国军节度巡官,后周显德二年,因进献《经用方书》30卷、《论候》10卷、《今古治世集》20卷等医学著作,被周世宗柴荣任命为翰林医官。其书交由交馆收藏。


『仕途经历』

    宋大祖北征时,刘翰曾奉命随军从行。建隆初年,加升朝散大夫、鸿胪寺丞。建德初,太常寺考核翰林医官医疗技术,绌除技术不精者20余名,而刘翰考核成绩最优。开宝五年,未即位的宋太宗患病,刘翰、马志奉命诊视,痊愈后刘翰迁转尚药奉御,并赐钱物。开宝六年,奉诒与道士马志、医官翟照、张素、吴复圭、王光祐、陈昭遇等同编《开宝新详定本草》20卷。后又与马志修定、李昉、王祐、扈蒙等审校,完成《开宝重定本草》20卷。加官检校工部员外郎。太平兴国四年,命为翰林医官使,再加检校户部郎中,雍熙二年,因误断滑州刘遇疾病预后,坐责,降为和州团练副使。端拱初起为尚药奉审御。淳化元年复任翰林医官使,同年去世,年72岁。


〖孙氏三父子〗

    孙用和,原籍宋代卫州,后客居河阳(今河南孟县)。孙氏原为民间儒医,通晓经学,尤其精于医道,善于用张仲景法治伤寒,远近闻名。北宋仁宗的光献皇后入宫前,曾随其做官的叔父在河阳居住。有病时常请孙氏治疗而得愈,入宫后,一次有病,大医治疗无效,经她举荐,仁宗召孙用和治疗而获愈。孙用和被授以宣德郎尚药奉御、太医令充医师等职。仁宗在位期间,孙氏曾为医师讲授医经达十数年。著有《传家秘宝方》3卷。另外见于书目载录的《孙尚药方》、《传家秘宝脉证口诀并方》各3卷等,疑均为《传家秘宝方》的异名。孙用和医著在宋代《证类本草》与金代场用道《广肘后方》等书中多有引用,国内现存日本影抄本《传家秘宝脉证口诀并方》残本3卷。


 孙奇为孙用和长子,与其弟孙兆都是进士出身,孙奇官尚书部官员外郎,孙兆官将仁郎守殿中丞,尚药奉御丞等,均通晓医道,仁宗嘉祐二年,设“校正医书局”,孙奇与孙兆均为主要成员,参与校正的医书有《伤寒论》、《金匮要略》、《金匮玉函经》、《千会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等。


    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医药,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汲取中华文化营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医药文化,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杰出代表。传承、弘扬、保护、发展中医药文化,使其焕发新光彩和新魅力,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祝好朋友心收静里寻真乐,眼放长空得大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