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国家的统一,经济文化的繁荣,为医学的总结和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祖国医学在医学理论、药物学、方剂学以及临床各科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出现了总结编纂整理的趋势。历史上空前巨大的综合性医经方书相集大成的医方著作多出现在这一时期,文献整理编著、药物学著作及临床各科的总结性专著均有很大进步,对后世医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医药名著及作者〗
《诸病源候论》隋大业六年成书,全书共五十卷,六十七门。此书是我国第一部由朝庭敕编,集体撰作的医学理论著作。书中引录保存了我国古代许多珍贵医学资料,是我国第一部病因症候学专著,学术价值很高,后世医家对此书甚为推祟,对国外医学亦有一定影响。
巢元方(605年-616年),隋代医家,任太医博士、太医令。大业六年(610年),奉诏主持编撰《诸病源候论》。巢元方创“补养宣导”法,对发展医疗体操有积极贡献。
《四海类聚方》隋炀帝敕编,成书于隋大业年间,全书共2600卷。因隋唐时期印刷术尚未广泛应用,加之卷帙庞大,以及保管、传播和兵燹战乱等影响,该书唐代以后亡佚。
《黄帝内经太素》隋唐间医学家杨上善编撰。《黄帝内经太素》是《黄帝内经》18卷的一种传本,全书共20篇,其篇目分别为摄生、阴阳、人合、藏府、经脉、腧穴、营卫气、身度、诊候、证候、设方、九针、补泻;伤寒、寒热、邪论、风论、气论、杂病。唐初政府令杨上善主持整理校定古代医书,杨氏将《太素》一书在原20篇的基础上,增补扩充为30卷,南宋后国内一度亡佚。
杨上善(589—681),隋代、初唐时人,享年93岁。正史无传,官至太子文学,编有《黄帝内经太素》三十卷。此书保存了早期的《素问》风貌,得到现代学者的重视,是研究《黄帝内经》的重要参考书。
《备急千金要方》唐·孙思邈约撰成于永徽三年。此书30卷本内容,书中系统总结了唐代以前的医学成就,取材广泛,内容丰富,遍涉临床各科及针灸、食疗、药物、预防、卫生保健等。该书有述有作,验方经方兼备,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俱全的医学巨著,是继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后,我国医学的又一次总结,被誉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临床医学百科全书。
孙思邈,唐代医学家,中医医德规范制定人,人尊为“药王”。著《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合称为《千金方》。两部巨著60卷,药方论6500首,是唐代以前医药学成就的系统总结,被誉为我国最早的一部临床医学百科全书,对后世医学发展影响深远。
《新修本草》唐显庆二年苏敬奏请编修本草,唐政府乃诏苏敬等23人撰修,显庆四年(659)正月十七完成了全部编撰任务。全书共54卷,分为三部分。由唐政府颁行全国,以为药用之根据,流传400余年。《新修本草》以较多的药物考证和丰富的药学知识赢得了中外医药者的尊崇,并对后世药物学发展有深刻影响。
苏敬,中国唐代药学家。主持编撰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正式颁布的药典《新修本草》。在公元657年,苏敬等上疏朝廷,要求编修新的本草。唐高宗准允了此事,指派长孙无忌、许孝崇、李淳风等22人与苏敬一起集体修订新本草。在西方,意大利的佛罗伦萨药典颁行于1498年;著名的纽伦堡药典颁行于1535年;俄国的第一部药典颁行于1778年。均比苏敬晚8个世纪以上。
《千金翼方》,唐孙思邈撰,约成书于永淳二年(682)。作者集晚年近三十年之经验,以补早塞巨著《千金要方》之不足,故名翼方。此书共30卷,计189门。《千金翼方》系统论述了伤寒六经辨证,内科杂病、外科疮肿、诊病察色,辫别阴阳表里虚实以及治疗技术等方面都提供了宝贵经验。该书与《备急千金要方》被誉为我国临床医学百科全书,在我国医学史上有深远影响。
《本草拾遗》又名《陈藏器本草》。唐·陈藏器撰于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全书分为三部分,序例部分相当于部论,记载了“十剂”的内容。谓药有宣、通、补、泄、轻、重、涩、滑、燥、湿十剂。拾遗部分共收载药物692种。分为石、草、木、兽禽、果菜米等部,各药内容分药名、性味、毒性、药效、主治、产地、药物形态、采制等项。《本草拾遗》在唐代是仅次于《新修本草》的一部重要本草著作。
陈藏器(约687—757年),四明(今浙江宁波)人,唐·开元(713-741年)为京兆府三原(今陕西)县尉。撰《本草拾遗》10卷,其“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论述中提出“本草茶疗”概念。唐玄宗赐其“茶疗鼻祖”,一举奠定了他在我国本草茶疗领域的杰出地位。
祝好朋友家居白日青天下,人在春风和气中!
〖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国家的统一,经济文化的繁荣,为医学的总结和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祖国医学在医学理论、药物学、方剂学以及临床各科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出现了总结编纂整理的趋势。历史上空前巨大的综合性医经方书相集大成的医方著作多出现在这一时期,文献整理编著、药物学著作及临床各科的总结性专著均有很大进步,对后世医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医药名著及作者〗
《诸病源候论》隋大业六年成书,全书共五十卷,六十七门。此书是我国第一部由朝庭敕编,集体撰作的医学理论著作。书中引录保存了我国古代许多珍贵医学资料,是我国第一部病因症候学专著,学术价值很高,后世医家对此书甚为推祟,对国外医学亦有一定影响。
巢元方(605年-616年),隋代医家,任太医博士、太医令。大业六年(610年),奉诏主持编撰《诸病源候论》。巢元方创“补养宣导”法,对发展医疗体操有积极贡献。
《四海类聚方》隋炀帝敕编,成书于隋大业年间,全书共2600卷。因隋唐时期印刷术尚未广泛应用,加之卷帙庞大,以及保管、传播和兵燹战乱等影响,该书唐代以后亡佚。
《黄帝内经太素》隋唐间医学家杨上善编撰。《黄帝内经太素》是《黄帝内经》18卷的一种传本,全书共20篇,其篇目分别为摄生、阴阳、人合、藏府、经脉、腧穴、营卫气、身度、诊候、证候、设方、九针、补泻;伤寒、寒热、邪论、风论、气论、杂病。唐初政府令杨上善主持整理校定古代医书,杨氏将《太素》一书在原20篇的基础上,增补扩充为30卷,南宋后国内一度亡佚。
杨上善(589—681),隋代、初唐时人,享年93岁。正史无传,官至太子文学,编有《黄帝内经太素》三十卷。此书保存了早期的《素问》风貌,得到现代学者的重视,是研究《黄帝内经》的重要参考书。
《备急千金要方》唐·孙思邈约撰成于永徽三年。此书30卷本内容,书中系统总结了唐代以前的医学成就,取材广泛,内容丰富,遍涉临床各科及针灸、食疗、药物、预防、卫生保健等。该书有述有作,验方经方兼备,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俱全的医学巨著,是继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后,我国医学的又一次总结,被誉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临床医学百科全书。
孙思邈,唐代医学家,中医医德规范制定人,人尊为“药王”。著《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合称为《千金方》。两部巨著60卷,药方论6500首,是唐代以前医药学成就的系统总结,被誉为我国最早的一部临床医学百科全书,对后世医学发展影响深远。
《新修本草》唐显庆二年苏敬奏请编修本草,唐政府乃诏苏敬等23人撰修,显庆四年(659)正月十七完成了全部编撰任务。全书共54卷,分为三部分。由唐政府颁行全国,以为药用之根据,流传400余年。《新修本草》以较多的药物考证和丰富的药学知识赢得了中外医药者的尊崇,并对后世药物学发展有深刻影响。
苏敬,中国唐代药学家。主持编撰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正式颁布的药典《新修本草》。在公元657年,苏敬等上疏朝廷,要求编修新的本草。唐高宗准允了此事,指派长孙无忌、许孝崇、李淳风等22人与苏敬一起集体修订新本草。在西方,意大利的佛罗伦萨药典颁行于1498年;著名的纽伦堡药典颁行于1535年;俄国的第一部药典颁行于1778年。均比苏敬晚8个世纪以上。
《千金翼方》,唐孙思邈撰,约成书于永淳二年(682)。作者集晚年近三十年之经验,以补早塞巨著《千金要方》之不足,故名翼方。此书共30卷,计189门。《千金翼方》系统论述了伤寒六经辨证,内科杂病、外科疮肿、诊病察色,辫别阴阳表里虚实以及治疗技术等方面都提供了宝贵经验。该书与《备急千金要方》被誉为我国临床医学百科全书,在我国医学史上有深远影响。
《本草拾遗》又名《陈藏器本草》。唐·陈藏器撰于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全书分为三部分,序例部分相当于部论,记载了“十剂”的内容。谓药有宣、通、补、泄、轻、重、涩、滑、燥、湿十剂。拾遗部分共收载药物692种。分为石、草、木、兽禽、果菜米等部,各药内容分药名、性味、毒性、药效、主治、产地、药物形态、采制等项。《本草拾遗》在唐代是仅次于《新修本草》的一部重要本草著作。
陈藏器(约687—757年),四明(今浙江宁波)人,唐·开元(713-741年)为京兆府三原(今陕西)县尉。撰《本草拾遗》10卷,其“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论述中提出“本草茶疗”概念。唐玄宗赐其“茶疗鼻祖”,一举奠定了他在我国本草茶疗领域的杰出地位。
祝好朋友家居白日青天下,人在春风和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