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文化〗
中医文化精神广,莫道中医太虚空。
整体辨证两相应,丸散膏丹育奇效。
上工尤倡治未病,沐泽民众宁康寿,
岐黄弟子竞风流,中华劲吹杏林风。
『简介』
藏,是藏于体内的内脏;象,是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藏象,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及与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发展』
藏象学说是古代医家在长期生活医疗实践中,以古代解剖知识为基础,认识了内脏的某些功能,在此基础上,运用察外知内、取象类比、整体观察等方法,观察到内在脏腑反映于外的各种征象,经过概括、抽象、推理,逐步归纳出来的。
『基本内容』
1、五脏:实体性脏器,藏精气而不泄,满而不能实。
心:在五行属火;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志为喜,在液为汗。与小肠为表里。
肺:在五行属金;辅心调节气血运行;肺上通喉咙,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在志为忧,在液为涕。与大肠相表里。
脾:在五行属土;在体合肉,主四肢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与胃相表里。
肝:在五行属木;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志为怒,在液为泪。与胆相表里。
肾:在五行属水;在体合发、开窍于耳及二阴,在志为恐,在液为唾。与膀胱相表里。
2、六腑:中空有腔性脏器,传化物而不藏,实而不能满。
胆:贮存和排泄胆汁,胆主决断。
胃:受纳腐熟水谷,胃以降为和。
小肠:主受盛和化物,是泌别清浊,“小腹主液”。
大肠:传化糟粕,大肠主津。
膀胱:贮尿和排尿,依赖肾的气化功能。
三焦:通行元气,总司气机和气化,为水液运行的道路。
3、奇恒之腑:形态中空与腑相似,功能贮藏精气与脏相同,除胆为六腑之外,皆无表里配合,也没有五行配属。
『五脏与六腑关系及临床病理』
脏与腑之间是阴阳表理关系,脏为阴,腑为阳,脏为里,腑为表,阴阳互为表里,并有经脉相互络属。
『典籍记载』
1、《内经》,人们已自觉地把解剖知识引进了医学领域,所记载的人体脏腑的位置、形态、大小等,即是中国古代医家对人体解剖的真实记录,许多数据都与现代解剖学非常相近。而且古代医家凭借长期的生活、医疗实践,对脏腑功能活动、脏腑与形体官窍的关系的认识已超越了解剖的范围。
2、《难经》对脏腑的解剖形态和功能的认识又增进了一步,首次提出“左肾右命门”的观点,促进了后世对命门的认识与争鸣。
3、《千金要方》记述了五脏六腑的轻重、大小、长短、阔狭、容量等,将五脏、五时(春、夏、长夏、秋、冬)、五方(东、南、中、西、北)、五体(筋、脉、肉、皮、骨髓)等纳入五行的范畴,说明脏腑器官之间及与自然界的整体联系。
『指导养生』
历代养生家对于五脏在养生中的主次,各有见解。明代张景岳认为养生重在养命门,就是养肾中的真阳、元气,重用温补真阳的方法。赵献可认为以阳命门之火为要。尤乘、万全认为以脾肾为中心。总之无论是调养气血精神或者调理经络阴阳,都离不开脏腑,藏象学说与养生有着密切的关系。
祝好朋友年年顺景则源广,岁岁平安福寿多!
〖中医药文化〗
中医文化精神广,莫道中医太虚空。
整体辨证两相应,丸散膏丹育奇效。
上工尤倡治未病,沐泽民众宁康寿,
岐黄弟子竞风流,中华劲吹杏林风。
『简介』
藏,是藏于体内的内脏;象,是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藏象,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及与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发展』
藏象学说是古代医家在长期生活医疗实践中,以古代解剖知识为基础,认识了内脏的某些功能,在此基础上,运用察外知内、取象类比、整体观察等方法,观察到内在脏腑反映于外的各种征象,经过概括、抽象、推理,逐步归纳出来的。
『基本内容』
1、五脏:实体性脏器,藏精气而不泄,满而不能实。
心:在五行属火;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志为喜,在液为汗。与小肠为表里。
肺:在五行属金;辅心调节气血运行;肺上通喉咙,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在志为忧,在液为涕。与大肠相表里。
脾:在五行属土;在体合肉,主四肢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与胃相表里。
肝:在五行属木;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志为怒,在液为泪。与胆相表里。
肾:在五行属水;在体合发、开窍于耳及二阴,在志为恐,在液为唾。与膀胱相表里。
2、六腑:中空有腔性脏器,传化物而不藏,实而不能满。
胆:贮存和排泄胆汁,胆主决断。
胃:受纳腐熟水谷,胃以降为和。
小肠:主受盛和化物,是泌别清浊,“小腹主液”。
大肠:传化糟粕,大肠主津。
膀胱:贮尿和排尿,依赖肾的气化功能。
三焦:通行元气,总司气机和气化,为水液运行的道路。
3、奇恒之腑:形态中空与腑相似,功能贮藏精气与脏相同,除胆为六腑之外,皆无表里配合,也没有五行配属。
『五脏与六腑关系及临床病理』
脏与腑之间是阴阳表理关系,脏为阴,腑为阳,脏为里,腑为表,阴阳互为表里,并有经脉相互络属。
『典籍记载』
1、《内经》,人们已自觉地把解剖知识引进了医学领域,所记载的人体脏腑的位置、形态、大小等,即是中国古代医家对人体解剖的真实记录,许多数据都与现代解剖学非常相近。而且古代医家凭借长期的生活、医疗实践,对脏腑功能活动、脏腑与形体官窍的关系的认识已超越了解剖的范围。
2、《难经》对脏腑的解剖形态和功能的认识又增进了一步,首次提出“左肾右命门”的观点,促进了后世对命门的认识与争鸣。
3、《千金要方》记述了五脏六腑的轻重、大小、长短、阔狭、容量等,将五脏、五时(春、夏、长夏、秋、冬)、五方(东、南、中、西、北)、五体(筋、脉、肉、皮、骨髓)等纳入五行的范畴,说明脏腑器官之间及与自然界的整体联系。
『指导养生』
历代养生家对于五脏在养生中的主次,各有见解。明代张景岳认为养生重在养命门,就是养肾中的真阳、元气,重用温补真阳的方法。赵献可认为以阳命门之火为要。尤乘、万全认为以脾肾为中心。总之无论是调养气血精神或者调理经络阴阳,都离不开脏腑,藏象学说与养生有着密切的关系。
祝好朋友年年顺景则源广,岁岁平安福寿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