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如何防控瘟疫:隔离始终是手段
2020-03-11



历史上的今天.png

1161年3月11日,中国南宋发行纸币交子,是全球最早的钞票。

1904年3月11日,近代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大型综合刊物《东方杂志》在上海创刊。由于其内容包罗万象被称为“杂志的杂志”。

1912年3月11日,中华民国大总统孙中山下令公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并劝禁女子缠足。

1988年3月11日,中国残疾人联合会首届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

1995年3月11日,中美正式签署关于知识产权的协议。


古人如何防控瘟疫:隔离始终是手段


新型冠状病毒正在全球肆虐,由于目前没有特效药,对病人和疑似病人进行隔离,也就成了防控疫情最重要的举措。用隔离的方法切断传染源,控制疫情蔓延,自古以来就是防控传染病最切实有效的措施。

据1975年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竹简记载,早在秦代,如果发现修筑长城和为宗庙砍柴的劳役患上了麻风病,就要送往“疠迁所”实行强制隔离,以便控制麻风病的传染。因此,秦代的“疠迁所”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传染病隔离场所。不过,“疠迁所”并非治病救人的医院,而是恐怖的杀人场所。病人送进“疠迁所”之后,要么被投入水中淹死,要么被活埋,可见秦代官府对待传染病患者十分野蛮。


汉代传染病患者的待遇要比秦代好得多。《汉书·平帝纪》记载,西汉元始二年(2年),天下遭受旱灾和蝗灾,民间疫病流行,汉平帝下诏将患者隔离在空置的府第或客店中,并提供医药。《后汉书·皇甫规传》也记载,东汉延熹五年(162年),中郎将皇甫规率军西征姜人,军中疫病流行,死者十之三四,皇甫规下令将感染的官兵统一安置到“庵庐”中进行隔离治疗。显然,用隔离治疗的方式控制疫情,在汉代已初步形成一种共识。


古代瘟疫夺去了无数生命,由于当时医疗水平低下,传染病患者存活的几率并不高。据曹植《说疫气》文中描述:东汉建安二十二年(217年)的大瘟疫,“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甚至整个家族死亡殆尽。才华横溢的“建安七子”中,就有五人染病去世。东汉末年的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年少时家族人口有二百余人,但不到十年,家族中竟有三分之二的人因患疫症而死亡。正是由于不忍目睹疾疫横行,张仲景才立志学医救民,后来成为了“医圣”。到了两晋南北朝时期,对传染病患者实行隔离成为了常态。《晋书·王彪之传》记载,东晋永和(345-356年)末年,疾疫流行,当时有这样一条规定:朝廷官员家中有三人以上感染流行疾病,即使官员本人未病,百日之内也不得入宫。因为他可能是病毒携带者或处于潜伏期。这一措施相当于如今传染病防控中的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居家隔离。


隋唐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医疗水平得到了较大提升。当时,除了官方的医疗机构之外,佛教寺庙也开设众多病坊,收养贫病的平民。其中专门用来隔离和治疗麻风等传染病患者的病坊,被称为“疠人坊”。《续高僧传》卷20《僧人智严》记载,唐太宗贞观十七年(643年),僧人智严住进了石头城(今江苏南京市西清凉山)的“疠人坊”,每日除了向麻风病人传教说法外,还替他们治病,甚至为他们吸吮脓包,无所不为。智严和尚在疠人坊中生活了十多年,直至唐高宗永徽五年(654年)去世。


两宋时期,病坊改称“安济坊”,由官府管理并提供经费,逐渐形成了常态化的疾疫防控机制。《宋史·食货志》记载,北宋崇宁(1102-1106年)初年,蔡京主持朝政,建立了一套完善的赈恤体系,在全国各州县普遍设置了“居养院”、“安济坊”和“漏泽园”。其中“安济坊”配备有专门的医护人员,病人在“安济坊”可获得免费的救治和伙食。对于传染病患者,单独安排居室,实行隔离治疗。蔡京是史上著名的奸臣,被列为“北宋六贼”之首,可他推行的社会救助制度,却让广大穷人得到了实惠。


元明清三代,各种疾疫频发,仅鼠疫和霍乱这两种传染病,就导致了数以千万计的人丧生,可当时的防控手段却泛善可陈。除了对传染病患者实行强制隔离措施外,达官贵人往往只顾自己逃命,远远逃离了疫区。如满清顺治八年(1651年),京城天花病毒大爆发,顺治皇帝为避免感染,竟一溜烟跑到几百里外的遵化躲避了数月。


祝好朋友长征步向三春迈,伟业图从四化描!

古人如何防控瘟疫:隔离始终是手段



历史上的今天.png

1161年3月11日,中国南宋发行纸币交子,是全球最早的钞票。

1904年3月11日,近代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大型综合刊物《东方杂志》在上海创刊。由于其内容包罗万象被称为“杂志的杂志”。

1912年3月11日,中华民国大总统孙中山下令公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并劝禁女子缠足。

1988年3月11日,中国残疾人联合会首届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

1995年3月11日,中美正式签署关于知识产权的协议。


古人如何防控瘟疫:隔离始终是手段


新型冠状病毒正在全球肆虐,由于目前没有特效药,对病人和疑似病人进行隔离,也就成了防控疫情最重要的举措。用隔离的方法切断传染源,控制疫情蔓延,自古以来就是防控传染病最切实有效的措施。

据1975年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竹简记载,早在秦代,如果发现修筑长城和为宗庙砍柴的劳役患上了麻风病,就要送往“疠迁所”实行强制隔离,以便控制麻风病的传染。因此,秦代的“疠迁所”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传染病隔离场所。不过,“疠迁所”并非治病救人的医院,而是恐怖的杀人场所。病人送进“疠迁所”之后,要么被投入水中淹死,要么被活埋,可见秦代官府对待传染病患者十分野蛮。


汉代传染病患者的待遇要比秦代好得多。《汉书·平帝纪》记载,西汉元始二年(2年),天下遭受旱灾和蝗灾,民间疫病流行,汉平帝下诏将患者隔离在空置的府第或客店中,并提供医药。《后汉书·皇甫规传》也记载,东汉延熹五年(162年),中郎将皇甫规率军西征姜人,军中疫病流行,死者十之三四,皇甫规下令将感染的官兵统一安置到“庵庐”中进行隔离治疗。显然,用隔离治疗的方式控制疫情,在汉代已初步形成一种共识。


古代瘟疫夺去了无数生命,由于当时医疗水平低下,传染病患者存活的几率并不高。据曹植《说疫气》文中描述:东汉建安二十二年(217年)的大瘟疫,“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甚至整个家族死亡殆尽。才华横溢的“建安七子”中,就有五人染病去世。东汉末年的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年少时家族人口有二百余人,但不到十年,家族中竟有三分之二的人因患疫症而死亡。正是由于不忍目睹疾疫横行,张仲景才立志学医救民,后来成为了“医圣”。到了两晋南北朝时期,对传染病患者实行隔离成为了常态。《晋书·王彪之传》记载,东晋永和(345-356年)末年,疾疫流行,当时有这样一条规定:朝廷官员家中有三人以上感染流行疾病,即使官员本人未病,百日之内也不得入宫。因为他可能是病毒携带者或处于潜伏期。这一措施相当于如今传染病防控中的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居家隔离。


隋唐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医疗水平得到了较大提升。当时,除了官方的医疗机构之外,佛教寺庙也开设众多病坊,收养贫病的平民。其中专门用来隔离和治疗麻风等传染病患者的病坊,被称为“疠人坊”。《续高僧传》卷20《僧人智严》记载,唐太宗贞观十七年(643年),僧人智严住进了石头城(今江苏南京市西清凉山)的“疠人坊”,每日除了向麻风病人传教说法外,还替他们治病,甚至为他们吸吮脓包,无所不为。智严和尚在疠人坊中生活了十多年,直至唐高宗永徽五年(654年)去世。


两宋时期,病坊改称“安济坊”,由官府管理并提供经费,逐渐形成了常态化的疾疫防控机制。《宋史·食货志》记载,北宋崇宁(1102-1106年)初年,蔡京主持朝政,建立了一套完善的赈恤体系,在全国各州县普遍设置了“居养院”、“安济坊”和“漏泽园”。其中“安济坊”配备有专门的医护人员,病人在“安济坊”可获得免费的救治和伙食。对于传染病患者,单独安排居室,实行隔离治疗。蔡京是史上著名的奸臣,被列为“北宋六贼”之首,可他推行的社会救助制度,却让广大穷人得到了实惠。


元明清三代,各种疾疫频发,仅鼠疫和霍乱这两种传染病,就导致了数以千万计的人丧生,可当时的防控手段却泛善可陈。除了对传染病患者实行强制隔离措施外,达官贵人往往只顾自己逃命,远远逃离了疫区。如满清顺治八年(1651年),京城天花病毒大爆发,顺治皇帝为避免感染,竟一溜烟跑到几百里外的遵化躲避了数月。


祝好朋友长征步向三春迈,伟业图从四化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