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元旦”的历史变迁
2020-01-01


5e434fab2a40b.png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42年1月1日,中苏美英等国签署《联合国家共同宣言》。

1953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经济的一五计划开始实行。

1979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国防部长徐向前发表声明,停止从1958年开始的对大金门、小金门、大担、二担等岛屿的炮击。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美利坚合众国政府相互承认并建立外交关系。

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成立。

2002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新年“元旦”的历史变迁


一年一度的元旦又到来了,相信“元旦”的历史许多人并不知道吧,今天小编就带大家了解一下“元旦”的历史变迁。

古之元旦即今之春节。“元”即是开始,“旦”即是早晨,而“元旦”二字合起来就是新一年的第一个早晨。元旦一词,最早出自南朝梁人萧子云《介雅》诗:“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宋代吴自牧《梦梁录》卷一《正月》说:“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称新年。一岁节序,此为之首。”可见,古代早已有了元旦的说法,尤其是宋代更为明确,认为元旦即是新年。我们现在也认为元旦是新的一年,但有所不同的是,如今的元旦跟古代的元旦,日期是完全不一样的。夏朝的元旦是正月初一,商朝的元旦在十二月初一,周朝的元旦在十一月初一,秦始皇建立的秦朝以十月初一为元旦,直到汉武帝时期,又循夏历,以正月初一为元旦,自此历代相沿不改日期。可见古今虽然都有元旦,但此元旦却非彼元旦,因为古代所用的是阴历(夏历),而不是民国建立后的新历;所以古代的元旦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春节”,而不是新历1月1号的“元旦”。

民国之元旦,即是新历一月一号。孙中山被人们称为国父,究其原因便是发动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辛亥革命后,民国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决定以1912年作为民国元年,改初始年为“元”,使用公元纪年法,以西历一月一日为元旦,而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一则为春节。

孙中山认为:“行夏历,顺农时,从西历,便统计。”孙中山把元旦和春节分开,一是为了顺应传统,尊重文化,二是可以照顾农时。我们都知道,中国是以农业立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部分,而且中国古代早已有二十四节气之分,所以“行夏历”,既能照顾民生,又能保持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而“从西历”的做法,一是方便计时,因当时很多国家都已开始采用公历,民国使用公历便是与国际同步;二是根据形势而定的,当时中国正兴起向西方学习的浪潮,历法自然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因为使用了西方的公历纪年,每年的1月1日新年这一天,就成了元旦节日,也就是从1912年开始,中国正式开始庆祝元旦。

从1912年到1916年,最初四年,民国政府虽然规定在新年元旦这一天政府放假三天,而且要在各个办公地点外悬挂彩旗举行庆祝活动,以大力推广阳历新年。但是,效果并不好。民间老百姓们依旧过着农历春节。

当然,最初元旦这几年没能作为节日推广开来,还有一些具体的原因——这几年的元旦节日,正好是窃国大盗袁世凯当政,袁世凯利用这个元旦节日,不停假公济私,搞些活动,给自己的帝制阴谋铺路。

比如,袁世凯规定,民国要在元旦当天组织百官向大总统(也就是他袁世凯)三鞠躬、高呼大总统万岁,袁世凯还在元旦这一天搞什么监狱囚犯特赦令等等,总之,袁世凯搞的这些,其实还是照着过去封建社会皇帝每年农历元旦(正月初一)召集百官三拜九叩大赦天下那一套。

既然袁世凯是用元旦来搞自己的私活,那么元旦在民间的推广力度自然就是打折扣的,当时民国政府在元旦还搞过一些活动,比如在北京先农坛搞产品交易会,开放中华门搞参观等等,除了吸引一些文人前来看热闹之外,大部分普通老百姓对元旦这个节日并不买账,人家依旧是过着农历的春节。

1916年袁世凯恢复帝制遭到举国反对而垮台。元旦的政治用途因此减弱,这反而不是坏事,倒成了它作为一个节日,走向民间的重要转折点。

由于民国政府规定在元旦期间放假,起初只是政府层面达官显贵们过节,随后几年因为学校放假,扩展到学生和知识分子阶层,再后来,逐渐扩展到商家。比如上海的一些学校,从1917年开始就开办了元旦游艺会,在元旦这天先组织师生集体向国旗行礼,然后举行各种游戏活动。到了1924年,上海《申报》报道,元旦已经成为全城各个行业都会参加的节庆。

元旦就这样作为一个节日,逐渐在民间推广开来。但是同时,农历的元旦,如今改名叫春节了,在元旦逐渐壮大的期间,也丝毫没有减弱其生命力。在民国政府大力推广公历和元旦的这十几年里,中国实际上每一年都要上演一年之内连续过两次新年的情景。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正式下令,废除传统农历春节,只允许过公历的元旦这一个新年。

新中国之元旦,则承袭民国。1949年夏,中国人民第一次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此次会议通过使用民国时期的“公元纪年法”,即是采用国际标准的公历。所以,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公历的一月一日则为元旦,这一历法一直沿用至今而未更改。

对于中国人来说,新年代表着希望,希望是如此的美妙,过两次又有什么关系。一个公历元旦,是要庆祝的,因为我们融入了现代;一个是农历春节,也是要庆祝的,因为我们没忘记过去。在历史上,春节经过几次兴废,元旦经过几次推广,我们如今应该可以坦荡地说一句:中国足够广大,容得下两个新年。


祝好朋友长征步向三春迈,伟业图从四化描!

新年“元旦”的历史变迁


5e434fab2a40b.png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42年1月1日,中苏美英等国签署《联合国家共同宣言》。

1953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经济的一五计划开始实行。

1979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国防部长徐向前发表声明,停止从1958年开始的对大金门、小金门、大担、二担等岛屿的炮击。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美利坚合众国政府相互承认并建立外交关系。

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成立。

2002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新年“元旦”的历史变迁


一年一度的元旦又到来了,相信“元旦”的历史许多人并不知道吧,今天小编就带大家了解一下“元旦”的历史变迁。

古之元旦即今之春节。“元”即是开始,“旦”即是早晨,而“元旦”二字合起来就是新一年的第一个早晨。元旦一词,最早出自南朝梁人萧子云《介雅》诗:“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宋代吴自牧《梦梁录》卷一《正月》说:“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称新年。一岁节序,此为之首。”可见,古代早已有了元旦的说法,尤其是宋代更为明确,认为元旦即是新年。我们现在也认为元旦是新的一年,但有所不同的是,如今的元旦跟古代的元旦,日期是完全不一样的。夏朝的元旦是正月初一,商朝的元旦在十二月初一,周朝的元旦在十一月初一,秦始皇建立的秦朝以十月初一为元旦,直到汉武帝时期,又循夏历,以正月初一为元旦,自此历代相沿不改日期。可见古今虽然都有元旦,但此元旦却非彼元旦,因为古代所用的是阴历(夏历),而不是民国建立后的新历;所以古代的元旦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春节”,而不是新历1月1号的“元旦”。

民国之元旦,即是新历一月一号。孙中山被人们称为国父,究其原因便是发动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辛亥革命后,民国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决定以1912年作为民国元年,改初始年为“元”,使用公元纪年法,以西历一月一日为元旦,而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一则为春节。

孙中山认为:“行夏历,顺农时,从西历,便统计。”孙中山把元旦和春节分开,一是为了顺应传统,尊重文化,二是可以照顾农时。我们都知道,中国是以农业立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部分,而且中国古代早已有二十四节气之分,所以“行夏历”,既能照顾民生,又能保持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而“从西历”的做法,一是方便计时,因当时很多国家都已开始采用公历,民国使用公历便是与国际同步;二是根据形势而定的,当时中国正兴起向西方学习的浪潮,历法自然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因为使用了西方的公历纪年,每年的1月1日新年这一天,就成了元旦节日,也就是从1912年开始,中国正式开始庆祝元旦。

从1912年到1916年,最初四年,民国政府虽然规定在新年元旦这一天政府放假三天,而且要在各个办公地点外悬挂彩旗举行庆祝活动,以大力推广阳历新年。但是,效果并不好。民间老百姓们依旧过着农历春节。

当然,最初元旦这几年没能作为节日推广开来,还有一些具体的原因——这几年的元旦节日,正好是窃国大盗袁世凯当政,袁世凯利用这个元旦节日,不停假公济私,搞些活动,给自己的帝制阴谋铺路。

比如,袁世凯规定,民国要在元旦当天组织百官向大总统(也就是他袁世凯)三鞠躬、高呼大总统万岁,袁世凯还在元旦这一天搞什么监狱囚犯特赦令等等,总之,袁世凯搞的这些,其实还是照着过去封建社会皇帝每年农历元旦(正月初一)召集百官三拜九叩大赦天下那一套。

既然袁世凯是用元旦来搞自己的私活,那么元旦在民间的推广力度自然就是打折扣的,当时民国政府在元旦还搞过一些活动,比如在北京先农坛搞产品交易会,开放中华门搞参观等等,除了吸引一些文人前来看热闹之外,大部分普通老百姓对元旦这个节日并不买账,人家依旧是过着农历的春节。

1916年袁世凯恢复帝制遭到举国反对而垮台。元旦的政治用途因此减弱,这反而不是坏事,倒成了它作为一个节日,走向民间的重要转折点。

由于民国政府规定在元旦期间放假,起初只是政府层面达官显贵们过节,随后几年因为学校放假,扩展到学生和知识分子阶层,再后来,逐渐扩展到商家。比如上海的一些学校,从1917年开始就开办了元旦游艺会,在元旦这天先组织师生集体向国旗行礼,然后举行各种游戏活动。到了1924年,上海《申报》报道,元旦已经成为全城各个行业都会参加的节庆。

元旦就这样作为一个节日,逐渐在民间推广开来。但是同时,农历的元旦,如今改名叫春节了,在元旦逐渐壮大的期间,也丝毫没有减弱其生命力。在民国政府大力推广公历和元旦的这十几年里,中国实际上每一年都要上演一年之内连续过两次新年的情景。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正式下令,废除传统农历春节,只允许过公历的元旦这一个新年。

新中国之元旦,则承袭民国。1949年夏,中国人民第一次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此次会议通过使用民国时期的“公元纪年法”,即是采用国际标准的公历。所以,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公历的一月一日则为元旦,这一历法一直沿用至今而未更改。

对于中国人来说,新年代表着希望,希望是如此的美妙,过两次又有什么关系。一个公历元旦,是要庆祝的,因为我们融入了现代;一个是农历春节,也是要庆祝的,因为我们没忘记过去。在历史上,春节经过几次兴废,元旦经过几次推广,我们如今应该可以坦荡地说一句:中国足够广大,容得下两个新年。


祝好朋友长征步向三春迈,伟业图从四化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