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演变和发展
2017-06-21


华夏历史最文明,

博大精深汉字行。

跨朝越代常变换,

悠悠大国树长青。


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四种文字之一,汉字是唯一流传并使用至今的文字,另外三种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圣书字(象形文字)和玛雅文字,皆由于各种原因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只留给今人无尽的研究和猜测。汉字强大生命力的背后,是中华五千年文明不断延续的支撑,而汉字的演变和发展,也为文明的延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甲骨文

甲骨文是汉字的早期形式,也是现存中国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最早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主要指商朝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吉凶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甲骨文其形体结构已由独立体趋向合体,而且出现了大量的形声字。它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被称为“最早的汉字”。从字的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甲骨文已经是发展到了有较严密系统的文字了。汉字的“六书”原则,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但是原始图画文字的痕迹还是比较明显。


金文

古代称铜为金,故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做金文,又叫钟鼎文、铭文。金文始见于商代二里岗的青铜器,不过只有少数几件。殷墟出土的青铜器上金文增多;至西周时,青铜器上金文已经较为普遍。商代金文多为象形字以及由象形字合成的会意字。这些字像一幅幅图画,生动逼真,浑厚自然,有的呈团块状。但形体结构还没有完全定型。一个字刻怎样去写,还没有完全固定下来,并保留着浓重的描画物象的色彩。


大篆

所谓篆书,其实就是掾(yuàn)书,就是官书,是继承金文发展而来的。传是周宣王的史官籀(zhòu)所创,故又称籀文、籀篆、籀书等。大篆是相对后来的小篆而言的,广义的大篆包括小篆,以前的甲骨文、金文和六国文字。这里的大篆指通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文字。由于周平王东迁洛阳,秦占据了西周的故地,同时也继承了西周的文字,因其带有地域性,有的难以识别。大篆是古字向小篆过渡的一种汉字字体,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


小篆

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书同文”,由丞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的六国文字,创制了统一的汉字书写形式。一直流行到西汉末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小篆是由大篆简化而成,是汉字第一种规范化字体。相对于大篆而言,小篆的形体结构简明、规正、协调,笔势匀圆整齐,偏旁也发生一定的变异和合并。与大篆相比,小篆的图画性已经大大减弱,每个字的结构已经比较固定。虽说到汉代就不常用了,但是两千多年来,印章一直用小篆镌刻,篆刻是我国的传统艺术之一。


隶书

“隶”的意义是“附着”,隶书是“佐助篆所不逮”的,所以隶书是小篆的一种辅助字体。隶书是从小篆脱胎出来的。始于秦朝,传说程邈所作,经过231年(前206—25)的演变,才臻于成熟,是汉代的主要通行书体。可分秦隶、汉隶两个发展阶段,又称古隶和今隶。字形多呈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汉隶用点横竖撇捺等笔画转写小篆曲折宛转的线条。整个字体棱角鲜明,方正平直,字形由长圆变成扁方。这种变化称谓“隶变”。这是汉字第二个里程碑——文字发展摆脱象形性。这极大地摆脱了线条的束缚,打破了古文字象形系统,使汉字的象形图画面貌基本消失,奠定了现行文字的基础,使之变成纯符号性质的文字。汉隶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对后世书法有不可小觑的影响,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楷书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兴于汉末,盛于魏晋南北朝,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了。这种字体端正,直到现在,仍是汉字的标准字体,就是现在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楷书在摆脱古代汉字图形意味这一点上,比隶书又进一步。它完全是由完备的笔画组成的方块符号,作为方块汉字,从此定型。


草书

其特点是: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广义地说,自有汉字以来,篆隶楷书通行时,都有相应的草体。但“草书”成为一种字体的专称,是东汉以后,并分“章草”“今草”“狂草”三种。草书是按一定规律将字的点划连字,结构简省,偏旁假借,并不是随心所欲地乱写。总的说来,草书把楷书十几笔的字,用两三笔画出来,这种高度简化,可以达到快写的目的,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到了今天,草书的审美价值远远超越了其实用价值。


行书

行书是一种统称,分为行楷和行草两种。它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书写太慢和草书难于辨认的不足而产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行书实用性和艺术性皆高,而楷书是文字符号,实用性高而艺术性相对不足;草书则是艺术性高,但是实用性相对不足。始于楷书出现以后,盛于魏晋,晋代已流行。直到现在仍是手写时最多,最广泛的一种字体。

由殷商的甲骨文到周代的金文,到秦的大篆和统一后的小篆,到汉代的隶书,魏晋以后的楷书,这是汉字形体演变的主流。隶书通行后的草书和楷书通行后的行书,是这一种演变的两个旁支。


印刷字体 

印刷术发明后,为适应印刷,尤其是书刊印刷的需要,文字逐渐向适于印刷的方向发展,出现了横平竖直、方方正正的印刷字体——宋体。其发端于雕版印刷的黄金时代——宋朝,定型于明朝,故曰本人称其为"明朝体"。由于宋体字适于印刷刻版,又适合人们在阅读时的视觉要求,是出版印刷使用的主要字体。


电脑字体  

随看文化事业和科技的发展,在西方文字体的影响下,又出现了黑体、美术字体等多种新的字体,以及更多的宋体之变形,如仿宋、扁宋等,并将各类汉字电脑化,运用的范围更加广泛。

祝好朋友雨润伴花香,身体常健康!


汉字的演变和发展


华夏历史最文明,

博大精深汉字行。

跨朝越代常变换,

悠悠大国树长青。


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四种文字之一,汉字是唯一流传并使用至今的文字,另外三种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圣书字(象形文字)和玛雅文字,皆由于各种原因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只留给今人无尽的研究和猜测。汉字强大生命力的背后,是中华五千年文明不断延续的支撑,而汉字的演变和发展,也为文明的延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甲骨文

甲骨文是汉字的早期形式,也是现存中国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最早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主要指商朝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吉凶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甲骨文其形体结构已由独立体趋向合体,而且出现了大量的形声字。它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被称为“最早的汉字”。从字的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甲骨文已经是发展到了有较严密系统的文字了。汉字的“六书”原则,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但是原始图画文字的痕迹还是比较明显。


金文

古代称铜为金,故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做金文,又叫钟鼎文、铭文。金文始见于商代二里岗的青铜器,不过只有少数几件。殷墟出土的青铜器上金文增多;至西周时,青铜器上金文已经较为普遍。商代金文多为象形字以及由象形字合成的会意字。这些字像一幅幅图画,生动逼真,浑厚自然,有的呈团块状。但形体结构还没有完全定型。一个字刻怎样去写,还没有完全固定下来,并保留着浓重的描画物象的色彩。


大篆

所谓篆书,其实就是掾(yuàn)书,就是官书,是继承金文发展而来的。传是周宣王的史官籀(zhòu)所创,故又称籀文、籀篆、籀书等。大篆是相对后来的小篆而言的,广义的大篆包括小篆,以前的甲骨文、金文和六国文字。这里的大篆指通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文字。由于周平王东迁洛阳,秦占据了西周的故地,同时也继承了西周的文字,因其带有地域性,有的难以识别。大篆是古字向小篆过渡的一种汉字字体,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


小篆

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书同文”,由丞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的六国文字,创制了统一的汉字书写形式。一直流行到西汉末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小篆是由大篆简化而成,是汉字第一种规范化字体。相对于大篆而言,小篆的形体结构简明、规正、协调,笔势匀圆整齐,偏旁也发生一定的变异和合并。与大篆相比,小篆的图画性已经大大减弱,每个字的结构已经比较固定。虽说到汉代就不常用了,但是两千多年来,印章一直用小篆镌刻,篆刻是我国的传统艺术之一。


隶书

“隶”的意义是“附着”,隶书是“佐助篆所不逮”的,所以隶书是小篆的一种辅助字体。隶书是从小篆脱胎出来的。始于秦朝,传说程邈所作,经过231年(前206—25)的演变,才臻于成熟,是汉代的主要通行书体。可分秦隶、汉隶两个发展阶段,又称古隶和今隶。字形多呈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汉隶用点横竖撇捺等笔画转写小篆曲折宛转的线条。整个字体棱角鲜明,方正平直,字形由长圆变成扁方。这种变化称谓“隶变”。这是汉字第二个里程碑——文字发展摆脱象形性。这极大地摆脱了线条的束缚,打破了古文字象形系统,使汉字的象形图画面貌基本消失,奠定了现行文字的基础,使之变成纯符号性质的文字。汉隶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对后世书法有不可小觑的影响,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楷书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兴于汉末,盛于魏晋南北朝,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了。这种字体端正,直到现在,仍是汉字的标准字体,就是现在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楷书在摆脱古代汉字图形意味这一点上,比隶书又进一步。它完全是由完备的笔画组成的方块符号,作为方块汉字,从此定型。


草书

其特点是: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广义地说,自有汉字以来,篆隶楷书通行时,都有相应的草体。但“草书”成为一种字体的专称,是东汉以后,并分“章草”“今草”“狂草”三种。草书是按一定规律将字的点划连字,结构简省,偏旁假借,并不是随心所欲地乱写。总的说来,草书把楷书十几笔的字,用两三笔画出来,这种高度简化,可以达到快写的目的,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到了今天,草书的审美价值远远超越了其实用价值。


行书

行书是一种统称,分为行楷和行草两种。它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书写太慢和草书难于辨认的不足而产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行书实用性和艺术性皆高,而楷书是文字符号,实用性高而艺术性相对不足;草书则是艺术性高,但是实用性相对不足。始于楷书出现以后,盛于魏晋,晋代已流行。直到现在仍是手写时最多,最广泛的一种字体。

由殷商的甲骨文到周代的金文,到秦的大篆和统一后的小篆,到汉代的隶书,魏晋以后的楷书,这是汉字形体演变的主流。隶书通行后的草书和楷书通行后的行书,是这一种演变的两个旁支。


印刷字体 

印刷术发明后,为适应印刷,尤其是书刊印刷的需要,文字逐渐向适于印刷的方向发展,出现了横平竖直、方方正正的印刷字体——宋体。其发端于雕版印刷的黄金时代——宋朝,定型于明朝,故曰本人称其为"明朝体"。由于宋体字适于印刷刻版,又适合人们在阅读时的视觉要求,是出版印刷使用的主要字体。


电脑字体  

随看文化事业和科技的发展,在西方文字体的影响下,又出现了黑体、美术字体等多种新的字体,以及更多的宋体之变形,如仿宋、扁宋等,并将各类汉字电脑化,运用的范围更加广泛。

祝好朋友雨润伴花香,身体常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