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火锅发展的历史么?
2017-05-17


古今美食皆文明,

味之精华传至今。

上下五千多变幻,

热辣香鲜众人亲。


1.png

1949年5月17日,蒋介石命人用武力从中央银行劫走黄金19.8万余两、银元120万元运去台湾。

1949年5月1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解放武汉三镇:汉口、武昌、汉阳。

1928年5月17日,第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开幕。

1861年5月17日,世界上第一张彩色照片在苏格兰皇家学院展出。

1756年5月17日,英法“七年战争”爆发。


你知道火锅发展的历史么?


三国时期,曹丕代汉称帝时期,已有用铜所制的火锅出现,但当时并不流行。到了南北朝时期,人们使用火锅煮食就逐渐多起来了。最初流行于我国寒冷的北方地区,人们用来涮猪、牛、羊、鸡、鱼等各种肉食,后来随着中国经济文化日益发达,烹调技术进一步的发展,各式的火锅也相继闪亮登场。

到北宋,都城汴京(河南开封)的酒馆,冬天已有火锅应市。到了清朝,火锅涮肉已经成为宫廷的冬令佳肴。到了清朝末期民国初期,在全国已形成了几十种不同的火锅,而且各具特色。1338年,火锅从中国传入日本。日本称火锅为“司盖阿盖”,又称“锄烧”。如今火锅还传到美国、法国、英国等国家。  


火锅雏形

商周时期有一种容器“鼎”,在当时进行祭祀或庆典时,就要“鸣钟列鼎”,将牛、羊肉等食材通通放入鼎中,然后在底部生火把食物煮熟后再分食,这算是火锅的雏形。 

浙江等地曾出土5000多年前的与陶釜配套使用的小陶灶,可以很方便地移动,算是火锅初级形式。 

北京延庆县龙庆峡山戎文化遗址中出土的春秋时期青铜火锅,有加热过的痕迹。奴隶社会后期,出现了一种小铜鼎,人们称之为“温鼎”,它小巧便利,可以说是一种较好的火锅了。 


秦汉时期的火锅发展

汉代出现一种称为“染炉”“染杯”的小铜器,构造分为三部分:主体为炭炉;上面有盛食物的杯,容积一般为250至300毫升;下面有承接炭火的盘。可以推断这就是古代单人使用的小火锅。 

在秦汉时期流行一种烹饪法,就是把鸡肉、猪肉等放在沸水中稍煮一下,称之为“濯”。马王堆汉墓遣策上就有“濯鸡”“濯豚”等文字记载,这也是很类似火锅的一种烹饪方法。 

到了东汉,出现了“鐎(jiao)斗”。根据文献所考,这是一种陶或铜制的炊具,底部有三只脚,腹部有一握柄,用以放在火盆中以炭火温食,这和今天火锅吃法简直如出一辙。 

三国时期则出现了所谓的“五熟釜”,一只铜制的锅内分为五格,各有不同味道的汤料以涮煮不同的食物,与现在遍布大街小港的鸳鸯火锅有异曲同工之妙。唐宋时,火锅开始盛行,官府和名流家中设宴,多备火锅。 


元、清时代火锅:涮羊肉的出现

到了南北朝,出现一种“大口宽腹,既薄且轻,易于熟食”的铜爨(cuan),此即是当时居住在四川、湖南一带的獠人所使用的一种铜火锅。演变到了唐朝,已有铜制的“暖锅”。1984年在内蒙古赤峰市(原“昭乌达盟”)敖汉旗出土了一幅契丹人在穹庐中围着火锅席地而坐的壁画,据专家考证,这幅画正画的是辽代初期契丹人吃涮羊肉的情景。 

元代,火锅大为兴盛,其中的“生爨羊”即是现今涮羊肉的前身。明代官食食书《宋氏养生部》中,也有“生爨羊”“熟爨牛”等火锅菜式,工艺已更为精细。 

清乾隆皇帝更是喜爱火锅,而且成了一道著名的宫廷菜,清宫御膳食谱上就有“野意火锅”这道菜。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正月初十,在清宫办了530桌火锅席以宴请宗室;嘉庆皇帝登基时(1796年)曾举办“千叟宴”,一次便动用银质、锡质和铜质的火锅1550个,应邀品尝者达5000余人,成了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火锅盛宴。

祝好朋友处事待人诚为本,持家立业俭当先!


你知道火锅发展的历史么?


古今美食皆文明,

味之精华传至今。

上下五千多变幻,

热辣香鲜众人亲。


1.png

1949年5月17日,蒋介石命人用武力从中央银行劫走黄金19.8万余两、银元120万元运去台湾。

1949年5月1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解放武汉三镇:汉口、武昌、汉阳。

1928年5月17日,第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开幕。

1861年5月17日,世界上第一张彩色照片在苏格兰皇家学院展出。

1756年5月17日,英法“七年战争”爆发。


你知道火锅发展的历史么?


三国时期,曹丕代汉称帝时期,已有用铜所制的火锅出现,但当时并不流行。到了南北朝时期,人们使用火锅煮食就逐渐多起来了。最初流行于我国寒冷的北方地区,人们用来涮猪、牛、羊、鸡、鱼等各种肉食,后来随着中国经济文化日益发达,烹调技术进一步的发展,各式的火锅也相继闪亮登场。

到北宋,都城汴京(河南开封)的酒馆,冬天已有火锅应市。到了清朝,火锅涮肉已经成为宫廷的冬令佳肴。到了清朝末期民国初期,在全国已形成了几十种不同的火锅,而且各具特色。1338年,火锅从中国传入日本。日本称火锅为“司盖阿盖”,又称“锄烧”。如今火锅还传到美国、法国、英国等国家。  


火锅雏形

商周时期有一种容器“鼎”,在当时进行祭祀或庆典时,就要“鸣钟列鼎”,将牛、羊肉等食材通通放入鼎中,然后在底部生火把食物煮熟后再分食,这算是火锅的雏形。 

浙江等地曾出土5000多年前的与陶釜配套使用的小陶灶,可以很方便地移动,算是火锅初级形式。 

北京延庆县龙庆峡山戎文化遗址中出土的春秋时期青铜火锅,有加热过的痕迹。奴隶社会后期,出现了一种小铜鼎,人们称之为“温鼎”,它小巧便利,可以说是一种较好的火锅了。 


秦汉时期的火锅发展

汉代出现一种称为“染炉”“染杯”的小铜器,构造分为三部分:主体为炭炉;上面有盛食物的杯,容积一般为250至300毫升;下面有承接炭火的盘。可以推断这就是古代单人使用的小火锅。 

在秦汉时期流行一种烹饪法,就是把鸡肉、猪肉等放在沸水中稍煮一下,称之为“濯”。马王堆汉墓遣策上就有“濯鸡”“濯豚”等文字记载,这也是很类似火锅的一种烹饪方法。 

到了东汉,出现了“鐎(jiao)斗”。根据文献所考,这是一种陶或铜制的炊具,底部有三只脚,腹部有一握柄,用以放在火盆中以炭火温食,这和今天火锅吃法简直如出一辙。 

三国时期则出现了所谓的“五熟釜”,一只铜制的锅内分为五格,各有不同味道的汤料以涮煮不同的食物,与现在遍布大街小港的鸳鸯火锅有异曲同工之妙。唐宋时,火锅开始盛行,官府和名流家中设宴,多备火锅。 


元、清时代火锅:涮羊肉的出现

到了南北朝,出现一种“大口宽腹,既薄且轻,易于熟食”的铜爨(cuan),此即是当时居住在四川、湖南一带的獠人所使用的一种铜火锅。演变到了唐朝,已有铜制的“暖锅”。1984年在内蒙古赤峰市(原“昭乌达盟”)敖汉旗出土了一幅契丹人在穹庐中围着火锅席地而坐的壁画,据专家考证,这幅画正画的是辽代初期契丹人吃涮羊肉的情景。 

元代,火锅大为兴盛,其中的“生爨羊”即是现今涮羊肉的前身。明代官食食书《宋氏养生部》中,也有“生爨羊”“熟爨牛”等火锅菜式,工艺已更为精细。 

清乾隆皇帝更是喜爱火锅,而且成了一道著名的宫廷菜,清宫御膳食谱上就有“野意火锅”这道菜。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正月初十,在清宫办了530桌火锅席以宴请宗室;嘉庆皇帝登基时(1796年)曾举办“千叟宴”,一次便动用银质、锡质和铜质的火锅1550个,应邀品尝者达5000余人,成了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火锅盛宴。

祝好朋友处事待人诚为本,持家立业俭当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