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姓与名
2017-05-03


半亩方塘一点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历史讲坛日日看,

格物修心源水来。

1.png

1994年5月3日,世界首例转基因水稻在安徽合肥市问世。

1979年5月3日,撒切尔夫人成为欧洲第一个女首相。

1927年5月3日,美国华纳制片公司推出了电影史上第一部有声片。

1875年5月3日,左宗棠奉命出兵西征,收复新疆。

1868年5月3日,日本幕府统治时期结束。


中国人的姓与名


“行不更名,坐不改姓”,中国人一向很重视自己的“尊姓大名”。逢年过节,中国人有祭祖思宗的传统。而在国人心目中,扬名建业,不但是个人生命的追求,更是有关家族的荣耀。


“姓”来自母系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国家,原始母系氏族社会就产生了姓氏。而细致考究下来,“姓”的来历要比“氏”更古老。“姓”字是由“女”字和“生”字组成的,《说文解字》解释:“姓,人所生也。”远古的人类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姓就代表了一个人母系血统,一个始祖母所生的后代即为同姓。中国的古姓中大多都有“女”字偏旁,如姬、姜、嬴、姒、妫、姚、好、嫪等,也正反映了“姓”和母系血统的密切关系。


“氏”来自父系

如果说,“姓”是来自母系,那么“氏”就是来自男性。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繁衍,男性在生产和战争中的优势不断凸显,氏族群体中出现了强有力的男性首领,他们要对自己率领的群体用某种称号作出区分,这就是“氏”的来历。最初的氏,是这个氏族男性首领的称呼。比如古代传说中的轩辕氏、神农氏、伏羲氏、越人氏等等,正透露出“氏”的来源。

战国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局的动荡,许多贵族降为平民。原本只有卿大夫之家才有资格立氏,随着士和平民地位、权力的上升,他们也开始称氏。氏已不再是贵族特有的标志,人们在交往中互相称名称氏,成为社会发展的需要。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彻底废除分封制,全面推行郡县制,氏只剩下了标记直系血统的作用,性质上没有了贵贱之别。汉代以后,通称为姓,至此姓氏彻底合一。


名是名,字是字

现在人们所说的名字是指一个人的名,与古代所说的名字不同。古代的名与字分指,均为一个人的称号。名,是一个人在成年之前的称呼,字则是他成年后步入社会时的称呼。

中国的这种名、字双轨制早在周代就已经形成。古人的名,主要用于自称;古人的字,主要用于他称。古代婴儿出生满两个月就要命名。《礼记》中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而字”。这是因为古代男子二十岁时行结发加冠之礼,以示成年,开始取字。女子十五岁结发加笄(束发的簪子),作为成年的标志,可以取字。一个人成年后,由长辈原先为其取的名已不便在社交场合中被人指名道姓地径直称呼,应另外换一个平辈或晚辈可以称呼的新名,否则被视为无礼。因此,以字相称,表示尊敬。

字独立于名之外,又与名密切相关。如诸葛亮字孔明,“亮”与“明”可以相互注释,字义相近;周瑜字公瑾,“瑜”和“瑾”均为美玉,义相近。也有名与字互为补充,可以连义推想的,如岳飞字鹏举,“鹏举”取大鹏振翅高飞之意,与“飞”互为补充。还有以反义相对取字的,如宋代理学家朱熹字元晦,“熹”与“晦”字义相反。


雅号各抒其志

除了名、字以外,有些古人还有号。一些中上层人物特别是文人墨客,往往热衷于以住地或志趣等为自己取号。由于别号是本人所起,不像姓名受到家族、行辈等限制,因此“号无定法”,可以抒发个人的志趣情怀,以“自鸣其志”。别号中常见的“居士”“山人”等就是为了表达超俗脱凡的志趣。如宋代文学家欧阳修晚年号“六一居士”,是以家藏一万卷书、一千卷金石遗文、一张琴、一副棋、一壶酒,加上他本人一老翁共六个“一”而取名。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陋室前后有五棵柳树,他就以“五柳先生”为号。

虽然春秋时期已有称号的现象,但宋代才是号的大普及时代。明清时期,士人取号之风特盛。清末民初以后,字与号逐渐被笔名、艺名所取代。

祝好朋友居身不使白玉玷,洁志直与青云齐!


中国人的姓与名


半亩方塘一点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历史讲坛日日看,

格物修心源水来。

1.png

1994年5月3日,世界首例转基因水稻在安徽合肥市问世。

1979年5月3日,撒切尔夫人成为欧洲第一个女首相。

1927年5月3日,美国华纳制片公司推出了电影史上第一部有声片。

1875年5月3日,左宗棠奉命出兵西征,收复新疆。

1868年5月3日,日本幕府统治时期结束。


中国人的姓与名


“行不更名,坐不改姓”,中国人一向很重视自己的“尊姓大名”。逢年过节,中国人有祭祖思宗的传统。而在国人心目中,扬名建业,不但是个人生命的追求,更是有关家族的荣耀。


“姓”来自母系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国家,原始母系氏族社会就产生了姓氏。而细致考究下来,“姓”的来历要比“氏”更古老。“姓”字是由“女”字和“生”字组成的,《说文解字》解释:“姓,人所生也。”远古的人类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姓就代表了一个人母系血统,一个始祖母所生的后代即为同姓。中国的古姓中大多都有“女”字偏旁,如姬、姜、嬴、姒、妫、姚、好、嫪等,也正反映了“姓”和母系血统的密切关系。


“氏”来自父系

如果说,“姓”是来自母系,那么“氏”就是来自男性。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繁衍,男性在生产和战争中的优势不断凸显,氏族群体中出现了强有力的男性首领,他们要对自己率领的群体用某种称号作出区分,这就是“氏”的来历。最初的氏,是这个氏族男性首领的称呼。比如古代传说中的轩辕氏、神农氏、伏羲氏、越人氏等等,正透露出“氏”的来源。

战国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局的动荡,许多贵族降为平民。原本只有卿大夫之家才有资格立氏,随着士和平民地位、权力的上升,他们也开始称氏。氏已不再是贵族特有的标志,人们在交往中互相称名称氏,成为社会发展的需要。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彻底废除分封制,全面推行郡县制,氏只剩下了标记直系血统的作用,性质上没有了贵贱之别。汉代以后,通称为姓,至此姓氏彻底合一。


名是名,字是字

现在人们所说的名字是指一个人的名,与古代所说的名字不同。古代的名与字分指,均为一个人的称号。名,是一个人在成年之前的称呼,字则是他成年后步入社会时的称呼。

中国的这种名、字双轨制早在周代就已经形成。古人的名,主要用于自称;古人的字,主要用于他称。古代婴儿出生满两个月就要命名。《礼记》中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而字”。这是因为古代男子二十岁时行结发加冠之礼,以示成年,开始取字。女子十五岁结发加笄(束发的簪子),作为成年的标志,可以取字。一个人成年后,由长辈原先为其取的名已不便在社交场合中被人指名道姓地径直称呼,应另外换一个平辈或晚辈可以称呼的新名,否则被视为无礼。因此,以字相称,表示尊敬。

字独立于名之外,又与名密切相关。如诸葛亮字孔明,“亮”与“明”可以相互注释,字义相近;周瑜字公瑾,“瑜”和“瑾”均为美玉,义相近。也有名与字互为补充,可以连义推想的,如岳飞字鹏举,“鹏举”取大鹏振翅高飞之意,与“飞”互为补充。还有以反义相对取字的,如宋代理学家朱熹字元晦,“熹”与“晦”字义相反。


雅号各抒其志

除了名、字以外,有些古人还有号。一些中上层人物特别是文人墨客,往往热衷于以住地或志趣等为自己取号。由于别号是本人所起,不像姓名受到家族、行辈等限制,因此“号无定法”,可以抒发个人的志趣情怀,以“自鸣其志”。别号中常见的“居士”“山人”等就是为了表达超俗脱凡的志趣。如宋代文学家欧阳修晚年号“六一居士”,是以家藏一万卷书、一千卷金石遗文、一张琴、一副棋、一壶酒,加上他本人一老翁共六个“一”而取名。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陋室前后有五棵柳树,他就以“五柳先生”为号。

虽然春秋时期已有称号的现象,但宋代才是号的大普及时代。明清时期,士人取号之风特盛。清末民初以后,字与号逐渐被笔名、艺名所取代。

祝好朋友居身不使白玉玷,洁志直与青云齐!